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莱茵哲影

张汝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汝伦  

页数:

188  

字数:

14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文章均论及哲学家的生命经历,希望能从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中观察他们的思想。这些文章可以算是“知人论世”的文章。 德国哲学名闻天下,但德国哲学之艰深也使许多人望而生畏。然而,德国哲学晦涩难懂并不一定不管人间冷暖;德国哲学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不是由于它的晦涩,也不是由于它的形而上学;而是由于它的人间关怀。本书所收文章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哲学家的生命经历(Erlebnis)看作是他们哲学的一部分,希望能从他们与时代和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来观察他们的思想。在此意义上,这些文章可以算是“知人论世”的文章。它们的根本目的,则是要表明真正的思想者必然是行动者;真正的哲学,一定是实践哲学。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生命自身的实践。

作者简介

张汝伦,1957年生于上海。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金赴德深造,先后在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从事博士研究。1991年赴美国在宾州州立大学作博士后,后又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书籍目录

自序何谓学者康德二百年祭黑格尔和现代国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回到事物本身海德格尔公案哲学与实践哲人与爱伽达默尔和哲学永远的阿伦特在哲学和艺术之间希望和绝望为了生命的现在与未来对未来负责哈贝马斯和帝国主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个100年前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而极具文化教养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一生在痛苦和绝望中煎熬。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没有遭遇过太大的不幸。他虽也曾为逃避纳粹的凶焰亡命海外,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著作等身,名满天下。可他从未觉得幸福和满足;相反,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毁了的人生”。“无数悲泣消融了盔甲,唯有脸上印着泪水的痕迹”,曾被他用的贝克特的这两句话,既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形象的写照。他悲剧的思想和命运甚至也反映在他的形象上。从他留存焉的照片看,从童年到晚年,他的面容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忧郁加警惕。


编辑推荐

  这个100年前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而极具文化教养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一生在痛苦和绝望中煎熬。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没有遭遇过太大的不幸。他虽也曾为逃避纳粹的凶焰亡命海外,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著作等身,名满天下。可他从未觉得幸福和满足;相反,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毁了的人生”。“无数悲泣消融了盔甲,唯有脸上印着泪水的痕迹”,曾被他用的贝克特的这两句话,既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形象的写照。他悲剧的思想和命运甚至也反映在他的形象上。从他留存焉的照片看,从童年到晚年,他的面容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忧郁加警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莱茵哲影 PDF格式下载



很值得一看的书,既有哲思,又有趣味


很薄很好读的入门小书~


书的印刷以及封皮非常精致,内容也很好,唯一缺点是原著引用时翻译水平不好


书拆包后变形了,有大片淋湿的痕迹。人为和非人为破坏很严重,急用就没换,很是苦恼。以前也有此类情况,希望当当在此方面多加注意!


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书,从一些生活细节中写出哲学观点,算是比较有趣的哲学书了,但是自己对西方哲学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不是特别喜欢~


其实我还没怎么看··因为有些难懂·


    读这本书大概很难忽视阿伦特 为数不多的女哲学家本来就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 何况还有她与海德格尔的感情故事 不过我想阿伦特是不愿意人们这样说的 哲学家们的情感大概就是暧昧的始祖 更多的精神依赖与相似的思维倾向 讲不清道不明但也分不开 感性理智的纠结在那些本来就复杂深刻的脑子里偏离了爱情应有的轨道 他们也许更容易保持住爱 那种崇高的甚至灵魂相通的感觉与激情 但绝不擅于维持情的稳定性 哲学家特有的思想占有欲在相互碰撞时可能产生火花也可能导致火灾 阿伦特在17年后再见海德格尔仍怀着爱与希望 但在感情上却无法原谅他政治上的选择 这种她称之为悲喜剧的重逢也影响着她的思想与作品 她保守又自由 不赞成社会主义也反对集权主义 有人认为她的观点只是一串形而上学的自由联想 没有任何理性联系与逻辑思路 评定她为边缘化的思想者 她也乐于接受甚至刻意保持这种边缘性 她说 只有在社会边缘的人才能有尊严的生存 被边缘化的当然还有她的感情 一直在矛盾与不断分分和和中走到最后 我们无法判定这样的感情是否幸福或不幸 但她在《精神的生命》中所体现出的比任何别处表达的都更为接近海德格尔的思想将他们的爱升华成了哲学之间的希望与信仰 而拥有这种不平常的爱是人生的致福
     她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实现了永远的女人
    
    
    此书的题献空着
    我该怎样题献给你
    我信任的人
    我忠于他
    也不忠于他
    两者都是为了爱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后现代主义很强调情境依赖,其实我们如果试图去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可能的捷径就是了解他(她)生活的时代背景,他(她)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可以说是几个主要德国哲学家的小传,但是透过这些背景信息我们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体会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其实我对《论语》是有保留的,不是孔子不重要,而是剥离了具体语境的只言片语如何完整呈现他老人家的思想呢?所以个人觉得理解孔子的思想,看他编撰的《春秋》似乎意义更大,在故事里是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和情感的。
   《莱茵哲影》不是很厚,因为是故事也比较有趣,价格也不贵,非常适合入门者阅读。德国的哲学辩证思维浓重,与我国的老庄思想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中国人相对而言更容易在德国哲学那里找到共鸣。
  
  


   哲学不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理论,不是对现成事物的描述,而是对危机的刻画和对未来的展望
   实际上在德行与幸福,道德与自然,道德与政治,或义务与利益之间,总有根本的不一致。但康德不能承认这种不一致。他必须在自然,政治或人的利益中找到终结的目的。他必须证明他的“理性神正论”。这就是他为什么需要目的论。
   哲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针对什么问题和进一步提出了什么问题。(康德)
  
