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山水对人性的折射

蒋星煜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蒋星煜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前言

对于旅游散文的写作,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现在就趁此机会谈一谈:写作有关文化史、戏曲史的考证或理论著作时,我不太考虑行文的深浅,如果觉得不够通畅,甚至枯涩,问题也不大,因为读者基本上是从事专业的研究、学习,应该能够接受。写历史小说时,则注意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已离开我们相当遥远,所以下笔时力求通俗易懂。而写作旅游散文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假如说,旅游也像读书一样,有浏览或精读之区分的话,我认为浏览不可能写出较有质量的文章,浮光掠影,自己就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自然也谈不上收获,文章至多只是旅行社的广告而已。我到过的地方确实不少,也只是对极有限的某些城市、山川、建筑萌发了写游记的念头,鼓足勇气,把文章写了出来。 说起来颇为有趣,这些文章都不是即景生情,一挥而就,而是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每当一个旅程结束,某些现象、某些联想却仍旧不时在脑海中呈现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反思,而且作力所能及的回忆。那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过电影”。其实,这种情况,明代的汤显祖在剧作中反映得最清楚,他写《牡丹亭》,《寻梦》中的杜丽娘比《惊梦》中的杜丽娘不是更为生动吗?当然,汤显祖写的是风流韵事,我写的是城市、山川、建筑,但道理是一样的。 从事戏曲史研究时,我从曾巩的文集中发现了辽兴宗为后妃演戏而亲自伴奏,又从《顾氏大宗世谱》中找到了《南词引正》提到的顾坚。诸如此类的发现使我激动而欣然命笔,写成论文。在旅游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西安茂陵,看到霍去病墓上那大气磅礴、巧夺天工的石刻,对汉代那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真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临,于是写了《茂陵怀古》。 我总想争取不仅仅写出情景,而且能写意境。话是这样讲,真正能写出一点意境的也不过数篇而已。这是我自己的感觉,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加了高分,读者如果冷静地客观地评价,也可能认为情景仍不够清楚,谈不上意境。这正说明了实际生活中确实会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情况出现了。但我仍要声明,写旅游散文时,我真的已经尽力而为了。 《茂陵怀古》题目中有“怀古”二字,当然也是发了怀古之幽情,其他文章题目中虽无“怀古”二字,内容仍不免有“怀古”之处,倒并不是我刻意要“怀古”,乃是我的治学本来就是从钻研中国文化史上人手的,而且又有考据癖也。我从来没有企图使所写的旅游散文起多少古为今用的作用.但是,读者也往往从中得到某些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感悟,这也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大概由于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真的会有惊人相似之处吧! 我曾注意到苏联曾经有一部长篇小说《旅伴》,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有一本旅游杂志也叫《旅伴》,我认为旅伴对于旅游散文作者的写作有时也会起相当重大的影响,是好影响或不好的影响则不一定。 偶然有一两次,旅伴对景点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及诗文、野史、传说一无所知,经常向我提问,我要一一回答,我几乎成了旅行社的专职导游,甚至引起在场的旅行社专职导游的不愉快,而我自己对要欣赏的景物不能定下心来仔细观摩,匆匆地走过,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了。 1982年,游安徽黄山时,与钱英郁同行。他是位文学、戏剧兼长而不卑不亢的老大哥,话不多,决不会来干扰你,但所说都是真话,都有一定文化内涵,有时则有所启发,即使是开玩笑,也极有分寸,往往颇为幽默。我的《夜宿黄山玉屏楼》写得比较自然、流畅,也要感谢这位旅伴的。 还有两位读者,分别对我谈了读后感,一位认为我对花草树木的名称知道得比较多,别的旅游散文大都把植物的形状、色彩一笔带过就了事,没有这样认真标出的。也有人认为我当年觉得抬滑竿的人都很消瘦憔悴,因而不忍心去坐滑竿,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生计。我对他们都表示了谢意。一个作者能听到恳切的评论,无论是表扬或指责,都是愉快的事情,对我后来的写作或多或少都有参考的价值,而这种机会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蒋星煜

