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英] G. A. 柯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3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英] G. A. 柯亨  

页数:

256  

译者:

霍政欣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系由1996年“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演讲稿修订而成。正是应邀到爱丁堡主讲“吉福德讲座”,我才有幸在这座城市停留了一个月。在此之前,我对爱丁堡辉煌的建筑虽早有耳闻,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无奈每次总是行程匆匆,最多逗留一、两天而已,故一直无缘领会到它所受赞誉之真谛。爱丁堡令人心驰神往,因为它不仅拥有宏伟的建筑与纪念碑,而且群山环绕,公园遍布;不仅如此,对我而言,其更令人心仪的是位于王子街(Prince's Street)以北的新城(New Town)街道。这些街道匠心独具,不论曲直,均忠实地保留着18世纪的风格。这次来爱丁堡,我颇为幸运,住在坐落于夏洛特(Charlotte)广场的罗克斯堡(Roxburg)酒店。演讲开始后的第二天夜晚,我酣饮了这家酒店地窖里珍藏的上好红酒。酒足饭饱之后,我决定沿着新城壮丽的街道进行一次闲庭漫步。街石有意,仿佛在倾诉世间沧桑;我亦有情,有生以来,还没有哪一次如此沉浸于其间,哪怕是在牛津,抑或康桥。我的演讲内容关乎平等主义,而发表演讲的环境却如此奢华——豪华的酒店、上好的红酒,以及在这座壮观、富足(在我有机会到过的范围内)的城市里所做的奢侈之旅,两者之间难免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和谐。然而,这种不和谐正是我倾心关注之所在,也是本书着力阐述之重点,同时也是本书如此冠名之缘由。

内容概要

本书展示的是G.A.柯亨于1996年在爱丁堡大学发表的“吉福德”演讲。柯亨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罗尔斯派自由主义,并在这些思想体系与塑造个人生活的选择之间找到了联系。就马克思主义而言,相关的生活经历源自他本人: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蒙特利尔共产宅义社区,这一成长背景使他笃信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理念。就罗尔斯自由主义而言,柯亨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他指出,平等主义的正义,不仅像罗尔斯派自由主义所教导的那样,事关确定社会结构的规则,而且事关个人的态度。

作者简介

G.A.柯亨(1941-2009),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社会与政治理沦“齐切利”(Chichele)讲座教授。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内容简介 1 信仰的悖论 2 一个蒙特利尔共产主义犹太人童年时代的政治与宗教 3 社会主义的发展:从空想到科学 4 马克思思想中的黑格尔——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中的分娩式主旨 5 人民的鸦片——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马克思心中的上帝 6 平等——从事实到规范 7 坏事变好事的方式——罪恶问题刍议 8 正义、激励与自私 9 在哪里行动 10 政治哲学与个人行为——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参考文献 跋 致谢 索引 从悖论出发(代译跋)

章节摘录

教义净化建议非常极端,还因为它将去除大量的非理论性的日常信仰。一种缘于成长环境而形成的信仰,既不必然,也不足以造成它与理性相违背。我关注成长环境,是因为它不过是信仰的特殊来源,这种来源强健有力,有力量抵抗理性。与与生俱来的信仰之间存在的分歧相比,不少其他普遍的信仰之间存在的分歧,其基础并非更具合理性。不过,一提出成长因素,便可立即找到许多令人信服的例证,而这些例子在此处特别切题,因为我将在下一讲中集中论及我自己的信仰。由于意识到“基本论点”会伤及普通生活中的非正式信仰,一位批评者(布赖恩·巴里,Brian Barry)提出以下例证,该例证正是我要考虑的针对“基本论点”的第三项挑战。我和你一起观看一场戏,但对这场戏的好坏产生了分歧。我们之间产生分歧,必定有其原因,或者是缘于我们的性格或者因为我们的过去经历,或者其他因素,因为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对这部戏剧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们也许持有相同的见解,而仅对它们各自的相对重要性方面意见不一。我们持有不同意见是否欠缺合理性?为什么?对自己的意见,我们均有理由支撑之,但我们同时承认,我们的意见并非是结论性的。如果我们的分歧并不缺乏合理性,即便如此,我对合理性设定的标准还是过高了。在巴里的例子中,某些不明显的东西可以解释我们对同一场戏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巴里说,我们并不缺乏合理性,但是我认为,我们此处是否缺乏合理性取决于我们在以下事项上的观点(尽管必定是推测性的),即可以解释我们产生不同评价的不明显的缘由是什么。我们两个人可能均认为,自己的评价力与/或鉴赏力优于对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各持己见。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确实可以坦然地坚持我们的分歧。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它将自传、思想史与体现作者独特观点与背景的道德哲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我认为,对自由主义的平等主义形式而言,该书构成当代最重要的挑战。柯亨所求解的问题,确是我们应当忧虑的问题。  ——托马斯·纳格尔(Tboreas Nagel),《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遍观英语世界中所有在世的政治哲学家,杰里·柯亨最为诙谐,亦可能最为睿智。社会正义只须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相一致,这是一项历久弥坚的假定,但《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对其构成强有力的反击。  ——约翰·邓恩(John Dunn),《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编辑推荐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法律今典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PDF格式下载



