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编著  

页数:

48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五个部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研究发表的旅程”以及附录。全书立足于思维方式、理论构建以及管理研究的全过程,介绍了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各种实证方法,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经典文献,对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晓萍,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Michael G.FosterSchool ofBusiness)组织管理学系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现任主席。研究领域包括合作与竞争、跨文化管理、回报行为以及中国人的关系等。
徐淑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CarevSchool of Business)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首任主席。曾任《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的主编,也是《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Review)的创刊主编。研究领域包括组织人口学、雇佣关系和组织文化,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研究。
樊景立,香港科技大学组织暨管理学系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华人文化相关之组织行为、跨文化管理、企业领导与文化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等。

书籍目录

引言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流管理学期刊 为什么要发表? 发表论文的策略 投稿常犯的错误 参考文献第一部分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一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本章大纲 一、导言与基本概念 二、科学研究过程 三、在中国进行研究设计需要情境化 四、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本章大纲 引言:提问对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来源 二、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本章大纲 引言 一、理论和理论建构 二、理论的构成 三、如何建立理论 四、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建构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 本章大纲 引言 一、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起因 二、科学哲学的转向 三、建构社会科学理论的机会 四、华人社会中企业组织的形态 五、华人大型民营企业中的三环文化结构 六、建构社会科学理论的挑战 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本章大纲 引言 一、实证研究的本质 二、研究设计在实证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运用效度指标评价研究结论的质量 四、实证研究中的变异量控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实验室研究 本章大纲 一、研究的类型 二、理论和假设 三、什么是好的假设 四、实验室研究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六、实验室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七、实验设计 八、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准实验研究 本章大纲 引言 一、准实验研究 二、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 本章大纲 引言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二手数据在组织管理学研究中的使用 本章大纲 引言 一、二手数据传统与贡献 二、近距离看二手数据 三、把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 四、使用矩阵结构化的定量形式的二手数据 五、中国本土研究中的二手数据使用问题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本章大纲 引言 一、案例研究的意义 二、案例研究的品质 三、案例研究的步骤 四、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第三部分 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 第十一章 理论构念的测量 本章大纲 一、测量与管理学研究 二、测量质量的评价 三、测验量表开发的一般步骤 四、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验开发取向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单维构念与多维构念的测量 本章大纲 引言 一、单维构念 二、多维构念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因果关系理论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本章大纲 一、什么是结构方程模型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三、测量基本概念 四、测量误差 五、量表的效度和信度 六、量表的尺度 七、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和逻辑 八、结构模型的基本类型 九、LISREL程序撰写 十、拟合指数(Fit Index) 十一、结构方程模型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本章大纲 一、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在研究中的作用 二、调节变量的原理和检验方法 三、中介变量的原理和检验方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多层次理论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方法 本章大纲 引言 一、多层次理论的建立、模型的类型与分析策略 二、多层次分析的构念与单位层次构念的数据聚合 三、关于HLM的介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组织社会资本的分类与测量 本章大纲 一、社会资本的层次与构面 二、组织内个体社会资本 三、组织内集体社会资本 四、组织外社会资本 五、关系面与结构面社会资本间的因果关联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本章大纲 引言 一、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二、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三、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对等性问题 四、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五、跨文化研究的实施 六、跨文化研究的数据分析 七、结语 参考文献第四部分 研究发表的旅程 第十八章 管理研究论文写作和审阅的过程 本章大纲 引言 一、演绎式假设检验的研究报告 二、归纳式建立理论的研究报告 三、两类文章通用的写作准则 四、国际优秀期刊的审稿过程 五、如何对待“修改后再次投稿”的邀请 六、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一篇论文的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文章的发表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发表中国管理研究论文的挑战 本章大纲 引言 一、与中国相关的战略管理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二、三个与中国有关的实证研究 三、西方理论和中国背景相结合的一些关键问题 四、结语 参考文献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一 IACMR追求卓越宣言(伦理准则) 附录二 《国际商业研究》伦理准则 附录三 术语英汉词汇对照 附录四 经典方法论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一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一、导害与基本概念  1.1研究的第一步  对大多数学生和年轻教授而言,着手一项研究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灯的开关一样。