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远东大战纪事

罗先明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罗先明  

页数:

336  

Tag标签:

无  

前言

  代序一 我读《远东大战纪事》北京大学教授 严家炎 我要祝贺这本好书的出版。《远东大战纪事》在我们出版的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这些书里面,我相信是一部重头书,不但是好书,还是有分量的一部重头书。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我首先要向作者表示感谢,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啊。同时还要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在很短的时间里边,他们赶出了这部书,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心血,我也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具体说说我对《远东大战纪事》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部书有三个推进和突破。  第一个推进和突破,在于它是一部全景式的著作,是远东反法西斯战争全景式的描述。在我看到的写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学著作中,这似乎是规模最为宏大、视野最为广阔的一部。不但写了直接交战的中日双方,还写了美、英、苏三大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有关国家。这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时间和空间交叉变换的写战争的方法。而在写到中国和日本时,都是从1927年前后切入,我认为这也是合适的,因为1927年无论对中国或是日本来说,都是重要的转折关头。日本从1912年到1927年的15年内,更换了11任内阁,总趋势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力量越来越得势。到原任陆军大将的强硬派田中义一担任首相,政权的军国主义化已达到异常可怕的程度,终于完成了侵略的准备,可以向中国动手了。书中写出日本军国主义怎样一步步发展,怎样把头脑比较清醒、肯负责任的首相(像若礼次郎、滨口雄幸和最后的铃木贯太郎)、大臣(如币原外相)、议员(如美浓部达吉)一个个收拾掉,或暗杀,或撤换,或镇压,最后让政局完全由军部、由法西斯势力来控制,使人不能不受到震撼。联系到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不能不令人警惕。《远东大战纪事》在这方面很有成就,能给人许多启示。  第二个推进和突破,是写出了中国的全民抗战,全面抗战。所以说是突破,因为在过去,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面,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一般我们比较多的讲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抗战,对于国民党的抗战,而且是作为主力的,讲得很少。今年应当说是一个新的突破了,我们的抗战展览馆里面就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消灭的敌军是八十多万,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场消灭的敌军是五十多万,这比较接近历史事实。这种地方显示了今天我们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胸怀。历史的真实一定要写,否则人家是不服气的,我们大陆方面自己就应当写这个。我觉得今年三四月以后形势发展得很快,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台湾的“蓝阵营”,他们连续地访问大陆,两岸有了沟通、有了交流,形势可以说非常好。恰好又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在这个时候,我们写出了全民抗战,国共合作的这种抗战,这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今天审时度势,作为执政党的一种气度、一种胸怀。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来说,也是一个推进,也是一个突破。但可能还存在弱点。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开始朝这个方向做了,但是还是不够。我的感觉,比如说西南战场,滇缅路,萧乾说是“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他当年作为一个记者,在那里采访,这个滇缅路后来被日本封杀了。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后,整个中国的海路、陆路,通往国外去的都被封杀了,所以要夺回来,那是很残酷的。这样一场战争,第一阶段,中国损失惨重,可以说中国军队牺牲得非常壮烈,一直到1943年才有了变化,由于跟美国有了更好的商谈,取得美国军事方面、设备方面、武器方面的各方面支持,打通了所谓西南边陲上面的驼峰空运,驼峰航线就是飞越喜马拉雅山,输送许多武器装备进来,到了1943年之后,状况才有了改变。这方面现在看起来,我认为写得还是不够的。我知道一个史实,就是河内战役,1944年冬天到1945年的春天,河内战役以后,中国军队——就是关麟征的集团军——把日本军队的印度支那泰马战区的司令官寺内寿一俘虏了,俘虏之后查抄出他的一本日记。他在这个日记上写着,说是日本军队一个师可以对付印度军队五个师,可以对付英国军队两个师,可以对付美国一个师,就是一对一,但是要对付中国军队,日本要两个师才能对付中国军队一个师。就是说,在日本战区司令眼里,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是非常顽强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它写出来。所以我觉得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了,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反正已经有了重要的推进和突破,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推进和突破,在于这部书把严酷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文学想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远东大战纪事》以重大历史事实为骨架,以真实人物的活动为血肉,通过合理的想象、推理和细节虚构,活生生地展现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远东的风云变幻。