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话说宁夏

李文华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文华  

页数:

367  

Tag标签:

无  

前言

  《话说宁夏》一书在全体编纂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即将付梓,这是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全书共分100篇,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多角度展示宁夏,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宁夏的过去,把握宁夏的今天,展望宁夏美好的未来。  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垦、修筑长城、兴修水利,开掘了“秦渠”,开始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历史。到了汉代,又兴修了汉渠、汉延渠等,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已经相当繁荣,设安定郡,大规模移民。南北朝时,宁夏已经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盛唐中期,我国和中亚、欧洲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北道经由平凉进入固原折向中卫后通往酒泉。“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李亨来到宁夏,曾在灵州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经成为中国东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公元10世纪开始,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逐渐强大兴盛。公元1038年,首领李元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元灭西夏后,于公元1288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称。明、清时期,先后设“宁夏卫”“宁夏府”。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宁夏改府为道,称“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宁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建设枸杞、牛奶、清真牛羊肉、马铃薯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淡水鱼、蔬菜、牧草及秸秆饲料、优质稻麦、玉米、酿酒葡萄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开工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黄河宁夏段防洪治理、山区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和水土保持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固黄河干流堤防,治理河段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依托资源开发,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基础,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为支柱产业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人均发电量和人均煤炭产量位居全国省区前列,钽、铌、铍新材料生产跻身世界三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宁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宁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领悟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宁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民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红色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成果文化,这“九大文化”在宁夏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嘹亮号角,宁夏也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每一位宁夏人都承担着推动宁夏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宁夏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史为鉴,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历史。  《话说宁夏》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反映宁夏的历史沿革、物产地貌、民族习俗、风土人物和建设成就。如果能起到介绍宁夏、对外交流的积极作用,我们将十分欣慰。  我们坚信,宁夏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内容概要

  《话说宁夏》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反映宁夏的历史沿革、物产地貌、民族习俗、风土人物和建设成就。全书共分100篇,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多角度展示宁夏,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宁夏的过去,把握宁夏的今天,展望宁夏美好的未来。