内容概要

  假如说,旅游也像读书一样,有浏览或精读之区分的话,我认为浏览不可能写出较有质量的文章,浮光掠影,自己就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自然也谈不上收获。我到过的地方确实不少,也只是对极有限的某些城市、山川、建筑萌发了写游记的念头,鼓足勇气,把文章写了出来。

作者简介

蒋星煜(1920- ),戏曲理论家。溧阳人。复旦大学肄业。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任职。先后在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艺术从事戏曲研究工作。1984年起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及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先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和进修生讲学、或作戏曲专题讲座。并先后应江西、湖南、安徽、云南等省之邀,对各省之戏剧编导作系统学术报告。现任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顾问。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剧协会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94年国务院为表彰其为文化事业所做之贡献,授予证书。 蒋星煜一生研究戏曲史,其主要成就:一、关于戏剧的渊源,纠正了王国维认为戏曲传达室自北宋的错误。二、考证了明初顾坚、顾仲瑛对昆山腔的贡献,理清了昆腔之起源与发展,纠正了钱南扬之源于唐戏弄说。三、研究国内与日本现存各种明刻善本、孤本《西厢记》,比较异同,分析原因,理清了演变脉络。四、研究《桃花扇》之题材取舍,对作者孔尚任生平事迹、交游有重大发现。 已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以戏代药》、《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国戏曲史探微》、《西厢记考证》、《中国戏曲索引》、《中国戏曲史拾遗》(台湾出版)、《西厢记新考》(台湾出版)等十种,其中《明刊本西厢记研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刊行,获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西厢记罕见版本考》由日本东京不二株式会社以原稿手迹影印。在《袖珍本中国平民文化》(《Handbook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一书中,承担撰写《传统的中国戏剧》)(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专章,此书由英国格林坞出版社(Greenwood Press)1992年出版。 其他著述,尚有《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此书于1942年由世界书局出版。《颜鲁公之书学》于1948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主编的戏曲理论著作与辞书有:《辞海》(分科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分科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十大名伶》等。 此外还时作短篇小说,选辑成单行本7种出版。其中《南包公海瑞》由周信芳改编成京剧《海瑞上疏》演出。

书籍目录

自序青春情怀(1947—1949)山居闲情遐想还乡夏日书简一叶航船上的遐想湖上的永昼寂寥的杭州秋色山川揽胜(1980—1995)蠡园的黄昏二泉映月的地方洞庭东山秋雨善权洞的意境虞山风光与破山寺乌泥泾畔访黄道婆故迹文游台畅想曲九华山的寺院和竹海夜宿黄山玉屏楼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梅岭消夏录岳麓书院与岳麓山忆缙云山的松涛在万山丛中玩桥牌乐山大佛与国际大佛节访乐山郭沫若故居翠堤春晓湛江和她的湖光岩肇庆星湖的千年诗廊海南椰趣瞻仰海瑞墓园台北的“化妆间”阳明山与北投温泉台北观赏美玉与香具野柳鼻的野趣避暑山庄的蒙古包汉白玉的故乡上方山紫竹院冰上圆舞曲关羽故乡的关帝庙鹳雀楼即景曲阜少昊陵金字塔茂陵怀古绛雾迷□的华清池寻访苏东坡的遗迹澳洲写真(1996—1997)玫瑰园风情兰山与三姐妹峰达令港与派拉梦大桥悉尼歌剧院掠影悉尼唐人街风貌悉尼的海鲜市场林莽树海中的堪培拉回归大自然的“裸体海滩”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澳洲原住的土著民族种族歧视的闹剧袋鼠和树熊的故乡妇女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西瓜、香蕉和甜橙领救济金、养老金的群体酒吧里的夜生活制造悲剧的赌场1997年澳洲三大刑事案中餐馆里的变奏曲华裔名人点将录茶事梦寻(1998—2011)童年茶趣古镇·长夜·苦茶巴山茶话上狮峰品龙井余山深处闻茶香六安瓜片之谜沱茶与茶马古道附录旅游的三个视角——读蒋星煜旅游散文集壮观奇妙的人生河流后记