“我应该从何处着手?”“我应该研究什么主题?”“我需要什么样的例子?”“做多少文献回顾足够?”“我应该使用什么理论?”我们希望本书就是“灯的开关”。当开关打开以后,你就能看到很多事物,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却不是这么简单。本书致力于为以下问题提供一些答案:“我如何进行一项高质量研究,从而使我能在梦寐以求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从而使我的研究生涯有个好的开始呢?”本书的目标是希望给读者足够的帮助,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些好的答案。这其中有很多的选择,因为研究并不是一个直线的途径。您可能要选择一条甚至几条最适合您兴趣、技能、个性和热情的途径。  本书将为您介绍的是研究管理和组织的规范的科学方法(Kaplan,1964;Popper,1968;Wallace,1971),它是北美的管理研究范式。在世界不同地方,研究的实践、规范和传统都会有些差异。本书不是用来比较这些不同的传统和范式,而是介绍北美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的主流范式,大多数顶级期刊(大多数的北茭期刊、一些欧洲以及亚洲的期刊)也遵循这样的范式。本范式对于在中国研究管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但是,它让我们能够理解管理知识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让我们能参与到当前的学术对话(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s)当中,使我们能与北美学者们(或者一些使用或理解北美传统的欧洲学者)相互合作进行研究,让我们能在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全球管理和组织知识作出贡献。  1.2 科学的目的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解释并且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从科学方法中得到的真理既包含逻辑,也包含证据,逻辑与证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数据的逻辑或没有逻辑的数据只是科学方法的一半,而且,科学是创造知识,而非知识的应用。科学不能解决关于某一研究领域(如干细胞研究)好坏或某一研究方法(如定性或定量)优劣等争执。科学研究独立于政策制定或应用方面的考虑。科学的目标是对现象(如全球变暖、传染病等)寻求理解、解释并且预测,以便通过政策决策,使知识能被用于控制或改变这些现象。  虽然追求科学与价值立场和政治考虑无关,但科学的终级目标是使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变得更好。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关心人本身必须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努力的目标,要关心如何组织人的劳动和商品分配,从而保证我们科学思维对于人类是祝福而非诅咒。”(Clark,1984:527)  1.3 求知的四种方法  科学的基本目的是在混沌的世界里探索规律,找到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真理。然而,科学并非知道真理的唯一方法。  人类历史起源时,大多数人通过神话,或者通过从祖先传下来的方式知道真理。他们告诉我们有一个太阳神、月亮神或者海神;如果有人在一年的某一时候遥望月亮,他们可能变成石头。其他人认为如果他们跟随神的教诲(不管是哪个神),他们将能够进入天堂,或者下一辈子过得更好。相信神的人们相信这些说法就是真理,是因为这些说法从神而来。不相信神的人们认为这些人的行为是一种迷信。从历史起源直至今天,宗教在这个世界上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最有影响力或共同的真理来源之一。实际上,甚至一些最知名的科学家都认为神是自然界或社会中不能使用科学方法解释的许多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如爱因斯坦就承认神存在的可能性,参见Clark,1984)。  求知的第二种方法是权威。当感冒或生病时,我们往往更相信医生,而不是管家(housekeeper)或出租车司机的建议。关于飓风如何形成和地震何时会发生的知识,我们更加相信百科全书,而不是小说或漫画。然而,对专家的知识必须保持谨慎并且不能无条件接受。我们知道医生在诊断时也会犯错(Welch,Schwartz&Woloshin,2007),并且,因为新的证据的出现,知识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权威专家的知识是通过科学研究而来的,甚至由科学而来的知识只是暂时的(tentative)真理,有待于通过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或辩驳。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求知的第二种方法是来自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来自书本。  对于没有确定答案的主题,如果有人提供很好的论据,我们更可能相信这样的解释或观点。逻辑是知晓真理或至少是暂定的真理的第三种途径,它通过推理给出一个合理的、有可能是真实的社会构念(social construction)。诉讼律师最擅长于使用逻辑,并娴熟地辅以数据为补充,来使法官或陪审团信服为什么原告是有罪的或被告是无罪的。理论物理学的基础是逻辑。数学是逻辑。逻辑是理论的核心,它能对为什么某一特定的粒子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什么特定的行为方式提供合理的或令人信服的论据。理论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对一个现象或多个现象中的事物的一个推测。所以,逻辑或理论是求知的另一种方法,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真理。如果有别的人提出新理论来提供不同且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由之前的理论所支持的暂定的真理就会被推翻。除非逻辑与经验世界一致,否则仅仅只有逻辑不足以建立真理。科学研究的作用就是使用实证数据来证明逻辑的有效性。  因此,科学是求知的第四种方法。“认识论”一词是指求知的科学,而“方法论”一词是指如何找出真理的科学。因此,本书中我们所描述的求知的认识论是科学研究过程,本书讨论的是科学研究中涉及的方法论。求知的科学途径既包括逻辑的、也包括数据或实证观察,这被称为实证科学(Popper,1968)。科学过程所创造的知识更可信,因为它既有逻辑(理论),也有数据(实证观察)的支持。然而,科学所创建的知识也必须是暂定的真理,因为新的逻辑(理论)可能出现,新的数据可能推翻最初的逻辑。这就是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引入新的理论和新的观察,从而更新知识的过程。  1.4 看待现实的三种观点  如果科学的目标是探索真理,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虑什么是现实(reality)。真理依赖于科学家所持对现实的看法。如果科学家相信现实是客观存在的,这表示只有一个真理。如果科学家相信同一个现象有多个现实,那就有多个真理。在像管理学这样的社会科学领域,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社会事实被人类经验高度影响。相信只有一个现实,独立于主观经验或阐释的信念是前现代(premodern)观点。玫瑰是美丽的,任何反对者的观点都被认为是不符合现实的。如果组织采取全面质量管理,前现代观点就假设全面质量管理对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同一个现实。然而,大多数人同意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同意同一个客观现象可能有多个现实,有多种阐释。玫瑰可能被认为是美丽的、多刺的或者丑陋的,这依赖于感知者的视野或经验。如果人们普遍认为玫瑰是美丽的,但是我们仍然接受一个可能的现实,即玫瑰不漂亮,那么我们持有现代(modern)观点。现代观点认为既存在客观现实,也存在对此的多样的主观经验。因此,现代观点接受客观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客观存在,也接受依赖于组织中不同成员或部门的经验而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其他现实。如果科学家相信现实是完全与经验有关的(如现象学的产生),那么他就持有后现代(postmodern)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美丽存在于看的人眼中。根本不存在美丽的花朵这回事,美丽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概念,有意义的是对花的主观想法或诠释。根据这个例子,全面质量管理完全是一个主观的经验。除了组织成员的经验之外,根本就没有客观的全面质量管理这回事。组织文化的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见Smircich,1983)与看待现实的后现代观点相一致。  总之,看待现实的前现代观点仅仅接受一个现实,个人的经验无关紧要,也不能改变现实。