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冬皇
2010-1
上海人民
许锦文
303
无
京剧是中国流行最广的全国性大剧种。百余年来,著名演员人才辈出,从程长庚到尚长荣,一代又一代,如同明亮光辉的星球闪烁在祖国上空。他们创造了、丰富了京剧艺术,为民族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同风格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在旧社会,他们却是经常被侮辱和被损害、被歧视的“戏子”、“贱民”。除了少数人曾被人写过观点态度常常成问题的简略小传外,几乎没有什么正规的、像样的传记或自传作品出版,应该说这是旧社会的耻辱。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缺失很快引起文化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记录整理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和盖叫天口述,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的《粉墨春秋》两部大作先后出版,引起了全国的惊喜,受到包括海外华人和研究中国京剧的外国学者在内的广泛赞扬。其后,为名家写传风气渐起,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为京剧、昆剧以至多种地方戏著名演员写的传记或口述自传,不说是风起云涌,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我没有具体统计数字,就见闻所及,说已有百种上下当不是过高的估计。为各剧种著名演员写传,已顺理成章成为戏曲史论著作的一个有成果的分支。现在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准备有计划地系统地出版一套《菊坛名家丛书》,我以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设想。京剧名家众多,应写可写但还没有被写传记的还大有人在;即使为已有传记的传主重新再写,也是常见甚至必要之事。作者写作角度不同,资料研析不同,作者同传主关系不同。
京剧是中国流行最广的全国性大剧种。百余年来,著名演员人才辈出,从程长庚到尚长荣,一代又一代,如同明亮光辉的星球闪烁在祖国上空。他们创造了、丰富了京剧艺术,为民族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同风格不同程度的贡献。但是在旧社会,他们却是经常被侮辱和被损害、被歧视的“戏子”、“贱民”。除了少数人曾被人写过观点态度常常成问题的简略小传外,几乎没有什么正规的、像样的传记或自传作品出版,应该说这是旧社会的耻辱。
许锦文,1937年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早年入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供职,后调社科系任文化艺术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现受聘为该校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编著《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余叔岩与孟小冬唱腔集》、《杨宝森唱腔集》等10余部,出版京剧曲谱《白帝城》、《卧龙吊孝》、《秦香莲》等10多种。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艺术奖、台湾长谷集团设立的奖教金教学研究奖等。
丛书总序一 刘厚生/1丛书总序二 王家熙/5一 冬皇出世/13二 梨园世家/17三 童年时代/25四 拜师学艺/29五 初登氍毹/33六 无锡挑帘/35七 梅开二度/39八 三莅无锡/43九 加盟大世界/45十 登上共舞台/51十一 汉口之行/59十二 搭白玉昆班/65十三 献艺泉城/69十四 北闯津门/73十五 名震京城/77十六 定居北京/83十七 不速之客/87十八 梅孟对戏/93十九 孟梅结合/101二十 金屋深藏/111二十一 命案始末/117(一)捧角种种/117(二)捧孟青年/119(三)意在绑梅/121(四)突出手枪/123(五)强索五万/124(六)一幕喜剧/125(七)惨剧发生/126(八)布告全文/127(九)呜呼汉举/128二十二 梅孟仳离/131(一)逐渐淡化/131(二)擅离“金屋”/133(三)赴美之争/139(四)戴孝风波/142(五)劳燕分飞/147二十三 大亨斡旋/155二十四 皈依佛门/159二十五 紧要启事/165二十六 重返舞台/169二十七 义母人家/175二十八 三美剪彩/179二十九 立雪余门/185三十 姐妹伴学/195三十一 继续深造/201三十二 师徒永诀/211三十三 杜寿义演/219三十四 广陵绝唱/233三十五 “冬皇”由来/237三十六 随杜迁港/243三十七 补行婚礼/247三十八 在港授徒/255三十九 孟小冬与张大千/263四十 总理重托/271四十一 十年台北/275四十二 七十寿终/281附录一 冬皇遗音/287附录二 师承与弟子/289附录三 孟小冬年谱/290附录四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298后记/299新版补记/302
插图:历史翻开了晦暗的一页。公元1840年至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不久,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蚕食中国,英、美、法等国先后威逼上海道台,将大片上海城区土地划归他们,成为“租界”。如现在黄浦区人民路到延安路一带,即划为法国租界,通称“法租界”。1908年12月9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十六日),上海天气冷得异常,风刮得特别猛烈,天空还不时飘着雪花。行人个个紧肩缩膀。中午时分,在靠近法租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同庆街观盛里(今观津里)一条弄堂中的普通楼房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个刚降生的婴儿不是别人,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日后大红大紫、被剧坛誉为“冬皇”的一代名伶——孟小冬。孟小冬出生那一年,是光绪三十四年,此时,大清德宗皇帝载滟已走到尽头,在孟小冬出生前半个月,他就寿终正寝、仙辂升遐了。说来也奇,昨天那位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那拉氏还传懿旨,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刚满三岁的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改年号为宣统,第二天老太后也撒手西去了。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三岁的孩子怎能料理国家大事,于是由小皇帝父亲摄政王监国,代行皇帝职权。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了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并决定采用公历。这样一来,短命的“宣统”三年不到就垮台了。几乎同时,袁世凯在北京也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孙中山不得不于当年2月14日官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隔年,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为艺术家孟小冬写传记,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事,如今却要变成了事实,说来让人难以置信。2001年暑假前,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唐燕能先生莅访,谈及此事,并约稿。我当即不假思索地一口谢绝。因为我对孟小冬知道得太少,特别是她40岁离开大陆,最后在港台30年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一片空白,如何撰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想过了两个星期,唐编审二次驾临,话题照旧。我当然除了感谢他真诚相约之外,也坦率地说明我手头只有孟小冬几卷演唱录音带和一些零散的文字资料,而且这些录音和资料,已在香港回归那一年,与王思及等先生合编出版过《余叔岩与孟小冬唱腔集》,我随手拿出书来,送他一本,并说明那只是介绍她几出余派代表剧目的唱腔艺术,除此之外,绝对再写不出另一本书来。谁知唐先生回去看了我赠送给他的那本书以后,又“三顾茅庐”对我说,单凭这本“唱腔集”上的文字,就可以写上几万字,另外再收集点材料充实一下。并鼓励我说,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开始向许多老先生约稿时,都说没有资料或资料很少,一旦动起笔来,材料就会源源不断而来……并告知我,这个选题上级领导已经同意通过,列入明年出书计划,要我不必再犹豫。说实在的,我除了因资料奇缺之外,还有个也许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孟小冬曾和梅兰芳大师结合四年之久的那段恩恩怨怨的婚姻,是个最不容易写、说不定还会招来指责或麻烦的敏感问题。以往,不但在许多梅兰芳本人著作如《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而且后来撰写有关梅大师文章的人,对这段经历,也大多“跳开”避而不谈,连在《梅兰芳传》、《梅兰芳年谱》这样的专著中,都只字未提。
本书不仅仅是孟小冬传,而且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作者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的了解,简直如数家珍。尤其是书中所述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梨园大师们的个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地点、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处等等,真是历历如绘。 ——冯其庸自孟氏诞生直至辞世,七十年间的各段生活时期皆有篇章记述,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读物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 ——钮骠
《梨园冬皇:孟小冬》:菊坛名家丛书
无
还没看完。。。不过书的质量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