书籍目录

印象宁夏宁夏地名有来由宁夏地图似枣核悠悠历史多变迁天下黄河富宁夏塞北江南旧有名长城逶迤宁夏川木活字改写历史丝绸古道宁夏路回族定居宁夏川五湖四海宁夏人南腔北调天下言宁夏五宝誉神州诗词歌咏宁夏赋历史宁夏张三巧遇水洞沟秦皇汉武巡宁夏赫连勃勃急称王肃宗即位灵州城元吴建都兴庆府兴衰成败说西夏成吉思汗殒六盘阿难答率众皈依庆王徙居韦州城康熙驻跸宁夏城赵良栋威震四方董宫保京都御侮海原地震惊寰宇吉鸿昌入主塞上马鸿逵主政宁夏少战团抗日先锋马鸿宾血战绥西六盘山上红旗飘红军西征过宁夏豫海回民自治县边区军民展红旗十九兵团进宁夏回族自治谱新篇人文宁夏回族信奉伊斯兰古老神奇清真寺回族花儿漫云天花儿绽放新世纪贺兰岩画名天下高冢巍峨西夏陵西夏佛塔遍宁夏泱泱石窟须弥山丹霞地貌火石寨人文景观数六盘水沙云天沙湖美治沙奇迹沙坡头塞上人工第一河凤城美誉传千古柳毅传书泾河源魏征梦斩泾河龙不见黄河心不死羊皮筏子渡黄河张寡妇黄酒飘香协力厚百年沧桑世纪老人曾杏绯张贤亮与镇北堡宁夏书家吴善璋西夏学者李范文宁夏文学“三棵树”宁夏版画秀华夏王志洪与大篷车宁夏坐唱谱新曲月上贺兰景色异今我宁夏塞上江南风景异农业经济进活力结构调整显优势一号工程助腾飞光芒四射太阳山世纪梦想大柳树闽宁联姻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曲小省区办大文化塞上湖城大银川山水园林石嘴山回族之乡吴忠市六盘春潮绿固原文风昌盛中卫城日新月异兴庆区城市绿肺金凤区古风遗韵西夏区突飞猛进贺兰县回乡风情话永宁历史名城古灵州工业重镇大武口农牧并举惠农区沧桑巨变话平罗回乡商埠利通区文明之岸青铜峡三缘会首盐池县民俗新村红寺堡高原重镇原州区风景如画泾河源同心回族善经商陇右明珠隆德县土豆之乡在西吉皇甫故里彭阳县枸杞之乡中宁县脱贫致富海原县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塞北江南旧有名  在祖国西北茫茫无垠的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台地之间,巍巍挺立的贺兰山东侧,有一块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那就是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北部,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平原上河渠、湖泊、水田多,农作物、林草丰茂,从而产生了“绿洲效应”,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市周边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使宁夏平原成为宁夏的鱼米之乡。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平原已成为本地区著名的灌区,以后历经开发建设,农区逐步扩大,农业经济更为发达。唐代,宁夏平原良田万顷,渠道如网,著称全国。宋、夏、元时更有“粮仓”之称。明代,“塞北江南”完全成了宁夏平原的别名。清朝康熙盛世,宁夏引黄灌区网络基本形成,并扩大了上百万亩的新灌区,宁夏平原灌区农业发展更上新台阶。  对宁夏平原的描述,古人多有记载。而以唐代诗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之句最为出名。可见在唐代以前,“塞北江南”就闻名于世。  北宋时的《太平御览》卷一六四,州郡部十记载,据隋图经曰:北周宣政二年(579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由此得知,“塞北江南”这一称呼出现于北周以后的隋朝(杨坚于吴明彻及其众迁居灵州的第三年即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迄今已有1400余年。  明弘治《宁夏新志·序》称赞此地:“宁夏地方千里……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问,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诫今昔胜概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  清乾隆《宁夏府志》卷一《形势总论》亦称:“宁夏之境,贺兰环于西北,黄河绕于东南,地方五百里,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沟渠数十处,皆引河以资灌溉,岁用丰穰。”巡抚杨应琚在《浚渠条款》中也写道:“宁夏一郡,古之朔方,其地乃不毛之区,缘有黄河环绕于东南,可资其利,昔人相其形势,开渠引流,以灌田亩,遂能变斥卤为沃壤,而民以饶裕,此其所以有塞北江南之称也。”  现存宁夏方志中吟咏“塞北江南”的诗文词赋还有很多,如“鱼游浅碧戏东风,花涨渠水浴红雨;千顷良田凭富足,万家编篱获安居”等等。但真正说起来,“塞北江南”却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历朝历代的汉族移民与本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宁夏的过程中,彼此的风俗习惯已经完全融会到一起了。简单地说,宁夏“塞北江南”的魅力就是自然风貌与文化特征的双重体现。  据《明史》记载,明代宁夏屯田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河卫指挥使宁夏正兼领宁夏卫事,率军民“修筑汉、唐旧渠,引河水溉田,开屯田数万顷,兵食饶足”。洪武六年(1373年),皇帝诏令“屯田宁夏”,洪武九年(1376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从此开始大规模屯田。军屯之外,同时大量招集流亡百姓来宁夏屯垦,称为民屯。经过明代200余年的屯垦开发,宁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北江南”,呈现出“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远近人家四路连,风光谁信是无边”的江南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宁夏平原灌区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截至2000年,宁夏平原灌区有7个县市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  从历史一路走来,“塞北江南”——宁夏平原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随着历代水利的兴建和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这里沟渠纵横,稻麦充盈,瓜果飘香,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给“塞北江南”增添了名副其实的含义。  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分析“塞北江南”形成时特别强调了一个农村景象,就是“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张先生说他当年劳动改造期间晚上放水,睡在渠板上,听着黄河水淙淙地流着,好像回到梦中的江南一样。睁开眼睛一看,太阳起来了,鸡叫了,狗吠了,竹篱茅舍小桥人家,黄瓜吊在架子上,就和南方丝瓜吊在架子上的感觉差不多。还有瓜果梨桃,完全是南方那种富足景象。与北方人爱吃面食的生活习惯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多吃大米,生活方式与江南相似。  2007年年初,在《嘹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黄河水像一条飘逸的襟带,横贯宁夏平原,令这里沟渠纵横,灌溉充足,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宁夏平原的富庶,并以“塞北江南”闻名于世。  2008年,宁夏平原再添美誉。日前,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公布了十大“新天府”评选结果。由8位院士与1位学部委员组成的终审委员会,以及公众通过网络、手机投票,评出了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被评为“十大新天府”。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是: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话说宁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