而现代观点认为,有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能够并存。后现代观点则认为没有客观事实,只有现实的印象,或主观经验,这些都可被认为是现实或者真理。我们在本书中所讨论的科学方法基于现代观点。我们对要解决的难题和所使用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是对客观现实还是对主观现实感兴趣,以及我们对试图理解和解释的现象所持的看待现实的观点。  1.5 规范的科学范式  理论的诠释、显著事实的确定,以及事实与理论的匹配组成了我们追求科学的基本范式,我们称之为规范科学(Kuhn,1962)。诠释理论、寻求事实、将事实与理论匹配是规范科学的三个主要活动。规范科学是实证科学,即数据、证据或观察是支持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Popper,1968)。规范科学的出发点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理论。基于共同范式的研究遵守同样的科学实践准则和标准。在基本准则和标准上达成一致并且忠于它们,是规范科学的必要条件和一直所坚持的要求。范式涉及对真理或现实的不同假设,而规范科学范式是基于看待现实的现代观点。  科学是寻求自然界或社会中的难题的答案。规范科学范式决定了分析难题时对主题、理论、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当现有的方法和理论不能对现象提供满意的解释或理解时,新的理论或方法将出现,他们可能是新范式的开始。Kuhn(1962)将一种范式代替另一种范式定义为科学的演进。为什么我们在此处介绍这些看起来抽象的概念呢?原因很简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规范科学的束缚(straight-jacket)。在特定范式中的科学家倾向于使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来得到学术界的接受。评委和编辑作为特定范式的忠实保卫者,可能会怀疑甚至不能容忍新的理论、逻辑或方法。因此,范式是祸福参半的。一方面,它提供了标准和准则,使我们进行科学调查和积累知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蒙蔽我们,使我们不能发现新理论、发展新方法,或发现不熟悉的问题。为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年轻的学者会发现遵循主流的研究范式是必要的或者是理想的方式。然而,戴上规范科学的有色眼镜,我们就可能认识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并且不可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我们在讨论“在中国进行研究设计需要情境化”时,将再次回到这个话题。  二、科学研究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是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系统的、受控的、实证的、批判的调查,它可以始于理论,也可以终于理论。  科学研究是系统的,因为它在决定样本的代表性、测量的效度时使用已确立的准则和标准,并且使用理论来指导研究设计和解释研究发现。科学研究是受控的,因为研究者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在发现研究情境下有意义的因素的同时,还要消除或控制对有效结论有干扰的因素。科学研究是实证的,因为它利用实证观察来证实理论解释的效度;科学研究是批判的,因为研究者必须对用于解释的理论的效度、数据的质量、结果和解释的可信度保留怀疑态度。  2.1 科学过程是包括两类研究的重复活动循环  科学研究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涉及许多活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该过程既可始于理论,亦可终于理论,它涉及五个信息成分和六类方法(Wallace,1971)。科学研究过程假设研究者已经选择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已经做了相关的文献回顾。一旦认为问题很重要且值得研究,并且已有的文献对问题不能提供有意义的答案时,研究过程将从理论开始,或者从观察开始。从理论开始的研究被认为是演绎的检验假设的研究(de-ductive hypotheses testing study),而从观察开始的研究则被认为是归纳的建立理论的研究(inductive theory building study)。  检验假设的研究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首先,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理论被转变成假设,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暂定性回答,它们包括可测量的构念,而不是测量指标本身。例如,Westphal(1999)对CEO与董事会的社会关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感兴趣。与这个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有两个:一是代理理论,二是社会资本理论。基于代理理论,Westphal假设社会关系降低了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他假设这样的社会关系增强了董事会的建议职能。他也假设两个职能都积极地与公司绩效相关。  接下来,假设将指导研究设计,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确定研究所要求的数据或观察资料、用于数据收集的工具、记录数据的量表以及检验假设的适当的样本。这样做以后,假设被转化成观察。我们还是使用Westphal(1999)的研究为例。他的研究要求他收集关于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和建议职能的数据、CEO和董事会的关系以及公司绩效的数据。虽然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些研究常常使用二手数据库,如COMPUSTAT,而West-phal也的确使用了这样的二手数据来测量CEO与董事会关系和公司绩效,但他同时也使用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收集方法之一,因为董事会职能在现有的数据库中无法得到。由于他的研究问题与所有有董事会的上市公司都有关,他从美国工业和服务业公司的福布斯1000指数中选择随机样本。  接下来,通过测量、样本归纳、参数估计,观察被转换成实证概括。在Westphal(1999)的研究中,基于收集到的数据,他提供了描述性的数据归纳,如平均数、标准偏差实证方法,或称其为在研究方法的帮助下从事研究。  2.2 理论或模型中的变量类型  需要清楚的是,理论是使用科学方法建立知识的重要因素。理论解释了一个现象“是什么”(what)、“怎么形成”(how)、“为什么”(why)、“何时”(when)以及“谁”(whom)等问题。在管理和组织主流理论中的例子包括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9,1976;Fama and Jensen,1983)、制度理论(DiMaggio and Powell,1983)、资源依赖理论(Salancik and Pfeffer,1978)、社会网络理论(Coleman,1990;Burt,1992;Granovetter,1973)及社会交换理论(Blau,1964)等。每一个理论都有一系列核心的构念(是“什么”),并且阐明这些构念之间的关系(这些“什么”是如何相关的)。一般来说,它也包括这些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是最有意义的。  在使用理论解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时(如实证检验一个理论),我们将构念(con—struct)转换成变量(variable)。变量是以一定刻度变化来反映构念的指标(indicator)。例如,两类变量或指标能用于测量“承诺”这一构念。一个是“心理指标”,如“员工想继续留在组织中的程度”(从1到7变化的态度量表,l表示弱,7表示非常强烈)。另一个是“行为指标”,如“缺勤总次数”。次数越小,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越强。在本书第十一章中将对构念的测量提供更为详细的讨论。我们在此处将介绍理论模型中的五类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s)、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中介变量(mediatingvariables)、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s)和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如图2所示。  自变量,也叫预测变量,是因变量的假定的原因;因变量也叫标准(criterion),或假定的效果。换句话说,自变量是先行变量,因变量是结果变量。假设自变量影响因变量或者使因变量发生改变。控制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且其影响需要被消除。理论上,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都是因变量的先行变量。自变量是我们所关心的变量,而控制变量是我们不想要但不能完全消除的先行变量(即不能实现随机化,或不能消除)。