   “在一个现实的大国中,随着一切存在着的东西被推翻之后,人们根据抽象的思想,从头开始建立国家制度,并希求仅仅给它以想象和理性的东西为基础”。中国的现代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们觉得一些抽象的原则甚至口号就有起死回生的魔力,而进化论赋予这些原则与口号的历史合法性则使他们的鼓吹有了替天行道般的勇气与自信,一切牺牲和代价与这些抽象原则许诺的美妙前景相比都不值一提。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绝不是历史的延续,而只能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和历史理性的基础完全被忽略。这样产生的制度本身就不再有任何约束。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暴力——权力,而在于暴力——权力是否还有理性的约束。当抽象的原则成为超历史地不可置疑时,它们就成为制度性暴政的主要起源。
   在黑格尔看来思想本身具有一种本质的异化力量,能摧毁一切思想的成果,。因此,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类异化的历史。人类被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所制约,被眼前的创造物所转移,忘记了自己的长远目标,以为自由已经获得。因此,人类会以为,并总是试图使一个已经确立的文化永世长存。人类的历史是人类与其真正利用相疏远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他实现的历史。(黑格尔)
  
   政治不是在人们中,而是在人们之间产生的。不同的人的自由和人的自发性是人之间这个空间产生的前提。所以政治的意义在于自由。只有不同的人才会产生公共空间及对公共空间的需要。而这个空间反过来有保证了他们的多元与不同,保证了他们的自由与自发性。人之间的这个空间,就是世界。多元与差异是自由的本质,于是世界和政治的本质。暴力只能导致公共空间的摧毁,所以,暴力与政治无关。(哈贝马斯)
  


  得到这本书是在2005年的10月。先前在书店转悠的时候,见及此书,由于是世纪集团出版,因了“世纪文库”的印象,对此书特别在意些。可是国人的著作总叫人敬畏三分,尤其哲学,不过尔尔,终无趣味。后来跑图书馆,此书孤单一隅,反倒让我心生愿望,被人吹捧的书多是垃圾,而无人问津者恐怕佳作云云,这是我数年于书肆中混迹而得来的经验。
  于是回去读了,颇赞赏。
  大约我只是喜欢与我兴趣相同的东西,或者排斥异端,也是正常之处。先前倒是绝少读有关哲学家的故事,人亦言哲思之历程又绝不下于一趟精彩历险,于是自己画自己的藏宝图,于哲学人而言,实在有如夜寐寻梦一般,好是自己的,喜是自己的,失败挫折是自己的,旁人是绝不容察半点冷暖。于是他们的鳞星半爪,隐现于云气遮掩之间,洞其如此大概,对他们的理解有所加深也未可知。重要的是,我们更觉解了别样的人生,一样不一样的爱与痛,更加去了解他们,也更加去了解我们。
  德国哲学向不失晦涩,也不失磅礴。磅礴是无所不包而处处思量,晦涩是全无实用而几失善途。于是,若说古典哲学终被德国哲人壮大并终结,想来是没什么可讶异的。张的这本书,颇讲了不少“八卦”,好也罢,坏也罢,都不失为一种参考。回想当时读书情况,也是纠结得很。论思想方面,许多提到的书或是未及见,或是未及读;论人事方面,也是不曾近距离瞻仰哲人形貌。终于不可两说。偶尔提到如分析哲学家的表述虽明白但不见丝毫时代风云者云云,也实在让人觉得学识不足,不够去思量其中的“哲学问题”。这样,一方面我要推荐这本书,因为颇具有的故事,而且言语又绝非枯燥和庸俗,另一方面又需提请阅读它的人注意话语之下未清楚的意蕴,免得归咎起来,发现不过是抓了只言片语,便以为了不得的真话,某某公认的评价了。
  说到底,吾人的学问终是不深,对于各种见识仍需谨慎。读罢《莱茵哲影》后,颇注意张汝伦此人,其《德国哲学十论》一书,亦是可圈可点,于德国哲学实在做了颇为精到又不失趣味的评点,确实是国人读彼等不可或缺的指引。然就创建性的东西而言,就自主的东西而言,又显得书生化,真正的“哲思”并不多。
  
  近日想到某事,偶然翻检书架上沉寂已久的《莱茵哲影》一书,不禁感慨,国人写的直入哲学的门途,能选择的实在太少了,相当遗憾呢。纵使此书,瑕疵同样不少。如《何为学者》一篇(第6页14行)“于是想尽一切方法将其谋杀”,“谋杀”似为“抹杀”之误;137、139、141、143、145、147、149、151、153、155、157、159、161诸页书眉的“为了生命的现在与未来”全都错误地变成了“在哲学和艺术之间希望和绝望”。这些不谨严都是颇为遗憾的。


  读过这本书,是因为对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充满好奇,好像人类对于超凡人的崇拜。 看过之后,也知道他们是人,也深切关心人间事,他们是在思想上对人类的精神以及未来有所解决,这种哲学就是德国哲人的精神科学之传统。 面对那些沉思的哲学家,对于我这种也爱思想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


这就是爱 !:)


有个帖子比较感慨。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64311/
不过国内真正啃德国哲学的人太少——国内哲学系文科倾向比较强,国内可读的人太少。
印象中类似的书貌似还有:http://www.douban.com/subject/3101028/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98859/ 参考。


呵呵,正好翻到


为什么是在德国出现那样的思考..


身体与思想,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国的先哲是追求“天人合一”的,是内向平衡的。但是西方的哲学家以其因果哲理来推导验证哲学,其深入是中国先哲难以企及的,但是就平衡来说我更倾向与中国的哲学。(中国有句老话,忘了怎么说了,那位大侠提醒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