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诗学结构

蔡宗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蔡宗齐  

页数:

277  

译者:

刘青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是对中西方诗学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分宏观篇、微观篇和结语三部分。
 
宏观篇集中讨论中西诗学的宏观结构。第一、二章分别描述中国和西方主要文学观的概貌,第三章对衍生出各种中国早期文学观的诸种宇宙论予以回顾,第四章综合前面三章的研究成果,提出和阐述中西诗学的系统性。西方评论家重点关注文学与真理的关系,他们不断地根据与真理的关系的转变来重新定义文学。中国评论家则特别关注文学在协调各种影响人类生活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以"道"为中心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批评原则。中西方文学观的演变催生出种种特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运动,并因而使中西方诗学走上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微观篇集中探讨中西方诗学的微观构造,即中西方诗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系列具体理论。比较分析的内容有柏拉图和孔子的和谐诗论(第五章)、浪漫派领袖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论(第六章)、现代主义和中国古代批评家有关汉字与诗歌之势的理论(第七章)以及现代主义者和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解构理论(第八章)。这些章节对许多重要的批评主题予以了深度探讨,包括摹仿和实践、理性追求和道德诉求、感性和超感性经验在艺术想象过程中的互动、情感和形象、自然和主体之势、隐喻和讽喻、符号和再现或非再现、语言指涉的性质和模式,等等。上述章节试图说明,中西方评论家皆在各自特有的概念模式中探究这些主题并因而产生出不同的却同样有价值的批评洞见。
 
结语对《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引介的内文化的、跨文化的和超文化的视角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反思。内文化视角强调,将一个诗学传统与其他传统相比较之前,我们必须深入考察它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发展形式。这一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将诗学著作从它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剥离出来,放在虚假的"文化真空"作肤浅比较的倾向。跨文化视角强调要跨越文化偏见的壁垒,特别是要破除长久以来困扰中西方比较研究的相似论和差异论。超文化视角强调要超越个体文化的局限,开拓出对所有文化传统平等相待、包容兼蓄的宽阔视野,通过研究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来加深对我们共同人性的理解。

作者简介

蔡宗齐,中山大学1977级本科生、79级研究生,1991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及比较系教授。著有:The Matrix of Lyric Transformation: SelfPresentation and Poetic Modes in Early ChinesePentasyllabic Poetry (Michigan,1996);A Chinese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Wenxin diaolong (editor, Stanford, 2001); ChineseAesthetics: The Ordering of Literature, Arts, andthe Universe in the Six Dynasties (editor, Hawaii,2004); 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A GuidedAnthology (editor, Columbia, 2008); How幻ReadChinese Poetry Workbook (co-author, Columbia,2011)以及中英文学术论文文数十篇(流览下载网址:www.zongqicai.weebly,com)。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比较文学、英美文学、美学、比较哲学、经学以及佛教等。