编辑推荐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突出中国管理研究的独特之处,本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二十章。在第一部分我们着重阐述科学研究(尤其是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从介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求知过程、价值取向(第一章),讨论研究的起点——提出问题(第二章),到管理研究中的理论构建(第三章)以及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独特挑战和机会(第四章)。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从实证研究的设计人手(第五章),讨论实验室研究(第六章)、准实验室研究(第七章)的主要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实地研究中的问卷法(第八章)和个案法(第十章),以及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常常使用的二手数据法(第九章)。海内外优秀华人学者倾情打造,严谨、规范、高质量的研究方法指南,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PDF格式下载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分五个部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研究发表的旅程”以及附录。《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立足于思维方式、理论构建以及管理研究的全过程,介绍了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各种实证方法,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经典文献,对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严谨、规范、高质量的研究方法指南,能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往国际顶级学术之路。本书介绍了大量严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就像工具一样,能够保证研究过程和结论的严谨性,而通过国际一流期刊严格审核的论文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严谨!作者谨慎而又颇具创意的写作风格,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方法论生趣盎然。本书除了介绍大量严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以外,还结合作者自身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的经历,介绍了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策略、投稿常犯的错误、国际优秀期刊的审稿过程及如何对待“修改后再次投稿”的邀请等宝贵经验,能使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少走很多弯路,使我们能够看清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隐患。本书的另一特点就是本书的作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使得本书突出中国管理研究的独特之处,值得一读。


