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14-1945年的海上战争

伯纳德·爱尔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伯纳德·爱尔兰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两次大战期间被认为是海战的革命年代。在1914年,无畏舰是衡量各个帝国海军力量的标准。然而强大的无畏舰逐渐无用武之地.潜艇和飞机统治了海洋。战争双方也不一定在对方的视线之内交战。在解放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及在太平洋战争中攻克日占岛屿的行动,两栖作战变得尤其重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新的武器使旧的战术更加有效。在飞机与潜艇结合下对交通线进行封锁,护卫和攻击成为运用海上力量的基本原则。这种变化的进程并不顺利。国际条约的约束和削减军备的做法使新武器和开发体系须优先考虑·战中可靠的方式。许多人反对军事革命,具有潜在价值的新事物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热情,使得开发进程缓慢。这种状况直到战争爆发才有所改观。博纳德爱尔兰的著作从1914年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时代开始,囊括了整个海上力量变革的时代。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从一战爆发到二战日本投降的海上战争和战斗,并对世界海上力量的变革进程予以分析。博纳德·爱尔兰对英国皇家海军和历史的热情来自于阿比西尼亚战争时期在马耳他的日子。后来他进了朴茨茅斯船厂,并且自豪地成为英国皇家造船高级学校的四年期学员。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技术部门,几十年里参与战舰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他对造船技术和船舶历史有着相当的兴趣。他同时写了许多关于海洋主题的书籍。本书是他的第二十五本专著。《1914~1945年的海上战争》是卡塞尔公司出版的多卷本著作“战争史”系列的一部,该系列著作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战争,由各研究领域的顶尖历史学家撰写,丛书的主编是约翰·基根,他是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之一。书中的地图由马尔克姆斯旺斯顿和他领导的团队绘制,他们发展出一系列独特而极有创新的地图绘制技术,这对文字作出了精彩的补充。

书籍目录

地图图例地图目录大事年表导论 海权的特征陆军—海军机理第一章 英德海军竞赛欧洲当时的形势/德国的兴起和殖民扩张/英法联盟/提尔皮茨和“风险理论”/无畏舰的诞生/英德海军竞赛的升级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巡洋舰战争/英国大舰队对抗德国公海舰队/日德兰海战/潜艇战/英国的封锁/海军航空时代诞生/达达尼尔海峡的海上行动/皇家海军在美索不达米亚/波罗的海第三章 条约时代1918—1939德国公海舰队投降/凡尔赛会议和限制德国海军/日美威胁英国的海军霸权/《华盛顿海军条约》/海军航空的发展/《英德海军协议》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破交战/反潜战/美日潜艇战/两栖作战;航空母舰的兴起/1940年的挪威/1940—1945年的地中海/结语人物传略补充书目索引图片版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14-1945年的海上战争 PDF格式下载



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史料丰富


这本书比较有价值


  全书篇幅详略得当,评价也算中立扼要;
  海图是最爱,战事进程一清二楚。
  书后的参考书籍索引,是进一步研读的航标灯。
  
  作者没有把中途岛战役定位于双方战略均势的转折点,颇感意外。
  
  以前一直凭空想象,以为一战定有不少精彩的大炮巨舰惊天骇浪的战事。现在一读,原来除了日德兰海战,并未发生多少战列舰间的对决;即便日德兰,也谈不上真正的战列舰对阵厮杀。惭愧。
  
  同样令人意外的是,英德二国的海洋战略决策层,似乎并没有深刻探讨一战的海权控制的经验与教训,依旧听凭自己大脑中的主观臆想,来规划海军军备计划,投巨资于一战中根本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战列舰队。
  其实英国已经意识到海军的“存在”比“海战胜利”更攸关帝国的存亡,而“存在”的目的是维系帝国航运的安全;那么,如何破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应为军备计划之出发点。但英国并没有大力发展与其商船队规模相适应的反潜护航舰只;作为航母与舰载机作战的创新者,不但没有发挥其先驱优势,大力发展航母这一远洋制空与反潜力量,反而还削弱了其岸基海军航空兵的地位与力量。而战列舰,对于仅一峡之隔的假想敌(无论法国还是德国),都没有足够广阔的战场可供驰骋;用于向殖民地炫耀武力,更是杀鸡用牛刀般的浪费。护航航母与反潜驱逐舰的组合,才是皇家海军最经济实用的方案。
  反观德国这边,也没有利用好英国的战略失误,一方面受限于造船工业能力,另一方面受制于波希米亚下士的狭隘眼光,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一战中行之有效的潜艇战略(且不说邓尼茨300艘U艇方案被搁置,就连跟美国人一样头疼的鱼雷命中率问题,也没有从它那二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盟国处得到任何帮助,天命也!)