它既是宏大的历史著作,又是很有可读性的文学纪事,是文与史的交融。它写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但又不排除作者的文学想象,通过他的体验,成功地加以表现。当然,这种史与文的交融,史是基础,文是辅助,文起有限度的作用,两者关系要处理得当,需要掌握好分寸,需要谨慎从事。比如写到某个重要历史人物,写到他暗中想的念头,“暗想”如何如何,这在小说里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纪实性的书,这种地方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怀疑:“你怎么知道这个人物心里边想的东西?” 反而降低读者的信任度。此外,个别提法或细节不够准确,需要重新斟酌。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里史和文的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既非常冷静地写出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同时确实施展了作者经过研究之后的想象。这两方面的结合,也是一个突破。  《远东大战纪事》有这三个方面的推进和突破,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肯定,在这个时候能够出这样的书,值得庆贺,大力肯定。  代序二  历史的见证  北京大学教授 谢 冕  《远东大战纪事》是我所见到的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战场最广、场面最壮观、视野最开阔的记述二战大事的一本书。作者立足于作为远东最重要的战场的中国本土,包括中国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涉及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在内的幅员广大的、错综复杂的战事,以及日本朝野的军政动态,东亚、南亚、东南亚,以至太平洋远近诸岛的攻略战。这是一本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式的、立体性的描述,名为“远东”,实际涉及世界全局,举凡盟军统帅,纳粹核心,上自各国政要,下及普通民众,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场面宏大,惊心动魄。  作者罗先明先生,利用公余时间,“批阅十载”,矢志不移,磨杵成针,聚沙成塔。他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总数达二百余万字的三卷巨著,真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此书记述的是盟军在远东地区展开的暴风急雨般的抗击法西斯的悲壮而激烈的战事。记事始于1927年4月13日,终于1948年12月22日,历时长达二十余年。全书结构严谨,采用分镜头式的跳跃式描写,既减少了诸多过渡性的笔墨,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各章的标题采用跨越式的安排,与全书的写法紧密配合。跨越时空的组合,造成了综合交叉的对比性。如诺曼底登陆与长沙失守、江西“剿匪”与“九一八”事变、山本五十六南洋丧命与宋庆龄义捐,等等,时空交错,场景跳跃式转换,移动的空间,鲜明的对比,这些都给新闻记者带来了新鲜的刺激,增添了读者的趣味。  《远东大战纪事》是一本历史书,又是一本文学书。它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为基础,又充分运用了文学的形象性手段,是文学和历史特性的交汇融合。作为一本历史书,读来毫无枯涩之感;作为一本文学书,它又充盈着真实的理性的光辉。客观、科学、公正、对史实负责,它遵循的是人类的良知和道义感,而超越了集团或其他种种利益的考量。这在述及中国战场时,就有了许多同类史书所缺少的新意。我本人特别欣赏第三卷中关于长沙会战的描述,文字精美,胸怀宽广。其他如孙立人苦战孟关,卫立煌反攻滇西,薛岳三战长沙等文字,均是过去少见的。在这里,不能不为作者的勇气和正义感所叹服。  文学的描写给阅读带来了趣味,但也带来了某些“失真”的缺憾。如对某些“反面人物”的描写,有时陷入脸谱化的尴尬。有时又因作者生活经历的局限,使某些细节描写与人物的身份不符。  代序三  史笔文墨任驰驱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研究员 何西来  罗先明的历史纪实作品《远东大战纪事》,是一部值得关注、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优秀图书。读这个作品,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的启示。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评价,它也经得起这样的评价。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只想概括地讲以下三点意思。  第一,我想先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谈起。这部书很大、很厚,说它厚得像砖头一样都不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曾说过,他的最大愿望是写一本书,能给自己做枕头。《白鹿原》就是他的枕头。我想,这本《远东大战纪事》,也可以称之为罗先明的枕头。  我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很有气象,很大气:题材大,人物事件大,时空跨度大,因而写作难度也大。驾驭这样一个题材的作者,是很要有点胆识、有点气概的。因此,在我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身形高大、伟岸魁梧的。及至那天在人民大会堂的作品首发式上见到他,才发现他既瘦,个头也不高,不是我想象中模样。但我也知道历史上晏子身形短小,而心雄万夫的故事;秤砣虽小,不是一样权压千斤吗?  《远东大战纪事》从1927年起笔,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所纪,乃18年之事、之史。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既有血流飘杵、积尸成山的惨绝人寰的场景,更有奋起抗战、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壮丽图卷,读之令人低回、沉思,也令人荡气回肠。你不能不赞叹作者的笔力。  在当年烽火连天的中国,敌我形势犬牙交错,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御侮的一面,也有磨擦不断、反共高潮迭起的负面,矛盾错综复杂,驾驭难度之大,已非同一般。而作者罗先明,不光写了中国,而且写日本,日本的军部,日本的天皇,甚至金淑子这样的“帝国女杰”;还写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写到斯大林,李维洛夫,写到后来苏联的整个指挥系统;又写了美国,写了罗斯福,开始的时候,罗斯福还是个州长,不是总统。