书籍目录

宏观篇
第一章 西方诗学趋向
—、从真理的角度论文学
一、视文学为非真理或摹仿的真理的文学观
二、视文学为表现真理的文学观
三、视文学为本体真理的文学观
四、视文学为现象学真理的文学观
五、视文学为符号学真理的文学观
六、视文学为解构反真理的文学观
第二章 中国诗学趋向
——从和谐过程的角度论文学
一、《尚书》的宗教文学观
二、《左传》和《国语》的人文主义文学观
三、《毛诗序》的教谕性文学观
四、《文心雕龙》综合全面的文学观
五、六朝两种唯美文学观
六、唐宋新儒家的文学观
七、明清主要的文学观念
第三章 中国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一、以鬼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和宗教文学观
二、以礼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文主义文学观
三、儒家世界观和教谕性文学观
四、《系辞传》的“有机”世界观和刘勰综合全面的文学观
第四章 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的内在系统性
一、中西诗学系统中的共性关系
二、中西诗学系统中的差异关系
三、中西诗学系统所依赖的宇宙论范式
四、中西诗学的特殊性和共性
微观篇
第五章 和谐的诗学:柏拉图和孔子论诗
一、教育论:培养理智的和道德的和谐
二、诗之用:利与害
三、对诗的赞美:美与至善
四、道德和审美的原则:内容和形式的单纯性
五、和谐的类型:纵向提升的理智和谐与横向扩展的道德和谐
第六章 想象的诗学: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论
一、华兹华斯和刘勰论文学创造的四个阶段
二、华兹华斯论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的交织
三、刘勰论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的互相生成
四、华兹华斯的感性与超感性经验交织模式和柏拉图的岩洞寓言
五、刘勰的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相生模式和庄子的庖丁寓言
第七章 “势”的美学:费诺洛萨、庞德和中国批评家论汉字
一、汉字在形态、句法和语源上呈现的自然势能
二、费诺洛萨和中国古代文字学
三、汉字势能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汉字势能在书法中的表现
五、中国传统书法批评中的“势”
六、费诺洛萨的论文和庞德的动势形象理论
七、书写文字、宇宙论和审美理想
第八章 解构的诗学:德里达和大乘佛教“中观派”论语言与本体论
一、词汇和构句的解构:德里达的语词游戏与僧肇的语词迷宫
二、从解构语言到解构神学本体论:德里达的延异和僧肇的区分论
三、德里达的双阶段否定与中观的双重否定
四、解构的法则:德里达的“四重药房”和中观的“四句破”
五、自我解构的路径:德里达的“冗余的超数字”与吉藏的“八意”或“四重二谛”
六、哲学的“终结”:德里达和中观之解构的结果
第九章 跋语:从内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视角审视中西方文学批评
一、内文化视角:为跨文化比较建立可靠的基础
二、跨文化视角:克服相似论和差异论的偏见
三、超文化视角:正确评价相似和差异
引用书目
著者后记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学观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勃兴完全同步。通过考证刘勰对《系辞传》的基本观念、术语、甚至段落的广泛借用,我们可以确定刘勰自觉并一贯地用《系辞传》的“有机”宇宙论框架来建立他自己综合全面的文学观。笔者对中国早期世界观和文学思想的研究揭示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复杂、多面的关系。有时,经由风行于特定时代的特殊的哲学思维模式,如春秋时期以礼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汉代的儒家世界观,我们能梳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影响脉络。然而,即使当某种文学观与当下主流的世界观联系十分紧密,它仍能——事实上也往往如此——包含许多与旧的世界观相关的要素。举例说来,在以鬼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衰微了很久之后,我们发现各种文学观中仍大量提及鬼神。在《文心雕龙》中,这一折衷的倾向尤为明显。因为《系辞传》表现的不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儒家、道家、阴阳、五行的合流,所以刘勰的文学观也相应地包含了与这些模式相关的各种因素。多数后代批评家追随刘勰,采用文道模式来重新定义文学。不过,并不是所有批评家都像刘勰一样对道的内涵作出这种折衷的阐释。有些评论家,如钟嵘、萧统、叶燮和章学诚,他们只对根本的宇宙过程给予文学的影响特别感兴趣。当道这个词在其著作中被明确使用时,它几乎没有承载儒道的道德内涵。相反,它似乎回归到了早期道家与道德无关的宇宙论的道的含义。其他的批评家,特别是唐宋时期贯道和载道论的支持者,他们信奉新儒家的道的理念。不同于《论语》中的道,新儒家的道包含一个显而易见的形而上学维度,这让人想起《系辞传》中对宇宙哲学的讨论。受新儒家的道的理念影响,当他们探讨文学与宇宙论的道及其与含有道德意味的儒道之间的关联时,这些批评家显示出与刘勰相似的折衷倾向。不过,与刘勰不同的是,通常他们着重传播有道德意味的儒道,讨论宇宙论的道只是为了展示儒道的神圣起源。


编辑推荐

《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是同文馆•文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诗学结构 PDF格式下载



拓宽视野


书写得很好,纸张也好,文字也很清除,值得阅读,配送员服务态度很好,


不错的学术著作!


本科生、研究生都很适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