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奥黛丽·赫本一起成长

雷切尔·莫斯利 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10-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雷切尔·莫斯利  

页数:

268  

译者:

吴帆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图像时代后,电影明星早已渗透大众文化的诸多层面,从书刊的封面、插图,街道、地铁的招贴,到电视、网络的影像,明星不停地为商品、政治,也为自己做广告,其“广而告之”的特殊魅力似乎无所不在,无处不灵。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众星拱月、皆大欢喜的明星(电影、体育、媒体、政界)表演。然而,与日常生活中多见不怪的追星现象相反,明星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却起步甚晚,明星的象征意义也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不言而喻。2005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女郎是章子怡,目的是吸引英文读者思考这么一个政治问题:“中国是下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吗?”青春靓丽的女性形象配上背景中北京的长城和上海的东方明珠,章子怡就这么成为西方主流媒体心目中代表“新中国的面孔”,但这个新的中国形象(女性)所代表的是什么?与以往的中国形象(男性、女性)有什么差异?在西方了解中国的历史中,中国与外国的明星所扮演的又是什么样的角色?显然,明星研究所关注的类似问题不仅涉及娱乐消遣,也不仅限于通俗文化。经过30年的发展,明星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考察电影、艺术、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传播之间错综复杂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是第一本完整研究一位好莱坞影星的学术专著。作者详尽考察了赫本的明星身份及其主演影片,对蓬勃发展的影星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采访数名分别成长在50年代、60年代与90年代的英国女性,该书也提供了观众研究的范例。作为一本跨学科的著作,本书结合文本分析与观众研究,深入探讨了影星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揭示出阶级与性别之结合乃这种关系的重要特点。作者具体分析了围绕着赫本与她的女影迷的女性主义话语的历史特殊性,认为赫本形象的可塑性造就了她对几代影迷不朽的吸引力。本书不但适合于电影研究、性别研究以及媒介与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对影星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雷切尔·莫斯利,英国华威大学影视系的讲师,中英格兰电视研究协会的成员。

书籍目录

序 言第一章 电影研究的议题:阶层、性别和女性观众 阶层、性别和“抵制” 话语和主体性第二章 奥黛丽·赫本:女性的偶像 透明而真实 很久以前童话故事、时尚和女性气质 时尚:关于性别吸引的审美 “靠化妆无法获得:自然、平民式的美丽” 聪明,不性感:赫本和“母亲式女性”第三章 着装打扮和主体性:回忆赫本 着装和渴望:从造型风格中表达自我 和奥黛丽一起成长:着装和主体性 风格,“外表”和“成为一个女孩”:1950、1960年代 谈论奥黛丽 “噢,上帝——请让它发生在我身上!” 文本和观众:共鸣和阐释第四章 制作“赫本造型” 区别 做一个女孩 时髦,但不性感 与社交圈的谈判:逐步成长,看上去“很美”,穿黑色服装 “她就是一切。而且好像一切都触手可及,只要你愿意。”(伯尼)第五章 奥黛丽的灰姑娘们: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着装和身份地位 你应该去参加舞会 爱情、婚姻和家园 困难的家庭归属感 “我是个令人尊敬的女孩,所以我”第六章 奥黛丽·赫本,1990年代的怀旧之情和后女性主义 母亲们和女儿们 她是一个真实的赝品 怀旧,从后现代逃离 打扮 拥有一切结论附录1 主要的面谈附录2 采访摘录的扩充(第四章)影片目录参考文献与深入阅读他山之石以为鉴(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另外,我认为通过赫本的电影作品来分辨她的形象是有难度的,因为她的形象将女性特质、社会地位和家庭以某种复杂的形式融为一体。在论述中,超越阶层和性别的渴望,社会阶层变动的潜在可行性,以及公众、城市和占统治地位的女性特质之间的关联等等,都通过穿着打扮体现出来。理查德·戴尔也注意到赫本电影中关于转型的场景,他说赫本“是个放错位置的人,但她一点都不为此痛苦”(戴尔,1993:59)。可能赫本“安静而不相称”的形象在对抗她所塑造的主人公所面临的社会困难时产生了折中作用;我认为赫本演艺生涯中主演的主要影片中还是渗透了一种不安,这种不安和自我、阶级与家庭有关。考虑到她在女性中受到的欢迎,以及她的形象在50年代晚期、60年代早期的女性中引起的共鸣,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如同本章开头的引言中所说的,决不能低估女性以着装来体现自我,一些在工人阶级家庭长大的女性们通过着装获得自我,这也很明确地与她们社会地位的改变关联起来。然而,像《龙凤配》中的萨布丽娜、《蒂凡尼早餐》中的霍莉·葛莱莉以及《窈窕淑女》中的伊丽兹·杜丽特所经历的风格转变,并不能保证必然的社会流动性。斯特拉·布鲁兹在讨论《龙凤配》和《窈窕淑女》的相似之处时,评价说:电影中的女性通过改变她们的着装来改变她们的性感程度和经济地位。(布鲁兹,1997:15)。但是,我希望去探究《龙凤配》和《窈窕淑女》中在着装和社会流动性中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贯穿了赫本的整个电影职业生涯。