总之,罗先明不仅是在远东抗日的大背景下,而且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驾驭他所选定的题材的。从具体写法上看,他首先着眼于战略的全局,在全局烂熟于心的前提下,设计出全书的框架,然后再离析它,逐一写好那些带有关键性的细部,做到脉络清晰,心闲气静,纷纭中见条理。否则,是写不来,也写不好的。正是从对这一重大、繁难的题材的处理和驾驭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器度和胸襟,看到了他驾轻就熟的本领。  我之所以要从作品的大气和作者的器度与胸襟讲起,是因为有感于当前文坛风气的颓靡。《玉树后庭花》一类的东西,不讲道德自律,不讲美的原则的东西,泄欲的东西,以自暴隐私为能事的东西,迎合各种低级趣味的东西,比比皆是,有些被目为“大腕”的重量级作家,亦在所难免。依我看,文风面临着一项振衰起疲的严重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远东大战纪事》这样大气的作品,类似于罗先明这样的有上国器度和胸襟的作家,尤其难能可贵。  第二,我们需要有一本对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地描写的书。从国内来说,人们需要摆脱过去的某些认识上的历史局限和狭隘眼界,对于十四年间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历史,重新认识,全面评价,以期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从当年的侵略者、战败国日本来说,某些极右的势力,至今仍在美化那次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牺牲的战争,以及军国主义者的滔天罪行。面对歪曲历史者的谬论,尤其需要有如罗先明这样真实可信的纪实型作品的出版。罗先明敏锐觉察到了这种时代的和历史的需要,用自己的作品去适应它、满足它,于是便有了非常现实的针对性,这也许正是《远东大战纪事》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罗先明虽然出生在湘地,那里曾经有过长沙会战、长沙大火、衡阳大战、常德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但他没有经历过,他不是他所描写的那场战争的亲历者。这一点很像徐贵祥,徐贵祥是江淮人,他的获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是写江淮抗战的,但他也没有亲历过他所写的抗战。他们都不像写抗日战争长篇《长城万里图》的周而复,周而复是那场战争的参加者,曾以在抗战期间写的《白求恩大夫》而名满中华。《长城万里图》也是全方位反映抗战的多卷本长篇,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没有罗先明《远东大战纪事》这样鲜明的写实色彩。罗先明的作品的文献价值和史传色彩因此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可以部分认同印在封面上“一部直逼底蕴、还原历史本真的史学巨著”的广告性判语。我们确实首先应该从历史角度评价这本书,而不是简单看成是文人的驰骋笔墨。  应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抗日战争烽火的锻炼与淬激,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变成了影响和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中流砥柱。  《远东大战纪事》共七部,下分章,按年、月、日编排,共200多万言,但在第一部之前,专写一个序编,编内三章,可以视为远东大战的历史活剧的序幕,是一部大的悲壮历史交响的序曲。罗先明从1927年开笔,那正是大革命失败的时候,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被蒋介石一个巴掌打进了血海中去,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前进了。接着便是十年内战。正当蒋介石“围剿”苏区最紧的时候,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七 七”抗战开始的那一年,经过长征重新整编的人民军队只有三万人。但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正规部队已有八九十万人,再加上民兵和地方武装,人数更多。这还不是命运的转折点?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打过许多大仗、恶仗。中国成了抗日的、远东大战的主战场。中国人胜利了。这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以自己为主,历时十四年,付出最大的民族牺牲,第一次打赢的抵御外侮的战争。正是在这场浴血浴火的战争中,我们有了《黄河大合唱》,有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后者成了我们的国歌,我们从二十世纪,唱进了二十一世纪,还要永远地唱下去。  今天,中国的历史又在经历一次新的、更广泛、更深刻的转折,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崛起,这是和平的崛起。然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天下并不太平。在这个时候,回顾那段长达十四年的历史,是非常必要的。罗先明的这种熔文史于一炉的著作,才真正体现的是一种上国精神,才真正与我们国运、国力的上升相称。  第三,《远东大战纪事》毕竟也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鸿篇巨构,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就一些著名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一点比较。《远东大战纪事》,比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长多了,也比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长多了。至于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也是一部史传体的纪实文学,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不算过誉,但也不过三十万字。《远东大战纪事》是它的7.5倍。《史记》虽然写到太史公的同时代的人和事,如汉武帝篇,但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远去了的年代。司马迁只能靠辛勤的史料收集与钩沉来完成它,其中不少生动的细节,亦不乏想象的成分。如在《鸿门宴》里写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纳),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阗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很有动作性。