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粉丝力量大

张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嫱  

页数:

201  

Tag标签:

无  

前言

  迷与偶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政治家与拥护者、艺术家与欣赏者、企业家与崇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迷与偶像的关系。偶像和追随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大众需要偶像,所以偶像应运而生,偶像需要关注,所以追随者(或称“粉丝”)得以壮大。历来为偶像立传者众,为粉丝写书者寡。张嫱有在海内外媒体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以及美国和中国大学严格而系统的求学经历,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将粉丝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并进而拓展成一部研究著作,其志可感,其识可赞。  偶像对粉丝的影响力,人所共见;粉丝对偶像的作用力,是张嫱的独特视角。由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张嫱逐步深入,从众多人所共见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模式,从而将对粉丝的研究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企业明星、Kitty猫、可口可乐等不同类型的偶像们对粉丝的吸引力,又可以发现粉丝们以及粉丝现象所产生的影。向力、凝聚力、号召力、放大效应、传播效果。

内容概要

粉丝,是偶像与明星的权力来源,是Hello Kitty、贝克汉姆、还有姚明的身价指数。没有粉丝,哪来偶像?镜头的焦点永远是偶像,但为偶像明星默默付出的粉丝才成就了今天的偶像。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加上红地毯旁疯狂尖叫的粉丝堆砌了偶像的高人气,媒体加上粉丝,建构了庞大的名人产业,成就了崛起中的粉丝经济。无论你是谁的粉,欢迎来到粉丝年代! 这是国内第一本写给粉丝的书,第一本探讨粉丝文化的书。粉丝是最优质的消费者,掌握企业与品牌制胜的关键。本书从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叙述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的形成,从文化研究背景与科技变迁铺陈粉丝崛起脉络;探讨粉丝经济,解密明星制与名人产业,从粉丝对偶像与品牌的热爱与崇拜阐述粉丝商机;分析后现代社会中的粉丝现象,解答粉丝崛起背后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书中提出粉丝的崭新诠释,体察粉丝的火花与力量,开启探索多元创意社会的一扇窗口。 也许你不曾迷恋过明星,也许你无法理解粉丝,但是,身处风格社会的你,是否喜欢自拍?写微博?钟情某个品牌的产品,或者在社交网站或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在微博上,在人们絮絮叨叨的留言与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些日常生活的痕迹无非是肯定我们存在的证据。我拍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微博故我在,同样地,我在故我写、我在故我微博,我在故我迷。  粉丝年代,谁能自外?这本书结合传播学和品牌营销理念,在勾勒粉丝媒介消费行为规律中,建构粉丝经济理论架构,为当前复杂多变的创意社会,提出品牌营销参考坐标。本书六章在试图描绘当前媒介景观下,结合理论和中国实践,解密粉丝密码,提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品牌媒介生存之道。当前全球政府和企业莫不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希望从微利的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开发有设计有态度的高端产品,然而创意诞生于多元宽容的社会,粉丝是主动的生产消费者,积极发挥创造力,推动创意社会,希望这本书为认识粉丝面貌,打开一扇窗口。

作者简介

张嫱,来自台湾的文化买办,游走于不同文化的文字工作者,穿梭在两岸三地之间。拍摄记录片,也研究流行文化,专注于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研究。《宝岛眷村》主编,棱聚传播创意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北京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电视新闻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本科,前美联社电视资深制作人。在国际媒体工作10年后,将对新闻的敏感带入流行文化研究,期许对当代生活有更多的想象及理解。

书籍目录

序一 粉丝小百科/熊澄宇序二 粉丝为何力量大?/吕宁思序三 偶像崇拜与粉丝力量/王吉鹏前言 欢迎来到粉丝年代1 粉丝的前世今生 爱 因为在心中 粉丝穿越古今 迷啊!谜 U时代来临 受众的终结 粉丝的崛起2 解密粉丝密码 我爱Kitty 从雷锋到谢霆锋 星星知我心 和自己谈一场恋爱 粉丝DNA 追星不可十白3 情绪资本打造粉丝经济 名人生意经 资本新概念 欲望在消费中流动 粉丝社区增值情绪资本 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计价 情绪资本是双刃剑4 粉丝是门好生意 偶像与粉丝双赢 真人秀制造粉丝 真人秀加码情绪资本 注册爱的商标 无量从一而生 粉丝总动员5 粉丝新势力 御宅文化“钱景”好 “角色扮演”来自爱 粉飞客创意飞天 我们都是一家人 粉丝推动全球地方化 偶像站出来6 我迷故我在 照片是没有围墙的卧室 观看与表演的风格社会 爱恋水中倒影 我在故我迷 粉丝成长三部曲 迈向创意社会附录 21世纪初中国粉丝事件簿后记 我是谁的粉?你是谁的粉?