本书作者是英国最杰出的左派政治哲学家,是平等主义的捍卫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当代代言人。由于作者所授学术训练是分析哲学,属于西方哲学的主流,因此去平等主义特别值得一读,也值得自由主义者认真加以批判


印刷不错 有塑料封面 感觉很好,很强大,很好


总体来说,获益不少~
书的最后部分,柯亨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公正/不公正的社会里,正义对于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即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的平等主义者,是否会在其自己的生活中竭尽全力实施他们要求政府制定的平等规范?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并给出一个平等主义者在不平等的社会中不放弃财富的至少8个理由:一方面,捐赠者认为自己的捐赠只是沧海一粟,并不能达到根本性效果,或触及不平等的根本问题,比如人与人的分化、权力结构的不公正,同时,相信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举出诸多个人的理由,诸如同伴压力、贫穷有伤尊严、对个人意志的压力等,他们相信由政府强制课税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恩 ,书挺不错的……


  一个蒙特利尔共产主义犹太人童年时代的政治与宗教
  
  作者G.A.柯亨,1941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犹太人家庭。11岁以前都在共产主义组织经营的犹太小学读书,关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几乎是长在他的身体里的。不过20世纪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是充满困惑的一个世纪,1952年,因为政治上的一些事故,学校关门了,而“我们被迫进入了广大的非共产主义世界”。
  在书的最前面部分,柯亨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剖白,身为一个少数族裔中的少数派,他是如何与这个社会相处,如何对自己的信仰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内省。而对于其他宗教、政治信仰的接触和了解,也让他更深刻地剖析和反省他所信仰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
  
  时至今日,经典马克思主义所依赖的两项预言差不多都已经落空。一个是工人阶级会不断壮大、组织愈加严密,不安全感会逐步增加,阶级矛盾会趋于激化;当代社会的现实是,随着全球化发展,资本愈加集中,工人阶级在地域上和专业上都趋于分散。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将极大丰富,全人类终将步入丰盈状态;然而随着人口膨胀和工业化推进,我们的发展遇到了资源的制约。
  经典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曾经对公平分配的问题不屑一顾,因为只要达到了共产主义,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共产主义是必定会到来的。
  但是当这拨人开始渐渐觉得共产主义到来的预兆在远离他们了,他们不得不去思索这些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历史……有一个好习惯,总在提出任务的时候同时也提出解决的办法
  
  讲完个人经历,柯亨花了很多笔墨讲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理论的三个来源(德国的哲学、法国的社会主义和英国的经典政治经济学),其政治实践的“分娩式”概念。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相信:每个有活力的事物,充分发展内在本质,就会消亡,并精准地转化成后一种事物的形式,因为它已经成功地发展了自我。因此,世界的历史也可以以这种辩证法思想来理解——黑格尔认为历史是关于“世界精神”的历史,其媒介和促进因素是文化;而马克思相信历史是“人类劳动”的历史,其媒介和促进因素是“经济结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是唯物主义的。
  循着辩证法思想的逻辑,马克思相信自己的社会主义相较于空想社会主义更科学,是因为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流露出崩溃的端倪,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步强盛。因此社会主义不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硬生生造出一个乌托邦,而是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和演进。解决之道仅仅需要等待其实现,这就是“分娩式”概念。
  马克思对于必然会出生的信念持想当然的态度,以至于从来没有怀疑过,也从未有过超越。但这一判断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哲学的,或者是黑格尔式的社会主义。
  
