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2012-8-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松建
358
336000
无
本书收录了九篇相关主题的论文。前四篇是对中国现代抒情诗学的研究。作者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重构了抒情主义的问题史,揭示了抒情主义从理论到历史、从审美到政治的转换踪迹。后五篇涉及中国现代诗与诗学的其他方面。
张松建,197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批评理论与比较文学。著有《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文心的异同——从海外华语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即出)等。
“新诗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诗学商量加邃密(序)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抒情主义
一 抒情主义:概念探源与重新定义
二 抒情主义的历史透视:多重维度的考察
三 抒情主义的知识根源:美学、政治、技术与市场
结语 抒情主义的后果
第二章 “反抒情主义”与“深度抒情”
一 “反抒情主义”的理论谱系
二 “深度抒情”论的诗学建言(上):梁宗岱、冯至、柳木下等
三 “深度抒情”论的诗学建言(下):袁可嘉、唐浞、李广田
结语 主题与问题
第三章 新诗理论中的“诗体之争”与抒情主义
一 从抒情诗到叙事诗:新诗的再解放和再革命
二 从小诗到长诗:文类转换与形式的政治
三 从“纯诗”到“大众化”诗:根基的动摇与现代性的重构
第四章 新诗理论中的“形象之争”与抒情主义
一 艺术哲学、世界观与功能论:诠释“形象”
二 主观论、抒情主义与文类疆界:“形象”新解
结语 “形象之争”的意义
第五章 “形式”的辨正:朱光潜、《文学杂志》与中国现代诗学
一 份“纯文艺”刊物的命运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诗学”的研讨
结语 从“新诗理论”到“现代诗学”
第六章 形式诗学的洞见与不见:卞之琳诗论探微
一 商略参差新诗律
二 反思“浪漫主义”和“感伤性”
三 译诗原则
四 关于“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省察
第七章 理论、历史与问题:重识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方案
一 “新诗现代化”:一个诗学方案的提出
二 “诗还是诗”:回归本体论之后
三 “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新感性的寻求
四 辩驳“感伤性”:对抒情主义的再检讨
五 “新诗现代化”:张力与冲突
第八章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象:重读吴兴华及其他
一 新格律诗:形式(主义)的实验及其限度
二 “古典新诠”的谱系:现代性与历史幽灵
三 被冷落的缪斯
第九章 现代汉诗中的“杜甫”发明:美学、政治与形而上学
引言
一 《十四行集·杜甫》:一首新诗,一部传记
二 《秋祭杜甫》:为故国文化招魂
三 《杜甫》:当历史强行进入视野
四 《苦天使·杜甫》:戏仿诗圣为哪般?
结语 一个杜甫,各自表述
后记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海派主要指左联。我由胡适约到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京派在“新月”时期最盛,自从诗人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之后,就日渐衰落。胡适和杨振声等人想使京派再振作一下,就组织一个八人编委会,筹办一种《文学杂志》。编委会之中有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等人和我。他们看到我初出茅庐,不大为人所注目不容易成为靶子,就推我当主编。由胡适和王云五接洽,把新诞生的《文学杂志》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在第一期我写了一篇发刊词,大意说在诞生中的中国新文化要走的路宜于广阔些,丰富多彩些,不宜过早地窄狭化到只准走一条路。这是我的文艺独立自主的老调。《文学杂志》尽管是京派刊物,发表的稿件并不限于京派,有不同程度左派色彩的作家们如朱自清、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等人,也经常出现在《文学杂志》上。杂志一出世,就成为最畅销的一种文艺刊物。尽管它只出了两期就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至今文艺界还有不少的人记得它(不过抗战胜利后复刊,出了几期就日渐衰落了)。①朱光潜博学文雅,为人低调,大家为了避免“枪打出头鸟”、绕过无谓的派系纷争,委任他担任主编,再好不过。《文学杂志》出版两期之后,《独立评论》登载了商务印书馆的广告,这样交代创刊缘起一 本馆在一二八前所刊行的小说月报,已有二十多年悠久的历史,向来被认为专载文艺的唯一刊物,民十革新后,又成为传播新文艺作品的有力的机关,自一二八停刊到现在五年多时间内,屡得爱好文艺的读者,来信要求我们复刊。本馆为适应读者需要计,遂决意来编印一种文艺刊物,定名《文学杂志》,不再袭用小说月报的旧名。①由此可见,杂志的创办并非是朱光潜或商务印书馆的一厢情愿,而是出于双方的配合和默契。当然,胡适联络资金雄厚、信誉良好的商务印书馆董理其事,亦有助于扩大杂志的知名度,保障发行管道的畅通。而且,编辑队伍以北大、清华的知名学者为依托,具备了强势的象征资本。其实,在战前4期的编辑事务中,沈从文、朱自清也起了很大作用,常风回忆说: 沈先生有多年编辑刊物的经验,对杂志的筹划十分积极热情,朱先生更可依赖他。他除了负责审阅小说稿件,其它稿件朱先生也都请他看。只有他们两位是看过全部稿件的。每月在朱宅开一次编辑委员会,讨论稿件取舍,决定每期登什么稿件时,沈先生发言最热烈。组织稿件他更是积极,他还一贯注意发掘有希望的文学青年,吸引他们写稿子。②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