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性的拷问

生安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生安锋  

页数:

26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智性的拷问:当代文化理论大家访谈集》的结集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清华大学外语系王宁教授。作为一位在国际上知名的文学理论家,王宁教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在我所接触的当代学者中可以说是最为频繁的,交流的层次也是极高的。他不但每年都要应邀到世界各地的一流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演讲或者授课,也经常邀请国外最为著名的学者,尤其是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来华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演讲、论坛、各种规模的学术研讨会等。如果这些著名学者的行程不是特别紧,王老师就安排我为他们作访谈,对霍米·巴巴、J.希利斯·米勒、杜威·佛克马、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戴维·戴姆罗什、罗伯特·杨、约翰·塞尔等学者的采访都是这样完成的。王老师不但是本访谈集最初的提议者,八年来也一直关注着每一篇访谈的质量和影响。没有王老师的倡议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本书。

作者简介

生安锋,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等。已出版专著一部《霍米巴巴》台湾生智,2005),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Neohelicom,ARIEL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目前正在主持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基金青年项目“乔姆斯基的文化政治批评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研究项目“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罗伯特·库沃的元小说研究”等。

书籍目录

霍米·巴巴访谈录文学的重写、经典重构与文化参与——杜威·佛克马教授访谈录批评的愉悦、解构者的责任与学术自由——J.希利斯·米勒访谈录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王宁教授访谈录走向哲学的全球化——约翰·塞尔访谈录文化变迁与当代文化生态——龚鹏程教授访谈录孙康宜教授访谈录人文关切与生态批评的“第二波”浪潮——劳伦斯·布依尔教授访谈录透视文化、重构历史——新历史主义的缔造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访谈录汉学研究与研究传统比较——伊维德教授访谈录跨越政治与学术的疆界——乔姆斯基教授访谈录文学经典的重构与比较文学的未来——戴维·戴姆罗什教授访谈录后殖民理论的反思与未来——罗伯特·杨教授访谈录后记

章节摘录

  问:您指的是其结构形式吧?  答:没错,小说的形式,以及里面的文字、他对语言的反思、对自己所使用的多种语言的讨论等。我认为,在一部虚构的作品中进行这种语言学上的批评,是可以在西方文学中找到的,但他的运用方式极具原创力,他谈论了湖南省某个想象的村庄里的这种所谓的方言。  问:或许也不纯是想象。该小说题目中的“词典”一词就是“dictionary”。下面您能否谈一谈西方传统中一部类似的作品呢?  答:我知道有一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作家,名字叫米劳莱·帕维克(Milorad Pavic)的。他写过一部作品叫做《卡萨斯词典》,我读过那本书。我想他应该算是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  但我记得韩少功曾经有一次因为有人控告他剽窃而上了法庭,以图为自己辩护,你或许听说过吧。我比较过这两部“词典”。我必须指出,韩少功的词典与帕维克的完全不一样。韩少功确确实实写出了一部原创性作品。并且在我看来(当然这完全是我的个人判断),《马桥词典》是一部比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作家的词典更具价值的作品。当然,还有其他的各种“词典”。以词典的形式创作小说,成为了一种文体。它被人多次使用过,尤其是被后现代作家。  另外还有一位以色列作家,名叫戴维·葛劳斯曼(David Grossman)。他曾经以词典的形式写过一部小说,题为《看下面:爱》(See Under:Love)。英文版出版于1990年。里面载有《卡其可生活百科全书》。这里的思路是一样的:采用词典的形式,或者先从词典中拿出一个词,然后写出一篇虚构的故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手法。为什么说它是后现代手法呢?因为它将两种话语——词典的话语和小说的话语——汇于一处,所以读者一打开书就感到十分困惑和惊奇。此外,在阅读《马桥词典》时,你起初拿不准这到底是一部小说还是自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自传,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肯定是小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智性的拷问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