  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乐观,社会主义实践在20世纪走得颇为坎坷。也许依旧有人相信,我们依旧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只是由于俄国和德国共产主义者在20世纪头30年里做出了不明智的政治抉择,阵痛已经变得更加漫长和可怕。但是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分娩”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他鼓励人们对政治的消极和轻蔑的态度——不需规划、不需选择,甚至不需要想清楚人们努力实现的是什么;另外一方面,人们很容易会轻信说自己已经得到了答案。
  
  马克思曾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对更美好世界的梦想,当人们意识到这就是宗教,美好的世界就会到来。这同样有辩证法思想,沉溺于宗教是解放的敌人,但同时是解放必经的道路。
  这里可以倒回去再提一下关于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和唯物主义的马克思。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上帝的流溢物”: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世界?因为没有世界上帝便不完美,他没有一个镜像来显现自己。因此在黑格尔那里,他的“世界精神”也是“上帝的精神”,“世界历史就是不断理解其潜在认识的‘精神’的表现。”
  费尔巴哈把上帝和人类的位置掉了一个个,他认为上帝是由人依据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将人性中最美好的特征集合起来,对之进行美化,并推向一个遥不可知的彼岸,从而创造出上帝。”在费尔巴哈看来,这种人类与本质属性的间接性关系表明,人与自己的本质发生了“疏离”,“我们应崇拜自己的本质本身,而不是将之归于另一个存在。”当从人那里产生了某些他们不认可为其自己的某些事物时,这些事物遂支配了他们,这时,“异化”就产生了。
  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火车上写下了11段文字,通称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句话最著名:“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标志着他与费尔巴哈的分道扬镳,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柏拉图曾经梦想一个哲人王的世界,但是他所规划的理想国只需要遵守体制的人,不需要哲学家。哲学家马克思开始投身世界实践,他同样相信,只要现实符合哲学的规定,哲学就不再是一个云霄中的独立王国,它将消失,与真实生活合二为一。在他的时代,哲学家找到了他的盟友,人类最崇高的代表——追求真理的哲学家——与人类最卑微、最扭曲的体现——受压迫的社会弃儿——无产阶级之间展开了伟大的联合。柏拉图对哲学和权力的结合因而以一种革命、民主的形式得以重现。但是这样的一种结合,是否有其先天的缺陷?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
  
  英雄史诗结束了,关于现实的故事展开来。历史将预言击得粉碎。资本主义并没有产生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从未像《共产党宣言》预言的那样成为“压倒性多数”。而生产力的发展如今遇到了资源不足的瓶颈,因此物质未能达到极大丰富。平等曾经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现在,当我们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要求平等。
  这时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缺少的部分,柯亨从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基督教的善意风尚来寻求解答。罗尔斯从宪政建设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制度,叫做“差别原则”,这一原则强制施行平等,但是除非不平等能使社会的最不利者受益。柯亨认为,罗尔斯这种考虑看似是把这种不平等看做是符合正义的,其实,该规则只是对于人性中自私本性的让步,即“私人恶德”成就了“公共利益”。同时,这一理论在可行性方面也面临非常多的问题。
  于此同时,柯亨提出另一个观点,即在一个尊崇差别原则的社会里面,引导在公正的规则内部做选择的风尚也是必要的。
  
  书的最后部分,柯亨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公正/不公正的社会里,正义对于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即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的平等主义者,是否会在其自己的生活中竭尽全力实施他们要求政府制定的平等规范?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并给出一个平等主义者在不平等的社会中不放弃财富的至少8个理由:一方面,捐赠者认为自己的捐赠只是沧海一粟,并不能达到根本性效果,或触及不平等的根本问题,比如人与人的分化、权力结构的不公正,同时,相信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举出诸多个人的理由,诸如同伴压力、贫穷有伤尊严、对个人意志的压力等,他们相信由政府强制课税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总结的不错~
平等这回事也许也是没有的


俺国私老师翻译的,哈哈


绝对平等不存在 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平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