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生艺事-上下
2012-5
宁夏人民出版社
马少童
全二册
800000
纵览戏剧界中的大家和名流,一生辉煌,贡献巨大,流派代表剧目言传世间,斟善书绘画不在少数,但亲笔著传世间鲜见。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皆因又小失学,入科班或拜师学艺,长年累月忙于演出以及社会背景所限,故前辈艺术家留下来的史料,大都是口述传记,或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 我非世家名门之后,无祖传之片瓦寸土,也无学历和文凭。又时家贫,为生存糊口拜师学戏。教棍之下求技艺,在眼泪汗水中翻打、滚爬、啼吟、号喊,度过六十多个春秋。舞台上耍弄刀枪、能吼几句皮黄的一个普通京剧演员,迄今古稀之年捉笔著书,实乃此生心志不吐不快也。 我习写作,如初学自行车,越不会骑越有瘾,歪倒了摔下来,爬起来再骑,如今算是“摇摇晃晃”地上路了。此前曾写过一些大实话的文章,出版过几部脸谱书画集和戏剧文章,也曾获过各类奖项。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以及所取得的点滴成就,与前辈艺术家们相比,我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正如吴祖光先生为我书斋的题词——“生正逢时”。 忆写《狂生艺事》,纯乃感情激发,怀德感恩,忆往初试。忆青年牛犊之气,又稚可笑,碰过不少钉子,挫折和失败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怀念从艺路上,师辈传德授艺,良师益友无私地帮教和提携,却未得到我的酬报,常令我思之愧疚、感激…… 回顾今生,从少小年纪卖身梨园,到如今的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皆乃父母家教,师辈言传的结果。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时刻不忘“愚身父母赐,师授技艺恩”。如“大刀”陆桂森、“酒壶大爷”卢务本、绰号“阴死爹”的何易奎先生等师辈,都是先观察、考验人品,而后教授技艺。有时甚至故意刁难,试看经得住考验之后,便掏心窝子地传授看家的本领。“戏如天,技似地;无德之人不传艺。”尽管先辈恩师们对我考验苛刻、严厉,我却深深体味到,他们重德传艺,择才而授的良苦用心。师徒之间若无真正的感情,永远得不到真传,更难传承、弘扬师傅的懿德和绝技。 孔夫子提倡择师选徒意义之深,我深有体悟,师徒为人的反映会彼此影响。回忆20世纪90年代,我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先生应邀与“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组织的麒派巡回演小组,赴上海、江苏一带演出,只要提起先师刘奎童先生,艺界师友无不拱手翘指赞叹:“刘大爷德高望重!”都对我关照和帮助。特别是师叔刘斌昆先生授我技艺严传而细腻,实乃尊其师而敬其徒,恩师生前之德艺铺路,我今受益。 永怀师恩和前辈,缅怀领导和良师益友对我的教诲、培养和帮助。也应感谢曾排挤、打击过我的人们,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那些一度丧失了人性、泯灭了天良的人对我的折磨和迫害,是他们激起我的拼搏斗志。拨乱反正,时过境迁,如今如何对待这类人,乃一个人的胸怀气度和水平。我已古稀之人,受大好形势的育化,通过学习自省,不断清除认识上的迷茫以及灵魂中的俗尘,过滤着思想深处的愚见。安定团结.和谐善良,融化了我深植于心中的怨愤。这并不是说我风格有多么高尚,而是社会形势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忆写少年学艺的辛酸,中年坎坷与拼搏,老有所为和幸福。读者诸君若能耐心地阅完我这本啰啰唆唆的“豆腐账”,不求引起同情,但愿理解愚心。 老来捉笔写回忆,人生如同一出戏; 清白做人重礼义,当把德艺传后世。 2011年10月于异像斋
国家京剧一级演员马少童的自传。分为童年杂忆篇、随师学艺篇、艺苑师友篇、劫难岁月篇、骏马奋蹄篇、枯木逢春篇、不了情缘篇、老骥伏枥篇八部分,讲述了著名京剧演员马少童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 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员 国家一级演员 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
