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陈伯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伯海  

页数:

45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是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围绕中国文学是什么和如何是展开讨论,涉及民族文学传统的多方面性质及其发展的动因、动向等重大议题;下部就文学史学建构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原则加以总结和探讨,对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意义、途径、方法等均有所质疑和反思,既富于思辨性,又紧密联系实际,当能引起文学史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与积极思考。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著有《唐诗学引论》、《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文化之路》、《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严羽和沧浪诗话》等,主持编撰《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中国诗学史》(七卷本)、《上海文化通史》、《上海近代文学史》、《唐诗学史稿》、《唐诗汇评》(三卷本)、《唐诗书录》、《唐诗论评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及多种其他奖项。《唐诗学引论》的韩文译本获韩国学术院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宏观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
 引言 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
 上编 本体论——中国文学是什么
  第一章 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第二章 民族文学的特质
   【附录一】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第三章 文学史之鸟瞰
   【附录一】宋明文学的雅俗分流及其文化意义
   【附录二】艰难的转折——19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的反思
   【附录三】自传统至现代——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第四章 汉语及其文学功能
  第五章 中国文学与世界
 下编 方法论——中国文学如何是
  第六章 传统文学史观之演进
  第七章 近世文学史观之变迁
  第八章 文学动因与三对矛盾
   【附录一】文学史动力结构刍议
  第九章 文学动向与一串“圆圈
  第十章 文学史上的进化
   结语通向宏观文学史之路
   【附录一】寻求宏观与微观的会通
第二部 从文学史到文学史学
 上编 文学史学的历史建构
  第一章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导言
  第二章 “返本可以开新”、——传统文学史学之一瞥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之检讨
   【附录一】从“清点”到“盘活——世纪之交古典文学研究的风景线
 下编 文学史学的理论探讨
  第四章 文学史观念谈——综述与评议
  第五章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附录一】文学史研究随谈
   【附录二】文学史与文学史学——陈伯海研究员访谈录
参考引用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汉语对文学的影响,其次一点,是文学体制的整一性。这种形体上的整一规范,自然根源于我们那种和单音节词相契合的方块汉字。试想:方方整整、大小相同的一块块,形、音、义各各基本独立,把它们逐个排列成文,怎能不趋向于整齐、均衡、对称呢?这对于音节有多有寡、字形可长可短的西方拼音文字来说,根本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我们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容易发现整一的美,而在西语文学作品里则更能见出参差的美,这当然也是相比较而言的。汉语文学体制的整一性,在古代韵文创作中反映最为明显,几乎构成了民族古典诗歌韵律的整个基础。我们看到,西方多音节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各个音节之间常有轻重和长短的差别,西方人正是依据了语言自身的这一特性来组织起他们的诗律的①。可是,以单音节词为基干的汉语,音节上的这种差别并不显著(人声字虽属短音,在全部词语中占的比重不大,难以和其他长音调字均衡搭配),于是除了用韵脚表示和谐外,只有依靠语言的整一性来建构韵律,其具体的形态便是齐言、骈偶与声律。齐言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要素,从上古的四言诗,到汉魏以下的五七言诗,走的都是这条路子。其间偶亦有杂言句子相搀和,终以齐言为基调不变。齐言的要义不仅在于每句字数整齐,还在于其中每两字构成一个音步(一顿),念起来要略作停顿。像四言诗共两顿,五言三顿(末尾一字一顿),七言四顿,拉长声腔一读,节律感便显露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古诗最基本的韵律形式。


编辑推荐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是博雅文学论丛•邃密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PDF格式下载



陈伯海的书,研究文学史学一定要看,有体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