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金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金萍  

页数:

274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翻译转换能力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转换能力与翻译教学对策进行了多维视域下的跨学科整合研究,其结论进一步拓展了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领域和视域,对于丰富和发展翻译转换能力和翻译教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金萍(1978--
),女,教育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200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至今。2010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指派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参加高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8项,专著2部,教材2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上):翻译转换能力研究
 第一节 “转换”概念的缘起
 第二节 翻译转痪能力的内涵
  一、本质论
  二、模因论
  三、过程论
 第三节 翻译转换能力的构成
  一、精简化能力构成模型
  二、多成分能力构成模型
 第四节 翻译转换能力的习得
 第五节 翻译转换能力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方法
  一、语言学的理论视野和方法
  二、文化学的理论视野和方法
  三、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和方法
第三章 文献述评(下):翻译教学研究
 第一节 国内翻译教学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以往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第二节 国外翻译教学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国外以往研究的思考和启示
第四章 翻译转换能力结构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心理学基础:学习阶段论
  三、语言学基础:情景语境理论
 第二节 能力的概念
  一、教育心理学视域下的能力解析
  二、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能力解析
 第三节 翻译转换能力的结构分析
  一、翻译转换肯邑力的内涵特质
  二、翻译转换能力的结构囚素
第五章 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方法设计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五、维度设计
  六、研究过程
  七、数据整理
  入、数据评估
 第二节 静态描述性调查数据:翻译质量评估数据报告
  一、各年级学生双语语言能力和双语文化能力的总体分布特征
  二、各年级学生双语语言信息的翻译转换行为特征比较
  三、各年级学生双语文化信息的翻译转换行为特征比较
 第三节 动态描述性调查数据:有声思维数据报告
  一、各年级学生翻译转换过程中文本加工策略比较
  二、各年级学生翻译转换过程中文本加工单位比较
  三、小结
第六章 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作用机制: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连续统效应
  一、连续统的理论概念
  二、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连续统
  三、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连续统效应
 第二节 影响模式:翻译转换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一、“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念
  二、翻译转换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发展模式: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多维模式
第七章 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翻译教学策略的概念框架
  一、教育学中的相关概念
  二、外语教学中的相关概念
  三、翻译教学策略的概念框架
 第二节 基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翻译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翻译教学目标的学科特性
  三、翻译教学目标的能力层级结构
 第三节 基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基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原则
 第四节 基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概念
  二、翻译教学内容的阶段性
  三、翻译教学内容的能力层级结构
 第五节 基于翻译转换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肯皂力形成阶段:翻译阅读法
  三、肯岂力再造阶段:翻译案例法
  四、能力创造阶段:翻译反思法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主题阐释
  一、概念层阐释
  二、操作层阐释
  三、分析层阐释
 第二节 研究结论
  一、翻译转换贪皂力的多维结构
  二、翻译转换能力的发展机制
  三、翻译转换能力的发展策略
 第三节 研究局限
  一、对翻译转换能力结构的理论阐释尚需完善
  二、实证调查中的样本类型与范围不够全面
  三、教学策略的效果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翻译测试材料
  附录二:翻译测试材料参考译文
  附录三:翻译转换过程行为识别问卷
  附录四:翻译测试题难度评价表
  附录五:翻译转换能力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六:一年级学生有声思维语料样本样例
  附录七:二年级学生有声思维语料样本样例
  附录八:三年级学生有声思维语料样本样例
后记

章节摘录

  由此可看出,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其本质就是对有相互关联的事物进行描述,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与差异,进而探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比较是作为一种适用于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运用的,是确定某一领域内不同理论、思想、观点、现象、事实等之间同异关系的科学研究过程,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指导程序,因而具有研究对象精确性、研究设计严密性、研究过程系统性、研究工具操作性、研究数据有效性、研究论证逻辑性、研究结论可信性等特点。具体来说,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是依据一定的比照标准或纬度,选取有一定关联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并通过一定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测量、描述和解释,寻找和确定所选研究对象之间的“异”与“同”,进而把握其本质与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在翻译研究中应用广泛,其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翻译学者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叛逆”等问题所展开的讨论,都是朴素的比较思想的体现,反映了不同语言符号之间,或是源语和译人语之间进行转换时,其对应的不同程度和方式。在翻译研究中,所谓“比较研究法”,是指从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出发,根据相关的标准或纬度,选取有一定关联的客观存在的翻译现象、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等研究对象加以对照,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并通过一定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测量、描述、解释、辨别、分析,寻求研究对象之间或研究对象内部不同结构形态或变量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而把握翻译研究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