章节摘录

  粉丝穿越古今  《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1700多年前的晋人卫玠,小时候是个神童,琴棋书画,写诗赋词,样样精通,长大了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世说新语》说他“风神秀逸、身体赢弱”。帅哥卫玢喜欢坐着山羊拉的车出门,白色的山羊搭配卫玠姣好的皮肤,常吸引大批群众围观,爱慕者还追着山羊车送来鲜花水果。卫玠不堪负荷,积劳成疾,27岁就憔悴而死。因此有成语“看杀卫玠”,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追星现象,原来在公元265年到420年的中国晋朝就已经存在。古有卫蚧,今有周杰伦。要看周杰伦,现代粉丝不需舟车劳顿,就能在电视上网络上一睹偶像风采;偶像还有经纪人和公关公司打理行程,分忧解劳,粉丝也会体贴偶像,不会让偶像年纪轻轻就累死。  粉丝在中国历史悠久,在过去旧时代,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广受欢迎,许多王公贵族一掷千金捧场给喜爱的角儿,传为佳话。京剧迷百年来遍布海内外,北京长安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门前更常见掷重金买票看戏的票友和戏迷。  华人电影明星李小龙、还有20世纪60年代红遍亚洲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制造了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追星现象。由凌波和乐蒂主演、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首映时轰动全亚洲,在香港连续上映了186天,还有影迷看了112次。凌波和乐蒂巡回登台,到了台湾更造成万人空巷,激动的老太太粉丝将身上的玉镯、金饰扔上台。她们疯狂的行为,其实跟今天的周杰伦、F4、韩国偶像Rain、裴勇俊、东方神起的粉丝,还有哈韩族、哈日族没有什么区别!  欧美的粉丝现象,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都普遍存在。当时欧洲贵族喜欢供养作家、画家或诗人,著名的歌剧演员和艺术家也有许多追随者和金主,这些名流及贵族喜欢在家里举办沙龙聚会,大家都争相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作家或诗人来为活动增光。  14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就有许多追捧者。达·芬奇经常受皇室贵族邀请创作,例如一位意大利公爵卢杜维克就以身为达·芬奇的金主而名留后世,达·芬奇一幅著名的画《抱白貂的女子》,据说就是为这位公爵最喜爱的情妇画的。达·芬奇晚年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聘为宫廷画家,谣传他临终时是在这位法国国王怀里过世的。许多达‘芬奇的画,包括他最著名的《蒙娜丽莎》,最后都留在法国了。  到了18世纪,有一些文学作品吸引读者到书中提到的地方参观,读者也会写信给喜欢的作家表达爱慕之意。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向来错综复杂,被《纽约时报》誉为“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数十年来他的小说总是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他的作品更是好莱坞电影制片商的抢手货。他有一部小说题材十分特别,描写了书迷与崇拜的作家间微妙的关系。  P17-19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偶像对粉丝的影响力,人所共见;粉丝对偶像的作用力,是张嫱的独特视角。由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张嫱逐步深入,从众多人所共见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模式,从而将对粉丝的研究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熊澄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粉丝力量大》是国内第一部写粉丝的著作,笔法通俗深入浅出。……虽然以文化研究的学术理论为脉络,却使用许多国内外粉丝故事,既丰富了内容又活用了理论,在为这本书赋予学术的深度与国际化的广度之际,让读者并不感到学术的枯燥。  ——吕宁思(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总编辑时间》主持人)  多元创意的社会,尊重差异承认个性,包容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鼓励人们将生活风格表现在个人品位和形象上。创意,是多元社会的写照;粉丝带来创意,值得关注。从《粉丝力量大》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创意的泉源。  ——刘小康(香港设计中心副主席)


编辑推荐

  颠覆你对粉丝疯狂追星的负面印象,带你享受解密创意社会的乐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粉丝力量大 PDF格式下载



通过大量实例解释了粉丝的心理和文化


  “早上伴随着Happy Wake Up的闹钟铃声起床,先打开小葱(李宇春)代言的夏新手机,看看每天都更换的小葱的待机图,然后用小葱代言的佳洁士刷牙,到了单位先冲桌子上的小葱说声“早上好”,然后用上面印着小葱的杯子喝水,工作用的电脑则是小葱做代言人的神舟,晚上睡觉前,对着小葱的海报说一声“晚安”,进入梦乡继续与小葱会面。”
  
    要不是在张嫱的新书《粉丝力量大》中,读到这段引自某李宇春粉丝“一天之纪录”的话,我真不敢相信世界上有人竟是这样生活的——而且,很可能日日皆是如此!写这段文字的人,就是典型的最低层次的“粉丝”——只知崇拜和消费的那种。
  
    今时今日,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粉丝”二字的影响。即便你不是任何人的粉丝,身边也势必会充斥着各种与“粉丝”或“崇拜”相关的人和物。譬如近年被疯狂追捧、恨不得将其奉入神龛的iPhone手机:轻度粉丝欣赏它卓越的性能,重度粉丝简直把乔布斯视为“教主”——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教九流,四海之内皆兄弟。
  