还有,写樊哙生吞生嚼项王赏他的生肩彘: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亦让人难忘。这些历史细节的现场感,非于想象中体验,不能落笔。《战争与和平》写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那时距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已过去几十年了;罗先明写《远东大战纪事》,也相隔了四五十年时间。托尔斯泰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他参加过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借助于这段从军经验来体验和想象《战争与和平》里的场面、人物和细节。因为是写小说,其虚构的空间相当大。相比较而言,罗先明就没有这么大的虚构想象的空间。  《远东大战纪事》的结构,如其说近文,还不如说近史。它的章和节,是现代史书的结构法,它有内在的编年性质,而又以大的历史阶段和阶段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为切割点。节下则是标出年、月、日的展开部,可以从《资治通鉴》的编年写法中看出它的远源关系。当然,更早还可以追溯到《春秋左传》。展开部时见小说笔法,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史的纪实。用鲁迅的话来讲,是“会有的实情”,但看了以后,多数可以相信。比如写日本天皇作为“活人神”,怎样接见他的内阁要员,他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心理,作者又不曾在场,不曾亲见,而许多史料对这些细节都是从略,这就要看执笔者的想象能力了。想象出的细部,符合当时的具体环境,符合事理的和人物性格的逻辑,这就写出了“会有的实情”。  为了增强展开部的史的可信性、逼真性和纪实色彩,除了标出年、月、日、地点外,还在每一自成单元的小节末尾,立一个背景部,并在此背景部前标出“史载”、“据载”字样。史载和据载,都是可以查证的,落实的。背景部文学成分是非常稀薄的。我曾经读赫尔曼·沃尔克写的多卷本二战历史小说《战争风云》。它是写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悲欢离合的,虽然这些人也与上层人物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这部小说也有历史记叙部和小说展开部。但历史记叙也不像罗先明这样。罗先明的背景部只是一个极简单的纪实历史的纲鉴提要,只在最必要时稍作补充性展开,也极为克制。背景部的信史的性质,更强化了全书的近史与似史的特点,不仅增强了展开部人物、事件、场面的可信度,而且给有更广阔的历史想象力的人提供了必要的材料、线索和思路。当然,从更严格、更高的文的尺度和史的尺度来衡量,这个作品还有不少可以挑剔的地方,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在总体上我肯定这部大书,认同它所表达的历史理念,愿意向各阶层、各年龄段的读者推荐。它值得一读。  代序四  一部文史融合、尊重史实的优秀之作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研究员 雷 达  《远东大战纪事》共七部,多达200多万字,作者罗先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关于二战的纪实类作品中规模最大、分量最重,涵盖面最宽广、特色也最鲜明的一部文史巧妙融合的巨作。此书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 作者胸中有当时的世界全局,有宏大的战争视野,占有的资料全面而丰厚,因而历叙1927年至1945年十四年间以中国战场为中心的、包括整个远东地区的大小战役和政治风云,能够做到驱遣自如,详略得当,大波与微澜,宏观与细部,高层与底层,大人物与小角色,大场面与小景致,大奸臣与英烈豪杰,均被有机地编织融合于一体。作者的笔伸向日本,伸向莫斯科,伸向华盛顿,伸向东南亚诸国,所以它不是原先意义上的中国抗战史。关于结构,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它的章和节,是现代史书的结构法,有内在编年性质,而又以大的历史阶段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为切割点。节以下则标出年、月、日,这是从传统史著中获得的灵感。并且,在每个自成单元的小节结尾处,有个背景交代,标出史载或据载字样。作者善于抓住每段历史的关节点,移动变幻,交错展示,增加了全书的历史感、丰富性和文献性。  二、 在历史观上,作者具有比较明显的超越性眼光,注意吸取现代史和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发挥了作者自己钻研史料的独到理解,有相当的自由度和独立思考精神,于是摈弃了相当时期里受国家、民族、政党、集团狭隘眼界的影响,力求写出全民抗战,国共合作的、与全世界同步的全景式的宏大的历史真实。台儿庄战役、长沙大火,衡阳大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注意充分肯定国民党抗日将士的功绩。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力克绝对论、脸谱化、单色调,能溶入某些新的评价眼光。例如对毛泽东、蒋介石、斯大林、罗斯福的评价上,分寸掌握较好。  三、 此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力求复活和还原历史的生动性、具体性、鲜活性、现场感、可触可感性,也就是追求一种活生生的历史真实,甚至原生态式的真实。历史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僵硬的史实的陈述,不再是干巴巴的结论性的东西,也不是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就算达到了历史真实。在作者笔下,历史变成了活的人物,有活的对话、细节、举止、氛围,但又不是历史小说。当然,这里有个分寸问题,有个合理想象,合理假设问题。作品中不能说没有想当然的成分,但总体上是合乎历史情境的。  四、 庄重的历史感与文学笔调的结合。作者使用的语言,是非常通俗、口语化、日常化的,简洁,通俗,有时很传神,显然还借鉴了中国古代小说、讲史、演义、章回小说等等文本和文体的某些长处,不但写出史实,还力求写出“史趣”。这是作者的一种带有探索性的追求。  作者能写出这本巨作,极不容易,完全依靠工余时间,全凭顽强的意志和对历史的兴趣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虽然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某段历史的展开不够充分,或某些处理随意化,某点推想影响可信性等,但总体上看,这部2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一本难得的文与史融合的、尊重历史真实的、雅俗共赏的、丰富广博的、有益于人们认识历史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情操的优秀之作。

