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的人学视野

冯建军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01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冯建军  

页数:

335  

前言

  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呼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我与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们在大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众所周知,那时的形势,有些同志有点害怕。但是中国教育学会的老会长张承先同志还是比较开放、很有远见的,认为应该支持中青年这种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教育科学的繁荣要靠他们。学会就让我来联系这项工作。我也认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过去开会,总是老专家占据了讲坛,没有中青年学者讲话的机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的成立给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

内容概要

  《教育的人学视野》收录了教育学的生命立场与研究;类主体教育;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教育的生命基础;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生命型教师等七编关于教育学的论文。细细读完其中的文章后,更为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理性与创新,分析教育问题的广阔视野以及从关注问题中反映出的强烈时代感。会发现这些分析理性、深入,是基于我们国家历史与现状而提出的。

作者简介

  冯建军,男,汉族,1969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方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2006年获得全国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以及道德教育原理。近年来先后主持“以生命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研究”、“构建促进生命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和谐社会道德教育独特性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高中阶段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等省部级重点课题。2000年以来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04)、《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等。其中《当代主体教育论》和《生命与教育》分获江苏省第八次、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当代主体教育论》又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生命与教育》又获得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05)、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004),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编 教育学的生命立场与研究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第二编 类主体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教育的三种形态时代·类主体·教育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第三编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论教学过程是交往实践过程道德教育:交往实践的新阐释第四编 教育的生命基础教育的生命本质回归生命的教育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让教育与生命同行第五编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内容的比较第六编 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论道德和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从“工具论”到“主体论”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第七编 生命型教师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论教师生命发展的策略教育幸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纬度做生命型教师

章节摘录

  通常把教育学看作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这一“科学”取向的标示,意味着“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可重复性。或者说,尽管教育现象有所变化,并不完全重复,但支配复杂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一致性。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客观的教育现象,揭示超越时空、永远正确的普遍自然的法则,即规律。所以,教育学的科学性取决于教育现象的客观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不仅表现为可以观察,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外在于个体,离开个体的主观需要、精神、思想和意识等而独立存在。如果教育现象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并无二致,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思路建立真正的教育科学。问题是,如果教育现象并非纯粹的客观现象,那么建立教育科学的根基就会坍塌。因此,教育现象本身的性质成为我们考虑教育学性质的关键。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这不仅意味着教育要以生命起始,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且意味着生命在教育中,教育活动是生命展现的活动,是生命成长的活动。离开了生命,剥夺了生命成长的主动性和自由,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能是一种控制、压制和规训,或者是一种异化的教育。  生命在教育中,说明教育活动离不开生命,教育活动是生命在教育中的活动,是教育中生命的自由自在的舒展活动。也说明,教育的世界不是人之外的自在的客观世界,而是内在于生命,由生命所参与、创造的世界,即生命的世界。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世界,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现象,虽然是一个外部的世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它不同于自然的外部世界,是一种有生命的客观存在,它包含着人的主观意义。人是教育世界的主宰者,是教育现象的主体,是人创造了教育世界,也是人理解、建构着教育现象。如此,教育现象就不是纯粹客观的,它具有主观性和理解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的人学视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