后记

电影研究其实是门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的学问,貌似谁都是专家学者,谁都能头头是道,但其难点就在于浅入深出,让研究者越陷越深。电影是传播媒介的一种,电影是文艺表现形式的一种,电影是现代科技体现的一种,电影也是娱乐工业的一种……因此,某一电影现象的生成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和互有联系的;并不是显在的,而是潜在的和隐性的。一部影片的流行、一个明星的走红、一种电影运动的出现,不仅是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原因,也是经济、技术、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一言概之,电影领域可用“系统”一字来定义,而要将由艺术审美、科学技术、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的这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出对电影的认识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其研究确实是专业且宽泛、多样而复杂。与大多数文艺青年一样,我自小就对电影怀有特殊的热情,在影院中度过的美好时光,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初体验。之后一路徜徉于文化艺术的浩瀚天地间,从华东师大到纽约大学,从汉语言文学的专攻到中西传播学的研读……以至现在的我,一边从事某化妆品品牌的市场营销传播管理,一边继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媒体设计与管理学院攻读传播学的博士。而其中,对电影的研究,尤其是电影传媒的研究,是整体研究课题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幸运的是,导师李亦中教授向我推荐了许多电影研究的欧美原著。这些论著对我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启迪意义和指导作用。


编辑推荐

《与奥黛丽·赫本一起成长:文本、观众、共鸣》:她的形象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影响了几代女影迷的自我塑造和认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奥黛丽·赫本一起成长 PDF格式下载



「与奥黛丽·赫本一起成长」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星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是第一本完整研究好莱坞影星的学术专著,作者详尽考察了奥黛丽·赫本的明星身份及其她主演的影片,所以书的封面加了文本、观众、共鸣的字样。


在赫本工作影响上是很全面的一本书。


还没有看,最近一直忙,但是我很期待与赫本有关的东西~~~~(>_


我同学几乎有关赫本的书都买了


受众研究比较深入,尤其是大量访谈,分析也较为细致。


我的心目中最美丽的女人,由这几本书中再次走出,栩栩如生。


好喜欢书的封面啊,句子很美,配图也很棒


还可以吧~这是送朋友的,朋友说挺喜欢的。


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她挺喜欢的


信任当当图书


还没怎么看,不过封面不错,看了一点感觉还是蛮好的


看在赫本面子上,终于读完了。贡献:把赫本作为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头疼:太学术化了。如果属于只吃鸡蛋不想研究母鸡者,可以不读;如果不怕唠叨啰嗦想得葵花宝典者,不妨一读。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还不错 没听到不好


发货发了这么久,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到货速度还算快,以前买的书质量都挺好,但是最近买的有一半质量都有问题…… 这本书有一页剪裁不行,而且很明显。


是对奥黛利赫本永恒之美很好的诠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