童年杂忆篇
随师学艺篇
艺苑师友篇
劫难岁月篇
小时候听母亲讲,在民国时期,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这五天,是威海传统的“五月会”,它起源于当地的龙王庙山会,后演变为各地来威海物资交流大会,俗称“五月会”。 民国24年(1935年)五月十九日,五月会的第三天,是正会日,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四乡结队进城,耍狮子、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抬阁等民俗节目应有尽有,好不热闹。四乡行会的人们成群结队,挤满了威海城里四街。以十字街口关帝庙前的古戏楼为中心,京、津、沪、晋、冀、苏、浙及山东各地的土特产品都在展销,各地商家摊位相连,一直摆到东、西、南、北四门。就在这一天,威海城里西街董家巷内的三间西厢房里,傍晚点灯(戌时)的时候,我来到了人世间。 家中生了男孩,马家添后人了。为了纪念,父亲特意在庙会上买了一台座钟和一把双铜梁的宜兴紫砂茶壶。座钟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跑动,只进不退,周而复始;茶壶乃紫砂土制,是冲茶倒水,进出不停、川流不息,寓意生命生生不息,平安吉祥。这台座钟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有双龙图案,被当做“四旧”扫除(紫砂茶壶也在1992年春搬迁中丢失)。 我祖父马锡恩,叔祖父马锡鸿。祖父多年盼孙,但我与他老人家无缘。就在祖父过世的“三七”祭日,我降生了。父母重孝在身,扎腰的麻绳,俗称“绠绳”。待老人“三七”后,把绠绳放在祖田、坟茔里。因此我的乳名叫“绠田”。马家谱书上世谱的排序是书、荷、文、清、泉,蒙、来、居、海、滨。父亲是“书”字辈,我是“荷”字辈。一位老先生为我起名为“荷礼”,并有一套说辞,马在草头站(马站草字头上),人可紧相连,“禮”字为衣曲豆组成,善歌一生乐,不缺食和穿。马生草上,有草;荷生于水中,有水、有豆;有衣,曲为歌。一生有吃、有穿,吟曲长乐,因此命名“马荷礼”。 母亲娘家是毕家瞳,我外公毕克宝,舅父毕为善。母亲姊妹四人,她排行老三叫毕淑贤。我姐姐比我大七岁,八月出生,乳名彩云,大名荷芬。 父亲马书成,十六岁就在饭馆里学厨师手艺。满徒后,在威海威生园饭馆里当面食厨师。1937年,又在城里警察署东侧的正兴饭馆当厨师。主要是面案,墩子上、勺上也都能应付得了。那时威海城里出名的包子铺有两家,一家是城里北街德友包子铺,在十字街口北门朝东,再一家就是正兴饭馆的包子,掌柜的是望岛马家瞳马洪山与其侄子马文敬。我父亲在正兴饭馆里分工面案、墩子上,兼管门前的一个猪肉架子。 那时候卖肉,都是挂在形同牌坊的一个木架子上,一头猪分为两大片,用铁钩子挂在架子上,架子上同时挂着一杆秤。买肉者从几两到一斤不等,很少有买几斤的,用马蔺草捆起来提着回家。一头猪大都百八十斤,论两出售,可想而知要卖多少份。买卖不大,但是很麻烦。割肉也要有技术,人家要多少钱的肉,或者要几两,卖肉的一刀割下,挂在秤钩上一称,头高头低,再少添一小块,表示多给一点,使顾客满意。若是一块块的小零碎肉往上添,买者就不耐烦了,“这是卖包子馅吗?什么手艺!”也说明卖肉师傅没技术、手里没数。据说讲究的卖肉师傅,手是秤、眼是星。当时威海城里四街和菜房子,位于大操场西南面、现在环翠区政府的位置,共有十几盘肉架子,卖肉师傅称为“刀”,也就是有十几把刀。父亲也算有名的一把刀。当时为首的叫戚树洪,外号“葛拉晃”,身材高大而壮实,为人豪爽,是有名的夫妻“两把刀”。父亲每日繁忙地劳作、拼命地干,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多亏我母亲生得一双巧手,绣花、做针线活,以手工刺绣出名。 城里南街吴宅巷里是官宦人家,有个七太太,人称“吴七子婆”,能诗善书,水墨国画称绝,每每写了字和画,让我母亲刺绣。要求绣得细致而不走样。童年的我,每次随母亲去七奶奶家取字画样子的时候,看到墙上的字画,无比地羡慕。母亲整年不闲地做针线活,帮衬父亲维持家里的生活。姐姐大我七岁,就要哄孩子,看着我,真是孩子看孩子。 1940年,我已经五周岁了,小小的年纪已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日寇侵华,民不聊生,钱越来越难挣,生活越来越困难。我记事的时候,由吴宅巷搬过两次家,后又搬到城里南城根的牌坊巷。我家住在院里三间临街的倒房。隔一个门有个大院子,住着当时威海有名的票友,叫付得胜。家里经常有一些人“咿咿呀呀”地唱。我只知道是唱戏,还不知道是京戏,因没听过别的戏。我满五周岁的时候,常在付家门口听唱。人家在屋里唱,我就在门外随着哼哼,几天就会唱了。