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想与论证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程炼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苏二条看哲学 人类是通过官能,同世界打交道的。有些人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和世界以及它们的关系,如果人类天生是盲的,这些做不成;有些人用音符、旋律和节奏做这些事情,如果人类天生是聋的,这些也做不成。哲学家做这些事时用的是认知上的官能(cognitive faculties),没有这个官能,他们也不能成事。哲学起源于对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迷惑和好奇,人类用自己的认知官能来破解迷惑,满足好奇,因此,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活动,不同于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的活动。哲学家做事情的工具是概念,一种抽象的东西,他们用概念来表达困惑、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构造各种理论来解决困惑。有趣的是,一旦他们认为某些理论已经充分好地解决了问题,它们就变成了科学。今天,科学的地盘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科学将最终给人类提供关于一切事情的说法。人们会问,那哲学干啥?

内容概要

这部分理论哲学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讨论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作者试略在当代显著的多元思想的背景下,分析和探索人类心灵与其他自然事物的连续性、真理和实在的客观性、以及一种统一的世界观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程炼,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为心灵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

书籍目录

导言 从苏二条看哲学第一部分 心灵 1.人工智能基础评论 2.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 3.论人是机器第二部分 语言 4.悖论与实践——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 5.私人语言论证第三部分 知识 6.先验论证 7.刘易斯与怀疑论 8.尼采的挑战第四部分 世界 9.蒯因的本体论 10.生与死 11.论自由 12.休谟的因果性说明第五部分 上帝 13.道德神令论的难言之隐 14.普兰廷伽与自然主义 15.成乎败乎改革宗?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 内容提要:20世纪语言哲学中的某些进展,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一些传统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的契机。本章引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人类心灵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所产生的几个重要的论证,这些论证显示,人类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内容,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思想者的外部因素(周遭世界和语言共同体的共有语言实践)。我认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哲学传统,放在这个背景下审查,是严重地不连贯的。我的结论是,人类心灵对于外部世界和语言共同体而言,并不具有本体论或认识论优先性和自足性;任何一个成功的哲学,必须关注心灵、语言与世界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并提供对这些关系的揭示。 我不知道如何给“第一人称哲学”一个明确的定义,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曾经使用过这个短语。“第一人称”是个语言学术语,除此之外,相应的术语还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比如说,“我”、“我们”是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而“你”、“你们”属于第二人称,“他”、“它”、“她”等则属于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哲学”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我的哲学”或“我们的哲学”。我用“第一人称哲学”指的是试图纯粹以单数第一人称自省的方式来确立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哲学努力。第一人称的自省就是思想者对自己拥有的各种信念的反思、反省,要求严格和纯粹,要求排除不可靠的内容,以此达到净化的心灵和牢靠的思想。


编辑推荐

本书的15章中,有9章是我过去10余年里发表的单篇论文和较长的书评。在准备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大部分做了修改,许多改动是剧烈的。我的修改试图遵循三个原则:(1)剔除我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内容;(2)补充我现在认为必要的新内容和论证;(3)维护全书各章观点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其余6章都是新写作尚未发表的。 下面列出曾发表的旧作的出处,并向原出版机构致谢: 第1章“人工智能基础评论”,原始版本以同标题发表于胡文耕、吴国盛主编的《科学前沿与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第2章“第一人称哲学的局限”,原始版本以同标题发表于赵汀阳主编的《论证》1999年秋季号,辽海出版社,1999年。 第3章“论人是机器”,最早的版本以“人机类比的含义”为题发表于《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0年5月22日;后以“人是机器又何妨?”为题发表于《哲学门》第二卷第一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想与论证 PDF格式下载



程炼的著作,值得推荐


程炼的论著思路清晰,文风平实。


实用图书,值得购买,值得一看


还不错 就是有点旧了


这本书,在很多网店中都很难找到。只是印刷时间有点早,不过还是很满意


非常喜爱程炼的著作,功力深厚,文笔老到。


  转载一下。这导言写得深得我心啊。
  
  从苏二条看哲学
  
  程炼
  
  人类有许多官能,用它们跟世界打交道。有些人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和世界以及它们的关系,如果人类天生是盲的,这些做不成;有些人用音符、旋律和节奏做这些事情,如果人类天生是聋的,这些也做不成。哲学家做这些事时用的认知上的官能(cognitive faculties),没有这个官能,他们也不能成事。哲学起源于对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迷惑和好奇,人类用自己的认知官能来破解迷惑,满足好奇,因此,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活动,不同于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的活动。哲学家做事情的工具是概念,一种抽象的东西,他们用概念来表达困惑、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构造各种理论来解决困惑。有趣的是,一旦他们认为某些理论已经充分好地解决了问题,它们就变成了科学。今天,科学的地盘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科学将最终给人类提供关于一切事情的说法。人们会问,那哲学干啥?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哲学会像蝶蛹一样,一旦化蝶完成,蛹就没用了。人类的迷惑和好奇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大大成功,但哲学的困惑依然存在,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哲学的提问有惊人的超越性和一般性。比如说,当一个数学难题被解决、数学家认为他们获得新知识时,哲学家会问:知识到底是什么?考古学家断言一件物品是某个时期的,哲学家会问:时间到底是什么?当你说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哲学家会问:大爆炸有没有原因?当你说撒谎是不对的时候,哲学家会问:什么使得一个行为有对错?当你说“单身汉”的意思是“未结婚的男人”时,哲学家问:什么使得一个词有意义?当你说某人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时,哲学家问:心灵是个什么东西?当你说吸烟引起肺癌时,哲学家问:什么是因果性?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吗?某些人认为有超自然的东西,如菩萨、上帝等,哲学家问:这些想法是合理的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典型的哲学问题、传统的哲学问题。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打从哲学诞生时起就一直没有消失过。一代一代的哲学家不停地寻求对它们的更好的回答。哲学问题的顽固性本身就是一个很严肃的哲学问题。有些人从这种顽固性中得出哲学问题不可解的结论;有些人干脆认为哲学问题是虚假的、无意义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充斥着今天的世界。后现代思潮有形形色色的变体,有的人说哲学只是西方文化的产品;有的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病态;有人说哲学死亡了、被超越了、终结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显然不是详细评论这些说法的地方。不过,我愿意指出的是,既然它们都不是说着玩的,既然它们构成了一套说法,那么它们就必须满足一项要求,那就是,理智上的可接受性。这个要求是否被满足,不能光看这些说法有多流行、有多少附和者,而要看它们在理智上的质量是否合格。后现代主义者们说传统哲学消亡了、终结了,除非他们能提供在力度、深度和真度都不差的替代品来,否则他们就有点哗众取宠、耸人听闻。
  
