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2008-9
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阅
438
无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是近数十年来以北京大学学者为主体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集成,它是这个学术群体数十年来在“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中所积累的对于这一学术的理解和从事的学术实践,现在以“系列书系”的形式公刊于世。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复兴以来,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如果从学术层面上考察,可以说出现了三代主峰。以朱光潜、黄药眠、杨周翰、李健吾、钱钟书、季羡林、金克木、李赋宁、周珏良、陈嘉、范存仲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文革”之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第一代学者。以乐黛云、饶芄子、陈悖、钱中文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繁荣和发展的第二代学者。目前,在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第三代学者。他们中间已经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人。在几代主峰中间,也都存在着许多过渡性的学术桥梁。前一代主峰学者的学术与精神正是经由这些“学术桥梁”传达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层面上,承前启后,把学术推向新的境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与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轨迹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创建于1981年,由杨周翰教授领衔主其事。这正是第一代学者们致力于复兴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的产物。它被定位于北京大学,或许这正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新文化与新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著作对于川端康成文学在哲学层面和思想史层面上这一综合性的又是极为深刻地具有理论逻辑的阐释,是国内研究界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研究界所未曾有过的。它以相当深刻的艺术洞察力、相当丰厚的中华文化修养,和对于“川端文学”极为细腻和到位的感知能力,第一次深刻地阐明了作为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中包含着如此丰厚的中华文化因素。 作为对一个特定定国家的特定作家的联合行动是行的发生研究,本书则是以一个重大的文学创作作为“个案解析”,显示了比较文学的发生学观念包括“多元文化语境”、“变异体文学概念”等等透入国别文学领域进行“文学文本”研究的可能性,本书已经得到相关领域内我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的积极肯定和褒扬。
周阅,1967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海外特别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学与文化关系、日本中国学。主要专著有:《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原题《川端康成的人生历程与创作历程》)、《人与自然的交融——》、《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等。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汉学研究》、《国外文学》、《中国图书评论》以及日本「川端文学视界」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导论 第一节 日本的川端文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 第三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佛学的感悟 第一节 禅宗的“以心传心”与川端文学的艺术美 一、禅宗在日本的兴起 二、“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与朦胧、纤细之美 三、“以心传心”与川端文学的神秘性、抒情性、幻想性 第二节 “色空”观念与川端康成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的融合 二、“观其形貌、取其神韵” 三、“空净”观与自然对心灵的净化 第三节 “无常”和“万物一如”与文学的抚慰疗救功能 一、人生的死亡与无常 二、“万物一如”对生死无常的解决 三、文学的抚慰疗救功能 四、《睡美人》的救济主题 五、《抒情歌》的救赎意义 第四节 轮回转生与艺术的永恒 一、对苦海无边和因果报应的排斥 二、灵魂的永生与艺术的永恒 三、“童心”与纯粹的艺术精神第二章 丹青的晕染 第一节 文学与美术的互动 一、文学创作与美术欣赏 二、文思与画意 三、川端文学中的美术作品 第二节 川端文学中的色彩表现 一、独特而丰富的色彩表现 二、白色 三、红色 四、红与白的对比 第三节 川端文字与中国美术 一、美术收藏与文字创作 二、川端文学与宋元美术 三、川端康成与牧溪第三章 纹枰的启示 第一节 《名人》与吴清源 一、川端康成与围棋 二、《名人》的诞生 三、吴清源与《名人》的创作 第二节 吴清源与“中和”思想 一、川端康成与吴清源 二、棋道、艺道与“中和” 第三节 “中和”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一、“中和”与阴阳思想 二、“中和”与儒家哲学 三、“中和”与道家思想 第四节 川端康成与“中和”思想 一、从胜负之争到“中和”之道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浸润第五章 中国文学的滋养结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 各章日本出版物主要引文原文附录二 新潮社35卷本(补卷2)《川端康成全集》目录附录三 中国大陆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主要论著目录附录四 中国大陆川端康成作品主要译本目录附录五 日本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主要论著目录附录六 川端康成年表后记
