第一图书网

海明威 卡夫卡

姜维东 姜维东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姜维东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姜维东  

页数:

284  

前言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燃烧。当我同理想和希冀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依依惜别,即将步入厚重的中年时,一种“人生几何”的感喟时常萦绕于怀。遥忆往昔贫寒的童真岁月,仍愿咀嚼那涩涩的酸楚中播撒出的永生不灭的希望之火。 幼年的时候,家乡总共不过百种物品的“百货店”里,竞有一个柜台是专门售书的。在这里,我发现了牛顿,知道了高尔基,认识了列宁,记住了鲁迅。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一天放学回来,一位女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供销社来了一本好书,去看看!”我们一同跑到柜台前,一看是《闪闪的红星》,价格是3角5分钱,这在当时是7个鸡蛋的价钱。我一连三天,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看那本书,很怕被别人买走。第四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明了缘由。我怯生生地站在母亲面前,好长时间母亲没有说话,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拿着3角5分钱,终于如愿买回了那本书。“那一年,我7岁,听大人们说,闹革命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我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仍会清晰地记得买书的情景和书中的故事。 今天,当我踏上生于斯、长于斯又阔别多年的故土时,先要找回的还是少年的梦。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供销社,房屋早已翻盖一新,店主当然不再是戴着近视眼镜、眼睛一眨一眨的老师傅。除“大件”外,几乎和城里的物品一样丰富,应有尽有。可柜台里再也找不到一本书。当我看到读初一的侄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女的书架上,课外书几乎都是机器猫、卡通之类时,喉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难以下咽,心里沉甸甸的。时代不同了,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改革和财富增长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没有恋旧癖,更无意美饰贫乏的年代。但当怀念起童年少年时代那种难以忘怀的景象时,内心深处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的路途中还应弥补一些遗憾——强健精神的遗憾。 人无法超越生命的自然极限,但可以超越生命本身。人类正是通过他们的创造将自己的文明史推向前进。当我驻足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前,分明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毫无差错却被外公毒打;不是为了几枚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为了生生不灭的理想在阴暗的面包房里读书:这一幕幕情景仿佛伏尔加河畔不屈的少年高尔基就站在我的面前,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出身贵族家庭却自幼身残的拜伦,在高贵与卑贱的矛盾中让内心的苦楚升发出一种倔强、刚毅和力量。苦难的确是人生的最好教科书。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每一次记起陈独秀《敬告青年》中的这几句话,都有一种催人奋发的鞭策力量。对于不再拥有生命自然时段上的青少年时期的我,真想让心灵再走一番青少年的路: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一次性“消费”;珍惜青春吧,让青春的亮点变成一片光明,普照以后的所有生命里程。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救国救民、立志创业的信念,这种信念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方面的材料也很缺乏。本书对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番努力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林乾

内容概要

  《海明威卡夫卡》对海明威、卡夫卡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海明威童年家世中学时代毕业风波文坛新兵作家生活成名前后 卡夫卡身世与童年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步入社会关键性的转折三次解除婚约最后的伴侣

