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绘画

王庆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庆生  

页数:

27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今天这个世纪,世界在我们眼前,仿佛一会儿会变得很小,一会儿又变得很大。东方和西方艺术的距离,在解构性后现代时髦的时候,一个解构,一个重构,双方颇有隔世之感;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有机的世界观和整体性的思维特L生,又使东西方艺术有了携手并肩的希望。令人兴奋的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许多重要思想与东方相似相通,有些还直接来自东方。据说,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的全球意识,是一种自觉超越狭隘阶级、民族、国家界限的意识。它强调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应该从全人类和全球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共同的认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实践。不知这是不是一种新的乌托邦。实际上,我们只能相信:落实于生活,这些共同性全都存在于差异之中,只能在充满差异的世界中去寻找、去建立共同性。但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有机论、整体思维和多元文化包容的态度、全球性的眼光,都是我们当下作绘画艺术考察所应该具有的。这或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东方现代视角。  在这个人事万物相对待的世界中,绘画艺术上的现代性是与古典性相对待而存在,东方的现代性是同时与东方的古典性和西方的现代性相对待而存在的。故而,我们也相信:从西方这个现代性发散中心起步,东西兼顾,东西比较,以中为归宿的探求路线,更能使我们看清绘画艺术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以及它随时、随地而变化的动态特征。从而能具体而真实地把握住西方的现代性和东方的现代性。  然而,当我们以对待比较的方式考察东西方艺术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时,显然无法仅从外在形式模式的认知出发,因为西方有解构性后现代的反形式的艺术,东方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独特形式的艺术。因此,我们只能从所有艺术所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价值基点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去考察东西方相通而又不相同的现代性建构。这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综合的考察,可以将其称之为东西方相通而又不相同的现代艺术破题之旅。

内容概要

本书先从东方的视角,结合绘画艺术,从艺术态度的变动、感觉的革命、艺术想象的革命内在意义的上升四个方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新的破解。接着从东方化的能动机制、东方艺术核心价值现代转换、东方文化自发性的拒绝,讨论现代主义在东方的境遇;最后。从西方科技时代的文化和东方现代综合文化的感知论述了现代性的文化真实。本书从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现代主义,所论所述颇有新见。

作者简介

王庆生,江苏南京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2年生于湘西吉首,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曾从事报社编辑、记者和艺术管理、影视策划组织等工作。1985年后开始发表绘画美学方面的论著,主要有:《新时期绘画美学思潮初探》《绘画美学》、《绘画欣赏》、《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中国艺术学》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等。

书籍目录

引言:东方的现代视角 第一章 现代主题破解之一:艺术态度的变动  第一节 走向现实的西方   理想的态度   现实的态度   本土现实的态度  第二节 走向现实体验的东方   师造化的态度   师古人的态度   体验现实的态度 第二章 现代主题破解之二:感觉的革命  第一节 走向内心感觉的西方   自然感觉的发现   结构化的感觉   感觉内化的革命  第二节 走向意象感觉的东方   普遍化的感觉   结构化的感觉   意象化的感觉 第三章 现代主题破解之三:艺术想象的革命  第一节 走向机械象征的西方   象征革命   有生命的象征   机械的象征  第二节 走向人格象征的东方   唯美人格象征   理想人格的象征   非人格象征   消极人格象征 第四章 现代主题破解之四:内在意义的上升  第一节 走向观念抽象的西方   数理抽象   表现抽象   观念抽象  第二节 走向表意抽象的东方   自然有机抽象   表意抽象   观念抽象 第五章 东方化的能动机制  第一节 双向激活机制   西方价值魅力   传统的现代价值  第二节 三种应战策略   召唤亡灵   先锋革命   柔性融合  第三节 中庸重构   精英革命   中庸重构   互惠结合 第六章 东方艺术核心价值之现代转换  第一节 艺术本体的现代转换   立足于生命经验的气道   恒动为本的生命力学   古法之新解  第二节 人格本体的重构   动为人格本性   和谐的人生情绪 第七章 东方文化自发性拒绝  第一节 被拒绝的漂泊者   机械理性极端   非理性的虚假   反伦理主义  第二节 被拒绝的同一性泡沫   语境迷失   跨文化心态   主体的漂泊  第三节 被拒绝的形式主义模式   失焦的形式(形态)标准   形式进化的乌托邦  第四节 历史的巧合 第八章 现代性的文化真实之一:西方科技时代文化感知  第一节 艺术文化感知的原则   西方现代性的具体标准   动态发展的现代性  第二节 西方现代性的文化规定   科技价值规定   科技思维规定   个体生命主义意识规定 第九章 现代性的文化真实之二:东方现代综合文化的感知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的局限   先定的不和谐   非人化倾向   过度商品化  第二节 东方式的现代性   有机世界观的现代转归   东方后现代式的综合标准 后记