内容概要

一伙军国主义分子聚集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出征服世界的庞大战略计划。日本新一届内阁总理大臣因为对“东方会议”战略实施不力。遭到日本极端分子残酷杀害。“九一八”事变绝非偶然。蒋介石以国家领导人身份首次出访东京就行踪诡秘。“不抵抗”,“不抵抗”。“不抵抗”……一系列丧权辱国协议在敌人的威逼下签订,同时使日本军国主义野心空前膨胀。“国联”连橡皮图章都算不上。自发抗击日寇的举动反而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中国将亡?中国必亡?

作者简介

罗先明,生于湖南农村,历经“文化大革命”,现在中央某机关工作。先后自学中文、法律、经济管理、财务等学科,且客串历史研究。
三十余年坚持文史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通讯、时事评论、剧本、散文、诗歌、儿童文学、学术专著数百万言。为撰写《远东大战纪事》,历经十年寒暑。

书籍目录

序编 (1927年4月13日至1931年9月18日)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 (1927年4月13日至1928年5月11日) 第一节 枢密院“地震”与“东方会议” 第二节 “南昌起义”与蒋介石访日 第三节 “济南惨案”与井冈山斗争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 (1928年11月10日至1930年11月14日) 第一节 天皇裕仁即位与“东北易帜” 第二节 “北满参谋旅行”与东北军主力入关 第三节 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 第三章 江西“剿匪”与“九一八”事变 (1930年12月9日至1931年9月18日) 第一节 “剿匪”出师不利与日军“五课长会议” 第二节 本庄繁到职与“九一八”事变第一部(1931年9月19日至1933年8月14日) 第一章 从天皇御批到上海之危 (1931年9月19日至1932年1月23日) 第一节 “不抵抗”政策与东三省沦陷 第二节 国联调停与马占山抵抗 第三节 溥仪之喜与蒋介石之恼 第四节 李顿之行与上海之危 第二章 十九路军抗战与《淞沪停战协定》 (1932年1月28日至1932年9月9日) 第一节 上海血战与十九路军求援 第二节 陈嘉庚“支前”与日本间谍逞狂 第三节 溥仪“登基”与虹口公园大爆炸 第四节 《上海停战协定》与日本承认“满洲国” 第三章 长城抗战与冯玉祥举旗 (1932年9月16日至1933年8月14日) 第一节 “抚顺惨案”与蒋氏湘江之行 第二节 榆关之战与热河失守 第三节 《塘沽协定》与冈村宁次朝觐 第四节 伊田助男殉难与日本退出国联 第五节 察哈尔抗战与冯玉祥败走

章节摘录

  1《祸起东京》相关内容  《远东大战纪事》共七部,多达200多万字,作者罗先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所见到的关于二战的纪实类作品中规模最大、分量最重,涵盖面最宽广、特色也最鲜明的一部文史巧妙融合的巨作。  代序一  代序二 历史的见证  代序三 史笔文墨任驰驱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3)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4)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5)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6)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7)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8)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9)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0)  第一辑 谁是老鬼(11)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2)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3)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4)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5)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6)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7)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8)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19)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0)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1)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2)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3)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4)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5)  第一章 从“东方会议”到“济南惨案”(26)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2)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3)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4)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5)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6)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7)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8)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9)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0)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1)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2)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3)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4)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5)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16)  2《祸起东京》第一部分  噩梦,起自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7.9级大地震。试想,142807人死亡或失踪,12866户房屋被毁坏,340余万人成了直接受害者。这对于人口稠密、国土狭窄、资源有限的大日本帝国来说,是何等沉重的一击。如同一口浅底池塘,突然遇上场少见的大旱,那池塘还不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远东大战纪事 PDF格式下载



我买了,很后悔。有一些书炒作的好,宣传的好。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