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

覃德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覃德清  

页数:

316  

内容概要

  《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在西部开发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微观、中观和宏观兼顾的研究方式,就特定区域的人文底蕴、社会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和文化安全等现实问题进行多侧面的反思,主要是为了尝试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一方面选择华南一珠江流域中上游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些村落或特定文化事象开展实地调查,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开发、全球一体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中,对珠江上游各特定区域的族群文化发展,进行整体性的审视和探究。

作者简介

  覃德清,男,1963年7月生,广西柳江县人,壮族,198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任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壮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华南区域文化、审美人类学、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先后承担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独著《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合著《壮族文学发展史》,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等论著,在《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东南文化》、《东方丛刊》、《民族艺术》、《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二、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三、调查区域与研究宗旨第一章 桂北-漓江流域的族群结构与文化保护一、生态环境与族群结构二、阳朔西街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经验三、草坪回族的族群记忆与文化复兴四、克林顿访问渔村引发的文化变迁五、福利镇“五月八”节日演变中的文化延续六、高田壮族的语言传承与文化信心第二章 桂林申报世界遗产与天人和谐境界的建构一、世界遗产标准观照下的桂林自然与文化资源二、桂林城市改造对申报世界遗产的积极影响三、桂林迈向世界遗产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四、中国审美经验与“天人和谐”境界的建构第三章 桂中-柳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积淀一、生态环境与族群格局二、人文积淀与现代传承第四章 柳江流域的风土民情与旅游开发一、作为旅游资源的桂中民俗风情二、柳州市区旅游资源与开发策略三、宜州文化习俗与旅游发展四、融水-贝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第五章 桂西-红水河流域的人文传统与文化发展一、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二、人文传统与文化品格三、水能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发展第六章 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现状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人生模式三、红水河文化艺术价值的阐扬四、民族文化衍生载体的建设第七章 桂西-右江流域的人文传统与现代转型一、生态环境与族群结构二、历史渊源与人文底蕴三、从“春晓岩”到“敢壮山”的变迁四、右江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第八章 桂南-左江流域和环北部湾地区的文化跃迁一、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二、民族自觉与文化确认三、环北部湾建设与文化跃迁第九章 多元文化教育与壮族文化的延续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二、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进校园三、壮族文化源流与精神特质四、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第十章 民族文化变迁与侗族教育的发展一、侗族衍生空间与文化源流二、侗族文化象征与现代变迁三、侗族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第十一章 审美教育与壮侗民族的人文重建一、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的宗旨二、整合效应: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渗透力三、审美体悟:审美教育的价值指向四、西部开发:生态文明时代的跃迁机遇五、读图时代的审美习惯与人文重建第十二章 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一、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二、全球化背景与国际力量的牵引三、地方官员与文人学者的历史使命四、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资源开发五、地方文化传人的焦虑和探索六、民间文化的审美特质与适应性传承第十三章 非物质文化保护精神实质的多元解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缘起二、国家意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位阐释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位解读第十四章 文化保护与民族拯救一、鱼和水——民族和文化二、文化成就民族的学理依据三、文化危机逼迫人类陷入困境四、文化拯救民族的内在机理第十五章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民族文化汇融与更新——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乡土资源与新农村建设一、恭城族群文化的深厚底蕴二、社会变迁与民间传统的扬弃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汇融四、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更新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