章节摘录

童年家世 1899年7月21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小镇橡树园,一代文学大师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呱呱落地了。 海明威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退役军人,父亲埃德是当地深孚众望的妇科医生,母亲格雷丝则是谙于声乐的钢琴家。海明威是埃德夫妇的长子,他有四个姐妹一个兄弟。大姐玛塞琳、大妹厄休拉、次妹玛德琳、小妹卡洛尔,他唯一的兄弟、家中的幼子莱斯特比他小16岁。姐妹们用的都是圣徒的名字,由此可知这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家里人都亲昵地把海明威叫做厄尼。 海明威出生时与一般婴儿无异,童年时也和一般淘气任性的少年无二;但海明威一生中对战争十分关注,他参加了5次战争,在其著作中就有26部书的主题是战争,这种崇军尚武的精神可以说源于他祖父一辈的熏陶。海明威的祖父安森和外祖父霍尔都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对此,海明威和他的家庭一直引以为自豪。 安森1844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10岁时随同父亲来到芝加哥开办一家钟表批发店。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安森于次年应征入伍,在伊利诺伊州步兵团服役,参加过布尔溪战役,因作战英勇被擢升为少尉,他还为密西西比州招募了一支黑人部队。战争结束后,安森在伊利诺伊州的惠顿学院任职。 安森是一位军人、一位爱国志士,总爱回顾那弹雨横飞的岁月、同生共死的战友以及那些辉煌的战绩。同时,他还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是公理会教堂的执事,连续担任芝加哥基督教青年会秘书达10年之久,并积极参与禁酒运动。后来,安森在芝加哥西郊16公里处的橡树园购置了一处颇具规模的不动产,在北大街盖了一幢房子定居下来。海明威就诞生在那里。 安森膝下有四男三女,他们都曾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深造过。安森的孙儿孙女们都是从小在爷爷讲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英勇故事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们每年都参加战争纪念日游行,钦羡地看着一身戎装的祖父在游行队伍中行进。 海明威的外祖父霍尔1840年生于英国,17岁移居美国。战争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自己的畜牧场,自备坐骑和鞍具,参加衣阿华州骑兵第一志愿团,为维护祖国统一、黑人解放而战斗。1862年4月,在密苏里州的沃斯伦堡,霍尔左腿负伤,子弹一直留在腿内,使他不能如往日一样在战场上纵马驰骋,因此仅服役一年便退役了。他骄傲地拒绝了政府发给他的退役金,说:“我自愿为我自己选择的祖国服役,是不需要报酬的。” 霍尔身材高大、黑头发、灰眼睛,退役后神气十足地蓄起一圈络腮胡子,常戴一顶白色的约克郡帽,一副英国绅士的派头。与海明威的祖父相反,霍尔从不愿谈及南北战争,这也许与他受伤的微妙情况有关。据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档案记载,霍尔受伤是“在他服役期间,来自反对美国当局的敌对武装力量的枪击,但不是在执行公务时”。如此负伤当然不是什么荣耀的事,霍尔对此讳莫如深。海明威在一封信中夸大地描述了外祖父的军旅生涯,他写道:“霍尔说话带有浓重的英国口音,他曾在去美国南部出差时,被当做联邦军的间谍而遭痛打,他战斗了4年,并严重负伤。但他最痛恨滥杀无辜,因而以后从不愿谈及战争。”海明威出于对外祖父的景仰而将他神化的心情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安森搜集保存着许多与南北战争有关的剪报,还时常去南方度假,以便与南方联盟军退伍老兵重温昔日的战斗情景,向儿孙和他所交往的年轻人灌输他的战争思想。安森对南北战争的颂扬受到威廉·巴顿博士的赞许。巴顿是公理会教堂的牧师,他与安森一向交好,他是研究南北战争的专家,写过好几本关于这场战争的书。 在祖父和巴顿博士的熏陶、启蒙下,海明威在童年时代就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军事的书籍,其中包括《旧约全书》中记载的许多战争故事。1914年的圣诞节,祖父送给海明威的圣诞礼物是一本《葛底斯堡的号角》,葛底斯堡是林肯总统发表“民有·民治·民享”政治纲领的地方。从以下事例可以看出祖父对海明威传奇性一生的影响。 海明威从儿童时代就对战争特别关注,多方搜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场战争的资料和图片。这几场战争是1898年的西班牙美国之战、1899年至1902年的南部非洲之战和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 海明威声称,祖父带他去看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前后共达30次之多。这是1915年拍摄的有关南北战争的影片。 P3-6


编辑推荐

姜维东、冯吉编著的《海明威 卡夫卡》精选了海明威和卡夫卡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帮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名人们的成才经历。希望阅读本书,能鼓励青少年朋友更加发奋学习,激励青少年朋友不断进步,进一步引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后备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海明威 卡夫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