章节摘录

1944年的暮秋,我从南温泉移居到北温泉去,秋天是雾季的序幕,整个的赤色盆地沉醉在乳浆般的迷蒙情调里,从北碚到温泉的小船是像蚁般地密布在嘉陵江上的,我们的船儿扬起小小的白帆,让润湿的秋风吹送着,沿着松软的沙岸缓缓地上溯,起伏的峰峦欣迎我以葱郁的绿色,而照映着起伏的峰峦的江水正蓝得发亮,蓝得使我在心坎里深深地觉得它的可爱;船儿进了大渡口,低沉的天空陡然显得高了许多,最先吸引我的视线的是温泉寺的琉璃瓦棱,和高大的红墙、虬曲的古柏构成一幅古典的风景画。 我需要在这静悄悄的山国静悄悄地休养一些时候,我在半山的一座小小的别墅里住了下来,房子四围有疏疏落落的竹篱环绕着,紫藤花虽然已经凋谢了,枯萎的藤依然紧紧地拥抱着篱笆,屋檐上偶然有三两只麻雀交换些短短的对话,倒把这寂寞的气氛衬托得更加寂寞起来。 窗子里望出去是一片衰败的竹林,终年很少有人的脚迹,显得荒凉而幽暗,地面上平铺着些薄薄的苔藓,让蝾螈和甲虫在上面舒适地漫步,当它们踏到落叶的角落,便有一阵轻微的声音发出,竹林的尽处横睡着一条废弃的公路,如今只有赶市集的人走过,只有放牧的村童驱着牛群和羊群走过;再远是绵亘无尽的茶褐色的山岗,一直伸展到远方。 走出篱门,是一块浅草茸茸的平坝,后来我常常在坝上打羽毛球,或是作为日光浴的浴场。 生活是闲适的,每天早晨在左近散步的时候,偶尔也采撷一些花束插在花瓶里面,用水养起来。整个的上午,我总是躺在藤椅上的,房子里的光线比较暗,因此躺椅就放在走廊里.为了要使身体宽舒,倒是穿睡衣的时候多,雾太浓重了,或是起了风,怕受凉,情愿盖上一床毛巾被;藤椅旁是一张放茶杯和书籍的矮几,书籍里面少不了峨默的《鲁拜集》,虽然这是我早已读得能背诵的了,我对于龙井和《鲁拜集》的爱好,几乎陷入一种精神上的病态。 躺着仰望天空,使我有着置身海上的感觉。那灰沉沉的气流,不正像英伦海峡终年被白雾笼罩着的海水么? 下雨的日子,报差和邮差都不上山来,这里仿佛和整个世界隔绝了,只有淙淙的檐漏,像一个没有人欣赏的乐师在弹奏单调的竖琴,接连下一两个星期的雨是不稀奇的,我还没有完成中国书学研究会请我写的那本丛书,我计划利用雨天来读入川以后所收藏的碑帖,《兰亭序》的惆怅的情绪使我不能安宁,只有站起来吸一两筒板烟,妄想把感染来的一份惆怅,也随着烟圈渐渐地淡化。 我久已忘记了用钟的习惯,连案头日历也懒得翻了,让它被尘封着,被瓶花的残骸覆盖着,时节依然在无声无息地转换,等到我有一次从峡谷里走过,看见腊梅开了几株瘦小的花朵,才意识到原来已是岁暮了。 冬天的北泉公园是没有喧嚣的,爱莲池里飘浮着一两片枯残的荷叶,随着寒冷的波光轻轻地颤动,如今那些都市里来的游客早回到都市里去了,就是修理花卉的工匠也蛰居在家里休息了,只有我,提着一根倒钩藤的手杖,在这山风呼啸着的岁暮,在这方石板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我的手杖很久很久就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了,在这崎岖的山中,我一分钟也不能离开它的,我没有坐一次山轿的享受,我不愿意让那些比我更清瘦更憔悴的轿夫,抬着我爬一个高峻的斜坡,重压下的喘息,痛苦中的表情,魔术似地使我难以言喻地酸楚。 从温泉寺到缙云寺的中途,群山环抱着一个小小的湖泊,我曾在微雪的清晨去作初次巡礼,静止的湖水绿得那么深沉,湖畔的高大的杉树显得那么洁净,长堤上排列着一抹齐的栏杆,仿佛这长堤的彼岸就是我们所祈求的天国,微雪仍旧怕人察觉似地落下来飘下来,而缙云寺的钟声也随着雪片疏疏地飘落,在这一瞬间,我卑微的生命受到了一种感召,我愚昧的心灵受到了一种启示,我愿化身为湖水的一点一滴,我愿化身为杉树的一枝一叶,我愿在钟声里度过未来的岁月。 