  理智上的可接受性,是一个规范的要求。这项要求一方面是外部的,也许是我们意识不到、观察不到的,那就是,我们的认知官能必须运转良好,我们是在恰当地、充分地运用自身拥有的能力。另一方面,这项要求已经体现在一个由苏格拉底集成、继之以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弗雷格、罗素等等(恕我实在不能列全)的伟大传统中,这是我们能够意识得到、观察得到的。苏格拉底身上显示出哲学探索的两项指标(我把它们简称为“苏二条”):第一条,我们要用清晰的概念将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要用字面的意思(literal meaning)而不是修辞的方式说话;第二,我们的思想要经得起推敲和论证,而不是愿望式的、跳跃式的、故弄玄虚的。因此,从苏二条看哲学,哲学乃是概念之学、论证之学。在这个意义上,我认同的是一个唯智主义(intellectualism)传统,我的工作乐于接受这个传统的约束。反对苏二条,就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想必他们不屑于争抢哲学这块招牌。
  
  这并不是说,只要遵循了这两个指标,就足以产生确定的哲学结论。哲学问题的顽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哲学结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这不难解释。哲学既不同于有形式的方法可以遵守的数学,也不同于有实验数据来进行验证的自然科学。从哲学史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哲学学说缺乏广泛的可接受性,原因就在于,它们或者受制于概念的不清晰,或者受制于论证的不严密,或者受制于两者。苏二条虽然看起来简单,实践起来是难上难。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哲学是智识(intellect)的童年,一个试图跳过它的文化永远无法长成。” 这个童年要成长,需要什么营养?曰科学,曰逻辑。哲学若是概念之学、论证之学,何处寻找概念、怎么增强论证?罗素曾说,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他强调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并力主哲学应当与科学结盟。在我们这个宗教气氛不浓的国度里,我宁愿说哲学在科学和常识之间。与罗素一样,我也坚信哲学应当与科学结盟。其实在我看来,哲学探索和科学探索本来就是紧密相连的。但我也听到另一些抱怨,说如果这样哲学(甚至包括科学)太去魅了,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忽视了生动的直观,遮蔽了大地、神庙、存在的意义,……。抱怨者们把“生活形式”、“生活世界”、“现存在”等当作更基本的哲学概念(或许他们不愿意把这些称为 “概念”),要还魅,让世界充满魅力。这些很“魅”的说法,对许多人特别对哲学学生和人文学者来说,的确很“魅”,至少比做逻辑题、思考囚徒悖论、给图灵 -丘奇论题找反例有“魅”的多。但在我看来,苏二条是真正地照“魅”镜(恕我在这里用了修辞)。
  
  我说哲学的营养来自科学和逻辑,并不是说哲学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科学结论,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科学和逻辑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它们也在向更正确的形态发展。哲学的成长与科学的发展从来就是同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莱布尼兹、弗雷格、哥德尔不仅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他们自己时代最优秀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识方面最大的遗憾之一是,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在科学上几乎一无所成。
  
  本书的15章,每章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读者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阅读。我按照主题将它们大致分成5个部分,5个部分分别论及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每篇文章前面我都加了一段简短的提要。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划分是松散的、完全出于方便考虑的。在我看来,哲学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存在的,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都应该反映出一种体系性的思考。我期待读者用苏二条来照照我的这件作品。


  比较喜欢书里论自由那一章,作者总缕了现存的各大流派,从某个层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让人觉得很有可读性,印象中还比较深的是书前部对人工智能问题的探讨,虽然局外人的我只能看个大概所以然,但仍然为文章各种观点的激荡,作者严密的思维所折服。


科学是放大镜,哲学是望远镜。


这两条可能是美国学术界对Argument的一般要求,怀疑与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关系,且无文献可征引。


同意ls的判断。不过程炼老师以苏二条概括之并介绍也挺到位,尤其是考虑到该文的读者以中国人居多的时候。


哲学家一定要在科学上有所成就?
柏拉图 亚氏 莱 笛 弗 歌德尔 (先不说最后一个算不算哲学家)
似乎程炼有意回避了 洛克 休谟 康德 黑格尔 胡塞尔 海 这条线。当然可能在程看来后面这些人不算有“智识”的哲学家,不符合苏二条标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