章节摘录

  教民,不但早已抛弃了反对偶像崇拜的“原教旨主义”,而且还十分重视借助艺术形象的直观的感性力量去宣传宗教。在对外扩张和海外贸易中暴富的王公贵族、巨贾富商更把艺术作为财富和权势的象征与装点。他们附庸风雅,效仿贵族风尚和感官享乐不遗余力。由此,崇尚美,崇尚艺术之风自上而下弥漫了整个欧洲社会。古代的幽灵确实在实际生活中、在人们的心中复活。“复兴”名副其实地成为动员全社会的一场革命性的文化艺术运动。  中国的古代文明并没有如希腊、罗马文明那样,被外来的另一种类型的文明打断过,艺术上也从未出现过断层和空白。即使在宋之后元朝蒙古族的大人侵,明之后满族的大入侵,传统的文明虽受重挫,但仍在延续。绘画艺术在元代蒙古人统治下反而得到了发展。清之后,传统变得僵硬,民族原生的活力和创造力极大的衰退了,但并没有死寂。艺术并没有走到野蛮化的境地。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从零开始、从获取技术到获得艺术的重新创造过程。相反,艺术在程式化中似乎已经尝遍了一切风格和样式,给后来人留下了难以插脚的空间。如果没有一个外来的闯入者,它根本就不会产生“复兴”的要求。可谓人算不如天算,外来的闯入者——西方文明还真的来了,带着兵舰大炮和一整套全新意识形态,强势地刺激着中国固有的文明。为应战,中国文明不得不做西方的学生,向西方汲取现代文明的营养,另一方面,为应战又不得不召唤祖先的幽灵,喊出“复兴”的口号。但这个复兴也只是有局部的意义:发掘和转换对当今现代化有用的传统因素。在中国浩瀚如大海的文化艺术中当然不乏这类因素。  中国艺术用召唤之灵来为今生服务,更有其独到的优势。中国的自然主义艺术特别具有跨时空的特性。它的特性是精神性的、超越性的表意文化。它与自然的同一,它的天人合一的内在哲学意义,都使它超越于当下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伦理的局限。东方的自然主义艺术所表现的人与现实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所确立的人与现实的关系。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它不仅综合了人的感知和思考,而且记录了人性和生命的深刻冲动,艺术所包含的见识和感染、激发的效力,远远超出时空的暂时性和地域性。其中所包含的人性和生命冲动这些基本元素具有永远被人理解、感悟的价值。因此遥远的中国古代艺术亡灵不会成为无生命的僵尸,他一旦被社会需求所召唤便可以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幽灵。中国艺术对于古代艺术的“复兴”,正是出于社会复兴、民族自救、个人解放这种需要,它并不仅仅需要复活那些被人淡忘、扭曲了的艺术原则,艺术风格、艺术手法;最重要是她需要借用古代艺术亡灵召唤民族的自信心和原创力,召唤人性的活力和生命的深刻冲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绘画 PDF格式下载



绘画的批评理论,视野开阔,文字流畅,个别字句略有瑕疵,不掩瑜。


理论性比较强,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现代主义绘画研究的力作,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