漫长的冬夜,炉火是我最亲切的友人。炉火的照耀,替我刻划着过多的风霜的面孔敷上一层绯红的色泽,一块杠炭的爆烈,一颗火星的飞射,就是整个冬夜值得记叙的事情,我从没有辜负过炉火的温暖的赐予,坐在炉边,要等到每一块杠炭都经过完全的燃烧,都变了热力发散已尽的死灰,我才无可奈何地去睡眠。 盖了厚被往往有梦,这在我是无法逃避的苦役,无论在梦境是欢愉是悲哀,醒来免不了空虚之感,那些人物、那些形象都很快地消失了,只有一片无际的黑暗,和黑暗中若有若无的阴影,梦是空虚的,无法把握住的,人之一生,也不过是一个冗长的梦罢!也不过些琐碎的梦底连续罢! 春天逡巡在山中,我已经稔熟每一条蹊径每一个荒僻的所在了,我发现山背后乱石堆里密布着坟墓,野蔷薇开得正茂盛,香得使我简直透不转气来,这是造物怜悯那些长眠在山野里的精灵,而特意布置得如此朴素如此美丽么?翩翩而舞的小黄蝴蝶,是死者所蜕化的么?墓地没有一块碑碣一挂纸钱,也许葬在这里的是些飘泊异乡的旅人,其实碑碣和纸钱也是徒然的,不过是后死者在觅取一点极有限的自我慰藉罢了。 有一些借游览的机会便道访问我的来客,我并没有热烈地欢迎他们,虽然他们做作出来的风雅还相当富于喜剧性,很可以作为我写杂文的题材。 我的画家邻居们倒是和和气气的,当我和他们有个几次接触以后,我被他们的真挚和热忱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以皈依宗教的虔敬来皈依艺术,修养是如此地深邃,技巧是如此地熟练,他们把自己的精力脑汁凝聚在调色的板上,凝聚在画笔的尖端上,凝聚在画布上。他们在这一切的生命都在充溢着活力开始跃动的春天,从早晨到黄昏,受了催眠似在山野里写生。在雨天和夜晚,我做过几次模特儿,这也是一种新奇的生活经验,可是时间一延长,面部的表情总不免变得死板,而且全身的肌肉仿佛逐渐地绷紧起来,我最怕顽皮的小孩子故意逗着我笑,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模特儿的养成是颇不容易的。 山国的初夏不比江南,喝一杯新沏的龙井就使我满头汗水了,北温泉游泳池的窄狭和拥挤使我失去了兴趣,我总是上半山里的湖泊去,杉树林里挂起白的褥单,地上铺一床毛巾毯子,泳得乏力就躺一会儿,听听浓荫里知了的唱歌。 有时候农夫也来洗浴,在这里一切都像卢梭所愿望的那样回到自然了,人脱去衣服,呈现出本来的肉体,在这里没贫富的划分,没有阶级的畛域,只有健康和衰弱的比较,在这里一切都是公允的。 我常参观育才学校的舞踊表现会,《青春舞曲》从不例外地使一个个观众疯狂地欢呼,这舞曲抒情地表现了新疆缠回的生活,诉说了这一代大草原上的少女们青春的哀怨,《青春舞曲》所给予我们的美感,也就是舞踊艺术所可能给予我的最高度底美感。 当东山坪的西瓜长得大又甜的时候,学圃农场的主人来请我替他作品味的工作,我被作为机械似地一一尝试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熟度的西瓜,几乎把味觉弄得麻木了;我很羡慕农场技术员的生活,他们夜里睡茅草棚,轮流地执着钢叉出来巡逻,防御窃贼和偷吃西瓜的猪獾,他们听见轻微的一声嗥叫就能辨别是什么兽类,看了星斗的方位就能知道是什么时候。 那崖边的白鸟亭,四面临风,是最适宜消暑的,我晚上常常在亭子里打桥牌,我的Partner是固定的。 我在山里的生活很安逸。今年春天我回到江南以后,无时不在忆着那里的山川风物,现在,竹篱笆上的紫藤开得花繁叶满了罢。P3-6