还不错的 研究还没怎么入门的时候你读它几乎没太大感觉 入了门之后再读它会觉得有一些作用 再入了门你觉得它确实不错 等再深入一些你会发现它讲的其实不够了 ANYWAY,对于很多概念和方法还是有不错的介绍的,会有不少启发,推荐! 放在书架上,过一段时间翻翻会有些新的收获 一些补充: 读者可以看看自己再实证方法上掌握的程度如何,这本书基本不涉及具体的操作,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明管理研究中实证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当然,如果还未入门,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是可以作为启蒙教材的,比如单维构念多维构念,SEM简介等等,如果已经在方法论方面掌握较多,这本书也依然提供了一些较入门级更深入的内容,比如跨文化研究中涉及的量表均衡性等。 此外,这本书还对管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例如实验室研究,二手数据的研究,实地研究等,这对方法论的整体和系统认识还是比较有帮助的,虽然要实际掌握这些方法,单单此书中的几个章节是远远不够的。 我觉得是,在具体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时,这本书还是能够提供较好的指引,方法论所涉及的重难点在此书中都有提及,是一本很好的开阔视野的书。此书也是集众多研究者之经验而成,因而就我看来,系统读几遍,平时偶尔浏览翻阅总是能有些收获的,这样的书在国内确实不算多,案头值得放一本。