由于红色具有复杂、多重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使之能够满足各种心理表达的需要,因此成为川端文学中引人注目的色彩,极为活跃地发挥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功能。四、红与白的对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川端文学清晰地显示出了对红、自两种颜色的格外关注。这种红与白的鲜明对比,是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色彩意识之中的。如果追溯日本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红与白,作为一组对立却又共存的色彩,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相传平安王朝的平氏与源氏征战时,平氏就挂白旗,而源氏则挂红旗。时至今日,日本除夕之夜最为盛大的庆祝活动“红白歌会”,就是以红白二队进行演艺比赛的形式年复一年地举行着。此外,神社的工作人员在祝祭仪式中也都以红和白配色着装。日本的国旗就是在纯白的底色中央配以鲜明的红色,象征着太阳神——天照大神以及她所创造的日本的国土风物。这种传统色彩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川端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如前所述,《雪国》中的两位女性——驹子和叶子被分别纳入了红与白两个迥然相异的色彩板块之中。作品的主题在这一色彩组合中得到了艺术性的深化,象征着生命的红色使驹子实化为肉体的存在,而至纯无彩的白色则使叶子升华为精神的存在。这样,川端通过不同的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共同生活在雪国的两个女性形象,细腻而感性地展现了她们的性格特征。红色的驹子与白色的叶子在互相映衬和对比中达到一种别致的平衡,成为《雪国》中一实一虚、一明一暗、一热一冷的两条重要筋络。红与白的对比并不仅仅存在于两个主人公之间,有时也共存于同一人物形象之中。如驹子就并非一成不变地浸染于红色,川端偶尔也为通体透红的驹子点染些许白色。同样是身着和服,从敞开的后领显露出来的脊背有时是“红殷殷的”,有时却“从脊背到肩头仿佛张开了一把白色的扇子”(p.93)。这零星的白色揭示了驹子虽身为艺妓却向往纯洁的内心世界。
本书从酝酿到动笔直至最终完成,已有五、六年的时间。五、六年的时间听起来感觉很长,但是对于写作一本学术著作来说却实在是太短了。当我终于把书稿交给出版社时,对此有了比从前更深切的体会。本书的研究课题可以说非常具体,因为我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个体作家的创作,而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学,更不是整个东方或西方的文学;亦未采取历史性的宏大叙述,所以,我本以为这个题目是比较容易驾驭的。然而,随着写作的深入,我日益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感到了学问的深奥无边。越是接近尾声,就越发现还有太多尚待进一步开拓和思考的问题。回顾本书的写作过程,就像是满怀兴奋和期待地进入到一个空间,想要细细地探个究竟,却未料发现了许多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每打开其中的一扇,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而每个新的天地中,又会有许多的门等待开启……如今,书稿虽然算是完结了,但我心里却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门,意犹未尽之中夹杂着遗憾,而遗憾之中又蕴藏着继续追寻的诱惑。川端康成是一个以醇厚浓郁的抒情风格和哀婉纤细的审美韵味而著称的作家,我对他的喜爱最初也缘于此。当我深入他的文学世界,想要仔细探究其文学文本的生成过程时,发现了佛教的门、美术的门、围棋的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的门,而隐藏在每一扇门背后的世界,又都奇妙地相互连通着。在结束本书的写作时,我深刻地感到,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今后继续深入地进行探讨。比如,同样来自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不同的路径和形态渗透于日本本土文化之中,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作用于川端文学。川端作为一个有着自觉意识和特定价值观念的接受主体,怎样对作为传播对象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了不同的取舍和发挥?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和目的?在接受的差异之中又蕴涵着怎样的意义?
《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周阅先生的书,非常有分量。对于东方美学和川端文学的研究独到而且精辟
川端的书,总缭绕着暧昧不清的雾气,像河深处的水藻纤细而模糊游离,无论读多少遍, 总有些难以把握。先生的书解释了许多我一直疑惑的情节,其中关于银河的解释,我十分喜欢。
寄给身在日本的同学,她指定要的。
这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书,觉得应该不错就上网买了~超级喜欢这类书的(^_^)Y快递很给力,态度很好~\\\\\\\\(≧▽≦)/~
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川端康成的思想,包括宗教等在其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但内容总觉得似曾相识,很多东西以前都见过,不知道是别人抄本书作者的还是......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就当是总结归纳的研究成果也好。书是中文的,不是日文,有方便的地方,也有不便的地方。
对理解川端的作品很有帮助,内容非常全,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今天下午结束周阅的《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一书。受益颇深,尤其是东方文化(特指中国)与川端文学的探讨方面。但是,回想栗原雅直的「川端康成 精神医学者による作品分析」一书中也涉及相近的理论,我有些迷惑,原来周阅也是参考了这本书,而且是大部分的使用,如对 白色、梦、蝶、睡眠、女性·母亲等的分析。参考文献是研究的必经之路,但是仅在意象与心理关系这一层面就大量引用他人之语,我很失望。周阅的研究到底有多少?难道是东拼西凑吗?···(容我个人看法的偏颇)10年的关注不可能获得如此广泛而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好吧,我猜忌含金量了,且当作废话)
但是周阅给了我一个新的层面,《川——心》一书涉及内容广泛而又有高度,从我国的佛学、道家哲学等等到文化文学,把川端康成置于其中,用广度去理解川端,同时在细节上用深度去解读川端。先不论此书有多少成分是周阅本人的结晶,重点是此书带给我的是一个新的方法论——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并且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川端文学现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新启示,为川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不是吗?
问题也浮出水面。
1、泛而不精。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无数国内外文学者。因此,从一个宽泛的角度试图与川端文学建立联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本国文化的面面俱到以及对川端作品的熟识,还需要更加紧密的支撑材料。如果前者与后者出现重量失衡,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的假象,而使读者游离于论据而忽略论点。解读川端的作品很多,牵强附会的也很多。
2、五个章节的逻辑关系。《川——心》主要“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因此在章节设计上侧重东方文化。但是,“佛学的感悟”“丹青的晕染(文学与美术层面)”“纹枰的启示(吴清源·‘中和’思想)”“中国哲学的浸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国文学的滋养”这五个标题以及内容造成的盛世场面并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文学研究,我个人理解,不应是面面俱到的论据罗列,而是手握核心思想驾驭其上。
话说,川端居然也有过同性之恋,我不禁要猜疑:有同性之恋或倾向的人,文化素养较高?
好吧,其实这个人终归是个令人背脊发凉的人。不论《名人》《睡美人》仍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