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时代的精神忧患

叶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叶隽  

页数:

15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忧患,只是表述与承受的方式不同。《时代的精神忧患:德语文学评论集》是作者关于德语文学的读书札记,所论虽都在德语文学范畴之内,但考量目光则更多带上思想史的视野。全书分为四辑:“席勒别解”乃为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陆续写下的推广文字,希望能为专门学界之外的知识场域提供若干信息和思路。“诺奖意义”选择若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之作品,尝试提出理解20世纪德国文学史的另一条有趣路径,“文学札记”既包括对当代德国文学的阅读感受(尤其是与作家有直接接触后的感触),也包括从相对更大些的空间对德国文学的某个段落或主题的思考,“耶利内克”则聚焦2004年奥地利获得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

作者简介

  叶隽,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异文化博弈》、《主体的迁变》、《另一种西学》、《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书,并曾主编《中德文化丛书》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席勒别解席勒的魏玛之路与“古典图镜”之形成——以“中道思维”为核心少年雕裘曾轻狂——席勒爱情的另类解读风仪贵兮,美人绰约——席勒戏剧中的女性死后方生,吞吐宇宙——席勒戏剧中的英雄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简论席勒“艺术创造”思想的当代意义第二辑 诺奖意义20世纪德国文学史视野中的“诺奖意义”“指鹿为马”与“伪证送獭”——再读《獭皮》时代的精神危机——重读《荒原狼》此情可待寻惘然——重读《列车正点到达》“时代痛症”与“昨日重来”——《蟹行》的忧患意识与形成中的时代精神第三辑 文学札记德国文化传统视野中的“反法西斯文学”彼得斯与《夜幕》中艺术家镜像的意味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学者创作与《尘世的爱神》的意大利情结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读《珍奇的物质》第四辑 耶利内克奥国文学研究的命题与意义——从耶利内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凤舞红尘后,此情可待否?——读《追逐爱的女人》文章悲白发,奥国“恶之花”?——《女钢琴师》批评耶利内克三问“性的原罪”还是“爱的遁位”?——耶利内克作品研讨会综述后记

章节摘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者走到了一起。歌德、席勒携手魏玛的这十年劳作,日后固然是被人誉为从事德意志民族史诗的构建工作,可在当时,同样是受人“訾议”的事体。在德意志民族经济落后、政治屈辱、民族统一为当务之急的时候,歌德、席勒却安守书斋,“赛诗作文”,难怪会有人对此加以讥讽。可事实却是,恰恰是这样的文人本色,却成就了德意志民族最为辉煌的文学、文化与思想遗产,而“古典图镜”这一思路的成型,更是歌德、席勒对于思想史的重大贡献,犹待进一步深究探索,对今人的意义,即便未必是“拨云见日”,也必然可以提供重要的“异域之眼”。设若如此,历史与当代、异域与本土、理性与情感,其间的交织相错,或许都有了一种可以“生发灵感”的可能。  在我看来,“古典图镜”这一概念,包括了至少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以中道思维去衡量事物,这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歌德,同时席勒也借鉴并使用了这一方法;二是以借来“古典希腊”为理想范式,在这方面歌德、席勒几乎不约而同;三是将诗学定为“古典时代”的最重要特征,两者都以其互补性的创作实践做了最好的证明;四是慎重处理各种外来思想资源的“彼此张力”,尽可能“融会东西、萃于一炉”。这一点表现在几个方面,如“古典希腊”,如“中道思维”,还有对英国资源的借鉴,尤其是莎士比亚;对东方思想的重视,不仅中国,阿拉伯、印度都在歌德关注的视野之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时代的精神忧患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