作为一名管理学类研究生,我认为这本书写的相当不错。作者写作思路缜密,结合了目前管理学研究领域论文写作现状,指出理论指导意见并简要介绍了各类常用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分析上的诸多建议,实用价值高!诚实的讲,我还未阅读完全书,但喜爱至极。所以现在给予评价了!值得一读!


对于刚刚进入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的同学来说,《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是一本很值得读的好书!


很经典的书,这本书我们实验室人手一本,实用,规范,易懂。我觉得在做实验设计或者写文章之前和之间都应该仔细多读几遍这本书,其中如二手数据的使用以及问卷调查,和准实验设计都写的很详细,也是这几位老师的精髓所在,个人认为是管理类学科,组织行为研究的必读书籍。个人已经仔细阅读好几遍,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解释并且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从科学方法中得到的真理既包含逻辑,也包含证据,逻辑与证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本目的则是在混沌的世界里探索规律,找到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的真理。科学是要类求知的一种方法——当然,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求知的一种重要方法或主要方法,但并非叭一方法。科学过程所创造的知识更可信,因为它既有逻辑(理论),也有数据(实证观察)的支持。然而,科学所创建的知识也必须是暂定的真理,因为新的逻辑(理论)可能出现,新的数据可能推翻最初的逻辑。这就是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引入新的理论和新的观察,从而更新知识的过程。


这是迄今为止我阅读过的最好的中文版管理研究方法书籍,有理论深度,又具有操作指导,同时又反映当今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沿。应该人手一册。


规范的西方管理学研究范式,是中国管理界最缺乏的,里面从思想、研究设计、论证对大家都是很好的训练,至于发表文章是个人爱好,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否则一切都是吹牛


内容比较全面,是进行管理学实证研究的不错的参考。
可以结合着文献,对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研究,否则会很枯燥,而且看得云里雾里。


一本很不错的好书,从内容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提高大陆管理学学术规范性和学术水平的良苦用心!对初涉管理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本好教材,对以管理研究为职业的人来说,也是一本不错的方法论参考书。


目前最好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书籍,管理学博士应该必读的!我买了三本,给别人两本了!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徐淑英老师主编的研究方法和她的论文集,读起来很有难度,但是对于从事或者将要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人来说,很有帮助,我正在费力地啃呢


这本书总的来说不错,对于管理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使读者对这些东西有一个基本了解。


内容是专门针对管理研究的,作者水平极高,属于国际顶尖级,内容写得也比李怀组那本深刻,比艾尔巴比那本具体,对于立志长期从事管理实证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非常有帮助


虽然有多名作者参与共同写作,但是各章并不显得不连贯。特别值得推荐的是这些作者治学的态度,以及在研究方法上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对于目前浮躁的学术气氛和下滑的研究质量,都是一剂良药!