    过去,我只在一些学究气浓重的书中看过关于“粉丝文化”的解读,但大都过于沉闷,我猜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读完。而《粉丝力量大》,读起来则生动有趣多了。书中除了大量运用生活实例外,还摘引了不少学者的观点,比如,张嫱时不时提及的美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约翰·费斯克。费斯克是最旗帜鲜明支持“粉丝文化”的学者之一。在他那里,粉丝不再意味着被动和盲从,他不认为一个粉丝只能从“偶像”那里汲取需求,更重要的是粉丝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消费、改造等等)来影响“偶像”。
  
    费斯克最著名的观点如是:“绝大多数牛仔裤的使用者无法自己生产牛仔裤,只能购买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牛仔裤,但是他们却可以在这些牛仔裤上戳几个洞或撕几个口子……大众从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中创造了自己的、也是真正的大众文化。”所以,按照他的说法,粉丝通过消费,实现的不是“偶像”的价值,而是自己的价值。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在“牛仔裤上戳几个洞或撕几个口子”的行为,理解为一种“创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成不变的牛仔裤,被粉丝变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牛仔裤。张嫱说:“粉丝经济,催生多元创意社会,改变今日媒介环境景观;粉丝当道,引领消费潮流,主导创意社会。”不过,我还是要不客气地说一句:“中国当下的粉丝,实在是很不懂得如何做粉丝。”这话什么意思呢?即是说,我们的粉丝还不太会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去改变社会。我们满以为用手机短信选出了李宇春,就是我们莫大的胜利。实际上,按照法国左翼社会学家的讲法,只有从根基上撼动了社会这台大机器的运作模式,才算是真正改变了社会。换言之,粉丝现在可以投票选出自己的偶像,虽是一种进步,不过却鲜有人质疑这种选举方式本身的合理性。从小的一方面来说,每一个粉丝都用自己的“主动介入”改变社会;但从大的一方面来说,每一个粉丝又迫不得已要服从“游戏规则”。那么,所谓“创意”云云,也就无奈地成为聊以自慰的说法罢了。
  
    “粉丝力量大”。的确,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已经目睹粉丝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可预见的未来,粉丝的力量势必仍将不断壮大。粉丝现在身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也在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下,正期盼着火眼金睛的炼成和唐僧的出现。我们乐见粉丝队伍的壮大,同时也期望有朝一日,它真的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的一股力量!
  
  


  粉丝力量大新书发布会今天下午在方家胡同46号举行,还好没有下雨,来了媒体、朋友,还有来自各界的嘉宾一起跨界对话。快男俊余的加入,让发布会多了一分惊喜,他的粉丝——金鱼们早早到场集合,他们才是今天的主角!
  
  沙龙由台湾作家张铁志主持,首先就明星与偶像的关系进行讨论。嘉宾刘思汝认为粉丝通常会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公司最近跟Lady Gaga有一些营销合作,她说Lady Gaga 最喜欢唱歌、最喜欢打扮自己,她有个时尚品牌,全球的粉丝纷纷追捧。她说Lady Gaga收到很多粉丝的来信,有个粉丝写信说:‘我在呼吸着你,我在生活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句话Lady Gaga 很喜欢,后来放在她的微博上。
  
  接着我们谈粉丝经济,粉丝网创办人王吉鹏直言“粉丝网成功之处在于为粉丝打造追星平台,整合粉丝集体力量,做好粉丝与偶像间的桥梁。他更直接说,本质上,刘德华跟上帝没区别,因为大家的信仰是一样的,让你精神满足,只不过刘德华缺的是一套理论体系,刘德华是收钱的。
  
  粉丝对偶像的吸引可以分为以作品为主和以个人为主,摇滚乐评人张铁志说,“摇滚乐迷基本上与快男粉丝没有差别,他们看到偶像都会尖叫。只是摇滚乐迷更喜欢的是作品,因为作品而喜欢上偶像,摇滚乐中歌手自己创作的比较多,跟流行音乐稍微有点差别”。学者陶东风也认为,应该将明星和偶像区分开来,两者的概念不可混淆,明星可能不是偶像,偶像也不一定是明星,他还特意举例称,“钱钟书可能是很多的偶像但不是明星,而于丹可能就是典型的学术明星”。
  
  粉丝为何力量大,也是讨论的重点。我们一致认为今天的媒介——微博、网络社区、手机,帮助粉丝集体追星,展现粉丝集体力量。粉丝,无论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是我们了解这个多元的风格社会的框架。粉丝创意,展现我们的自我和认同,粉丝的行动力,驱动创意的源头。粉丝经济,催生多元创意社会,改变媒介环境;粉丝当道,引领消费潮流,推动社会前行。粉丝的话题,将不断走向深入。从05年超女出现后我开始研究玉米,从我的清华大学论文到这本书的出版,四年多来伴随着粉丝群体一起成长,希望今天的活动是探讨粉丝的起点,未来希望看到更多探讨粉丝的作品。
  更多的内容可以在粉丝网上看见:
  
  http://news.ifensi.com/chanye/2010-09-02/article-294517.html
  


那些狂热的粉丝,自己的生活哪里去了?就那么情愿跟随一个可能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好可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