后记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其经历却颇为复杂,而且足迹也到过海外,如今把大致情况写一写,立此存照。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的旅游散文已经积累了十多万字,于是我编辑成册,交到一家出版社。他们办事相当敏捷,很快拟出了一份合同,而且双方都签名盖章了。就在关键时刻,责任编辑吞吞吐吐要我为之办一件私事,我没有照办。结果付了我一点退稿费,不出版了。 1990年,海峡形势开始松动,台湾来了一个以研究古典小说、戏曲的教授为核心的代表团,先后在南京、石家庄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和我们进行了交流、沟通。代表团以魏子云、郑向恒为正、副团长,这两位教授都博学而和蔼,我们很谈得来。当时台湾各界对祖国名胜古迹所知甚少,魏教授表示愿意把这部稿子带到台湾去,试一试能否找到出版社。我当然感激之至。事情往往出乎意料,出单行本的事没有能落实,他把稿子陆续交给报社,倒有三分之二的稿子先后在报刊副刊发表了。 2000年,我把这一小册旅游散文的篇幅略加调整,称之谓《山川揽胜》,作为自传性质的《过客梦忆》的一部分,在河北教育出版社问世了。 2004年,通过友人介绍,香港文汇出版社为我出版了《蒋星煜旅游散文集》,基本上把《过客梦忆》中的《山川揽胜》、《澳洲采风》都保存了下来,作为第二、三辑。此外,又加了1947至1948年在《申报》所发表的旅游性质的散文,称之为《青春情怀》,作为第一辑。殿后的第四辑,乃1998年以后所写,名之日《茶事搜寻》。因为印数较少,亲友纷纷索取,我已无存书。 现在,我正在做出版文集的准备工作,旅游散文也是文集的一个组成部分,整理就绪了。为了满足亲友、读者的需求,先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一次,同时可以更广泛地征求一下读者的意见,出版文集时又多一次修改订正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旅游散文被选录的情况也要说明一下: 《还乡》、《夏日书简》、《一叶航船上的遐想》选人《申报文艺副刊编校丛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94年。《忆缙云山的松涛》选人《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花城出版社,1992年。《梅岭消夏录》选人《1988-1990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紫竹院冰上圆舞曲》选人《上海作家散文百篇》,文汇出版社,2002年。《还乡》与《一叶航船上的遐想》选人《上海四十年代文学作品系列·散文系(长夜行)》。《茂陵怀古》选人《朝花50周年精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余山深处闻茶香》还被《新读写》杂志选载,并附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所写的评语。我只是一个难得写几篇旅游散文的人,有这些篇目受到关注,已经是我始料所不及的了。 所有文章都曾在报刊发表过,但原来发表的报刊名称与时间已记不太清楚,根据记忆所及,补了一下,很不全,很不详细,也只能这样了。 为了弥补文字之不足,卷首有几张照片,但是也没有能完全和文字配合,有的并没有联系,有的景区相同,时间、旅伴却是不同的。聊胜于无吧。 蒋星煜


编辑推荐

蒋星煜,江苏溧阳人。历任图书馆员、电影厂编辑、新闻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上海市文化局干部,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客座教授。以文学与史学研究为主,著作有《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颜鲁公之书学》(世界书局)、《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戏曲史钩沉》(上海人民出版社)等,明代历史人物传记有《况钟》、《海瑞》。多卷本《蒋星煜文集》正在编辑中。 《山水对人性的折射(蒋星煜旅游散文集)》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散文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山水对人性的折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