看了很多研究方法的书,这本书有其独到之处,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方法,还讲述了如何做研究,是管理类博士的必读书目。我认为有的部分比较难于理解,总体上还是对学术研究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上面关于实证研究的方法介绍的很好,适合想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和要写毕业论文的。


我的导师经常提起当年她在香港参加的那次学术讨论会,在她初踏上研究之路时,给与她及时引导,受益良多。在学校图书馆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更是欣喜。也许我没有机会参与会议讨论,但庆幸专家们将其重要内容集结成书,让我们有机会系统掌握做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于是决定买一本留给自己。精心编辑的内容,很有质感的书,真心推荐需要做研究的朋友阅读。


在组织于管理的实证研究方面指出了道路!很好!


非常棒!如果想做组织与管理的实证研究,此书应属必读。


这本书着重研究了管理学当前的理论和研究范畴,是比较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海外华人学者,将西方社会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置于中国的上下文之中,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极有价值。海归派学者在教学时省心了。感谢作者


一本可以细细研读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书籍,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这是导师推荐买的,内容不错,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很好,很喜欢,是国外的华裔管理学家的著作,很规范,对搞研究的人有帮助,尤其是青年人想研究管理学的读者帮助较大,值得一读。


书内容很好 质量也不错 是管理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好书 推荐


这本书值得一读。文字流畅,逻辑清晰。里面介绍的方法及对策对于学习管理专业的中高级研究人员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本书介绍了目前管理研究的一些相关方法,内容详尽易懂,一本不错的应用类书籍。


对致力于科研方法传播的老师表示敬意,这本书对于作实证研究的人来讲非常值得读。特别适合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方向的人读。


研究方法的书中覆盖面算是最全的书了,基本上在研究中用到的都有~各章也都非常详细,比较好用~


搞管理学研究绝对要看的书,相信大家都清楚这些人在中国管理学界的地位吧~


前后有两三位老师学长推荐这本书,就干脆把它买来好好读了。
书刚拿到第二天,就看完了三章,发现这样一本好书是真正每个读研究生,要进行独立研究思考的学生必备的,书中的用语一点也不晦涩,而且谈的都是做研究必须掌握的最本质的要点,是一本给人启发的书。


建议做管理学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看看这本书。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管理研究方法的书。一是通俗;二是全面;三是结合实际。值得做研究的朋友来认真读读!


我不知道怎样做组织管理研究,这本书详细地教我,而且越读越喜欢!


很不错的一本有关管理学研究方面的参考书


这本书对于方法的介绍很全面也很详细,对于组织研究非常实用。


目前为止,管理研究方法论最好的书籍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步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对于学习规范的研究方法很有帮助。书籍印刷质量上剩,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学术研究类好书。


非常非常好的书。与艾尔巴比的社会学研究以及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我最爱本书。或者说与我而言读来痛快淋漓。尤其是开篇大作。让读者识辩思考由事务性丛林跃升至抽象高度。西文的学术习惯是名家作系统综述,而国内则多为研究生作品。角度、理解、器局不同,读来滋味大不一样。强烈建议有需求者拥有并聆听!


老师推荐我看的这本书,在以后读研的过程中少不了写论文,搞研究。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以及思想和方法指导


这是管理研究领域很专业的书,很好。


做管理研究之前最好先看看这本书,非常实用!


收到书后马上看了一章,感觉不错,阅毕肯定会获益颇丰!对管理学方面的研究生很有帮助!唯一郁闷的一点是,货好不容易收到了,却发现价格又降了……


适合管理类研究入门自学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是管理研究初级入门书


本书介绍了不少实用的研究方法


是一本系统介绍HR研究方法的书,适合研究生做论文指引


内容丰富,对实证研究很有指导作用;纸张质量不错,是正版。


该书对研究方法的介绍深入浅出,并有大量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值得阅读。


非常好,堪称国内实证研究的范式参考,开卷有益!