  《1914-1945年的海上战争》是这套书的最后一本,也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海上大规模战争。虽然没有前两本精辟的分析,虽然没有具体的战例研究,但是其对各个战役的背景的叙述还是值得一读的。
  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崛起的海军强国和没落中的海洋大国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不可调和得,终究是会以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任何幻想都是多余的,没有人会把到手的利益拱手相让,无论是海权还是海洋法、战争法、国际法,都是强权国家为了符合自己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与次等实力国家妥协的产物。我想,盲从不如制定,去绞尽脑汁让自己的行动遵从别人制定的规则,不如另起炉找,凭借实力去制定一套新的规则。
  无论如何,这本书乃至这套书都只是一个索引,对海上战争史的研究起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后面的书单和书中的插图尤其是战例图和统计表,是值得反复玩味的,从中能够发现许多从前不为人注意的规律。


所谓大舰巨炮时代,是指海战由大舰巨炮主宰,并不意味着频频发生海战。大舰巨炮时代实际上从对马海战时期就开始了。一战历时4年,这4年发生了至少5场海战,无论怎么计算都已经很多了。德国人也不是傻子,在大洋上挑战整支英国舰队是找死,所以一般避免交战,日德兰是没来得及避免。


二战日本可不是败事有余,如果没有日本对美国的牵制,盟军1941年就能开辟第二战场。


德国的鱼雷在初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深度控制不理想,另一个是引信问题,在挪威战役之后已经全部解决,1942年又有性能优秀的G7e潜射鱼雷,并不需要日本帮助解决。再说德国的U艇舰队有自己的一套鱼雷使用规范,技术上还没贫瘠到把日本鱼雷搬过来用的地步。


而战列舰,对于仅一峡之隔的假想敌(无论法国还是德国),都没有足够广阔的战场可供驰骋;用于向殖民地炫耀武力,更是杀鸡用牛刀般的浪费。护航航母与反潜驱逐舰的组合,才是皇家海军最经济实用的方案。
  
  -----------------------------------
  
  这个并不正确。首先,一战并没有护航空母,那时发展航空母舰的技术也不成熟,即便是二战,巡洋舰仍是必不可缺的,因为护航空母在起飞飞机时需要很大的回旋空间,如果敌方有水面舰艇,靠反潜驱逐舰是不够的,只要了解下地中海的海战便明白了。其次,一战时期战舰相当有用,尤其是巡洋战舰,福克兰群岛海战正是巡洋战舰发挥作用的典型战例。
另外英国与德国也不算是“一海峡之隔”,德国可以从整个北海广泛出击,正是因为有强大的英国舰队,德国海军才不敢轻举妄动,在威慑和远程封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了解下一战英国的远程封锁给德国粮食进口造成的重大损失,差点闹饥荒。


当然,我们做事后诸葛亮是很轻松的。要让一战时的人们预见到航母对海战的革命性颠覆,是为难古人了。我只是觉得,航母及其主要的技术变革与战术,皇家海军都是先驱者,却没有在这条道上坚决大张旗鼓地走下去,甚为可惜,否则二战的大西洋护航战会是另一番场景。
  另一方面,对德日而言,可能造了航母就没富裕的产能造巨舰,造了驱逐舰就无暇兼顾潜艇。但英国不是这样的,二战前,它家还是有足够的产能,来平衡各舰种的配置数量;削减几艘战列舰来建造航母,更新舰载机,无疑会更有效地封锁德国的航路,保护自家的商船队,邓尼茨的神话就难以诞生了。
  
> 删


二战英国的造船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一战让英国精疲力尽,二战英国的战舰大多是老式的,真正的新锐战舰只有2条纳尔逊级与5条国王乔治5世级。如果削减战舰,那么德国的Z计划要建造6条H级加上俾斯麦等军舰,英国将无法应付。毕竟有个主次关系,英国首先需要考虑本土海域的防守,其次是反潜护航。除此之外,护航编队是一个体系,需要大量巡洋舰和驱逐舰,再加上英国有不少老式的航空母舰,所以在建造新型护航空母方面反应迟钝。不过后来美国给英国送去很多条护航空母,英国也没建造的必要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