什么“儿的父去投军”、“苏三离了洪洞县”、“店主东带过了黄膘马”等等都能唱下来。 有一天,付先生发现我站在他家门外,认出我是邻居马家的孩子,就叫我进院到屋里听戏。在他家看到我从未见到的摆设——戏装照片,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艺术品,所以就目不转睛地看,付先生问:“怎么样,好看吧?”我点点头。他们几个人唱完后,问我“好听吗?”“好听!”我回答得很干脆;又问“你爱听吗?”我又点头。“想不想学?”我自豪地讲:“我也会!” 众人大笑起来,“那你唱给我们听听。”我毫无羞涩地扯起嗓子,吼了一段“苏三离了洪洞县”。众人喊好,并叫我跟着胡琴一起唱,我很得意地和着京胡,一起唱起来,自己感觉嗓子比他们高很多,根本不懂什么板眼、节奏地唱了一段又一段。拉胡琴的姓邵,他们都叫他寿子,后来才知道他叫邵文彩,乳名叫寿子,在当时是威海票友里很有名的琴师。唱完了,听他们讲,这小子真是块料儿。我似懂非懂,高兴地离开他家。回家后谁也不知道,因为母亲不准我到别人家去串门,怕惹人嫌。 那时家庭生活艰难,姐姐要去做童工。在花生庄拣出口的花生米,微薄的工钱,对家里也是一点帮补。母亲绣花很忙,没有时间管我,所以我就经常到付先生家里,听人家唱戏。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几段,有时候听戏入迷,都忘记回家吃饭。有一次母亲找我回家吃饭,找到了付先生家里。邻居之间客气了半天,付先生说:“这孩子很聪明,整天在我这儿听戏,别看这孩子年纪小,还能‘偷戏’呢,都能唱好几段了。”这本来是表扬我的好话,但是年龄太小,理解不了,以为偷是很丢人的事情,伤了自尊,我怎么成了“偷戏”?明明是俺自己听会的,怎么说是我偷呢,此后再也不到他家去了。有时候叫我去,我也不去了。 我家斜对门是一姓戚的大户,祖上有功名,大门之上还悬有匾额。哥哥戚天祝在学校当校长,弟弟戚天禄赋闲在家,兄弟都是文化人。他们喜欢小孩,叫我到他家里玩,我第一次见到房间里那么多书,非常的兴奋。很快就熟悉了,经常到他家书房看连环画小人书,童年记忆力较强,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济公传》等等,天禄大叔还给我讲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我都记在脑子里,并能粗浅地知道是非善恶、忠奸道义。这是我爱看书画、听故事的启蒙。 家里人听说我经常到戚家去看小人书,戚家又是书香门第,比较放心。天禄叔叔写毛笔字,我就在一旁静静地看,这是我又年接触文化的一个机遇吧…… 父母没有文化,说什么也要让我上学。我六岁时,被送到城里清泉小学读书。一年级第一课就是《天亮了》。我上学很是用心,全校少儿演讲比赛,我讲了《小人国的故事》,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个大仿本,上面有学校的题字和大红章子。带回家父母非常高兴。班级老师近视眼,外号“林瞎子”。林老师指名叫我当班长,我自己也很得意,很负责任。但本班学生比我大的有好几个,欺负我小,不服管,我又打不过他们,我对老师讲,我不干这个窝囊班长了。为此事回家父母训我:“可能是犯了错惹了祸,不然怎么会不用你当班长了?”我很气愤地说:“是我自己不干的,他们都比我大,不听我管,管不了人家的班长,还不如不干。” P6-8
马少童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员。《狂生艺事(上下)》是其所著的一本自传,讲述了著名京剧演员马少童坎坷而辉煌的艺术人生。
马少童先生师承刘奎童老先生,因为他久战山东,所以对于麒派京剧艺术、海派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开拓与传播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山东也是京剧的大省,以前囊括了许许多多的老艺人,诸如王亚伦、白玉昆、白玉泉、吴松延等等,尽管现在是不大灵光了,马先生这部书出版得很及时,介绍了不少的宝贵口述与回忆信息,对于后人研究、了解山东地方的京剧历史、老艺人的表演艺术,书写得很生动,很不错,而且图片极为丰富,披露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与剧照,这是非常不可多得的,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现在有许多书都配的是很一般的图片,而且还有差错,马先生这部书编得很好,感谢这部书的编写者以及出版商,希望并鼓励大家都来购买阅读、研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