关于组织研究方法论的好书,值得购买


好书,好书,比国内的N多所谓的研究方法的书好多了。值得国内的所谓教授们仔细看看学习学习。多学习学习国外的教授学者们,不要误人子弟。


研究理论与方法,商学经济学研究生建议读读


个人觉得很好的书,是老师推荐的,作为实证研究的初学者,觉得内容比较容易接受


这本书是一本知道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是提纲挈领的总结,感谢书中的各位作者!


非常适合于求学伊始的学生。不仅教给我们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指南,还可以引发很多很多思考。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研究生涯。


建议有志做好研究的朋友读读这本书,内容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对于刚刚接触研究的年轻学者而言,其恰恰指出了一条明路。文风严谨踏实,实用性也非常强。


好啊,浅显易懂,非常适合中、低级读者学习。国外(美籍华人)的社会学研究真的非常严谨。


用这本书比用英文PAPER讲研究方法好得多!


一直困惑于如何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然后作者都是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教授。
还没有在当当上购买之前就已经从书馆借来翻看了好几章,觉得写得挺实用的。如果是这个方向的人,或者希望训练下逻辑思路的人不妨看看。
书籍很好,当当配送货品时的包装越来越好了,质量没有任何的问题,物流速度也比较快。
还会经常在当当上购书,希望当当继续给力~~~


不错的关于研究方法的书,可以配合刘军的那本


对于学习组织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生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引入学术殿堂的大师级著作,为青年朋友进入这一领域提供很好的入门指导。有人指引,绝对事半功倍,让自己少了很多走弯路的时间。推荐阅读,推荐消费!


必将成为经典~
另外,这本书不一定就是组织和管理类,而且很多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当我把这本书和上课的老师交流时,才发现学院里很少老师读过这本书。作为管理学的研究生,非常有必要深读这本书,以和国际接轨。


对规范国内研究,及与国外研究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都是管理学界的大牛写的,经验之谈,国际视野,值得一读。


这本书指明了研究方向,很不错


一本好书,对于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读者来说值得一读,对已经从事研究工作很多年的读者,本书也值得一读,术语等非常规范。


老师推荐的,基本专业人手一本,还不错,适合做研究用


这书对我的博士研究帮助太大了


不错,研究入门之作


做研究的一定要看


书不错,大致的对了一些,对我这种菜鸟人员实在很困难,但是模模糊糊似乎也能感受到研究的魅力了~~我在努力,希望以后我能全都读懂,并且慢慢涌上


一本做研究的工具书,很不错。


介绍了很多实证方法,很不错


关于管理方法的很好的一本书


是管理学科很实用的一本方法论书籍。


书写的比较通俗,非常适合管理研究者和高校教师使用,值得推荐!!


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搞一章,每周进行ppt展示


已经看了两章,总体感觉非常不错


写得很详细,对于管理学科研究生和教师很有用。


可做管理专业的考博参考书,很好。


管理类的博硕士研究生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值得大家阅读的一本好书,建议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购买


这本书是研究生必须好好看的 尤其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学生


天下文章一大抄,懒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没有方法,这本书将打开你写作的源头,为你学术造诣增添光彩!


这是关于方法论的一本书。虽然这些作者大牛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达得到,但其中的方法还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推荐研究生都要读一下


好书,非常适合组织行为学研究者


经过别人的介绍购买的,的确很不错,值得中国的学者好好阅读思考与学习


速度快,质量好~第一天下的订单,第二天就收到了,当当的速度毋庸置疑,包装的也很好,书的质量也很好,没有皱褶,没有损坏~~~当当值得信赖~


捧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无限向往,希望有一天这些深奥却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能够钻进我的脑子里。。。受用一生。


很权威的一本论文写作工具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可以翻一翻。


非常棒的一本方法实用书。


这是我导师推荐的书。看完后受益非浅。特别是参考文献,看了几篇,感觉就两字:经典!


很好的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要是早点看到这种书就好了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适合理论上的指导


一帮海外学者写的,很认真,实用,严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