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乐歌中国

李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静  

页数:

292  

字数:

27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内容介绍:中西文明在近代的对撞加速了中国从传统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西方的音乐与教育体系东传到中国,逐渐受到士林的重视。西洋音乐由于被视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救亡”、
“启蒙”、“教育”、“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问题深入互动,逐渐成为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重要角色。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书从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的“音乐”问题。在更深的意义上,作者希望可以进一步思考传统“乐教”理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思考在对“安顿人心”缺乏关注的现代社会中,“音乐”可能扮演的角色。
《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的作者是李静。

作者简介

李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讲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诗乐文化、明清小说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教育部“近代音乐文化编年”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编写《中国小说鉴赏》(教育部指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从梅花说到美》(四川天地出版社,2012年)、《礼乐无锡》(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以及《近代散文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等工作。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旨趣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各章说明
第一章 近代音乐的“发生”——“音乐”重新进入“政”、“教”体系
第一节 近代对音乐的重新“发现”
第二节 近代的“音乐改良”
总结
第二章 “尚武”的歌曲
第一节 晚清的兰部军歌
第二节 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
第三节 “尚武”的乐歌创作
第四节 近代音乐中的身体政治
——“军国民主义”与学校音乐、体育教育
第三章 俗乐改良
——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道路
第一节 《新小说》上的“杂歌谣”
第二节 《绣像小说》上的“时调唱歌”
第三节 近代音乐改良的第二条路线
第四节 以民间曲调入学堂乐歌
附录近代期刊中的“歌谣”
第四章 “文”、“白”之间
第一节 “文”、“白”问题的初显
第二节 “质直如话”的“教育唱歌”
第三节 “古义微言”的“国学唱歌”
第四节 “正体”与“别体”
第五节 “文雅”:近代乐歌艺术性的诉求
第五章 国歌的诞生
——以民国国歌《卿云歌》为中心
第一节 “国家主义”与晚清的爱国歌曲
第二节 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
第三节 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想象
第四节 国歌品性之争:“右文”还是“尚武”
第五节 歌词之争:“文言”还是“白话”
第六节 曲谱之争:“中乐”还是“西乐”
第六章 音乐作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近代音乐带来的礼仪变化
第七章 近代乐歌对“少年中国”的想象与塑造
第一节 近代乐歌对新事物的宣传
第二节 近代乐歌对新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 新人眼中的新世界
结语
附录1901—1918年乐歌集存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些杂志上的“歌谣”类栏目清晰地表现出对《新小说》“杂歌谣”栏和《绣像小说》“时调唱歌”的继承。例如,《振华五日大事记》和《中外小说林》等杂志上刊载的大量“粤讴”作品,就是对《新小说》的继承。再如,《杭州白话报》在1901年创刊时并没有“歌谣”类栏目。类似“歌谣”的作品,如第1、2号上的《大家想想歌》、第2年第1号的《学堂乐》、第2年第4期的《醒国民曲》,尤其是第5-15期上许多以“唱……”为标题的作品--《唱团匪认祖家》、《唱御驾到西安》、《唱读书人真不了》、《唱做官人真不了》、《唱团匪闹京城》、《唱商贾大艰难》--都收录在“杂文”栏目中。等到《新小说》出刊,《杭州白话报》不但转载了上面的《出军歌》和《洋大人》两篇作品,名之为“杂歌谣”或“新歌谣”,而且受其启发,还开辟出“新弹词”栏和“歌谣”栏发表自己的作品。而《宁波白话报》在改良后,“歌谣”栏中除收录了近代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马蚁》外,其他全是“时调唱歌”类的作品:《缠足叹(十送郎调)》、《戒烟五更调》、《象山不缠足会吴歌(仿十二月花名体)》、《农人悔赌(摊黄)》和《望江南(戒缠足也)》。作品的内容也非常集中:戒缠足、戒烟、悔赌,都是“时调唱歌”惯常表现的主题。《江苏白话报》则更为有趣,甲辰年(1904年)第1期上标注为“时调唱歌”的《花名山歌(劝你们不要相信烧香念佛)》竟然隶属于“小说”栏,反映出该刊编辑与梁启超对《新小说》“杂歌谣”栏定位的契合。 一份报刊为求内容丰富,在适合自己定位的情况下,常常试图涵盖尽可能多的报章栏目。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艺术品种,必然在编辑者的考虑之列。但是,白话报针对中下层民众的定位,必然使得编辑者舍弃“文人化”的诗词,而取“歌谣”性质的作品。如《安徽俗话报》名其栏目为“诗词”,不过其作品却不怎么“阳春白雪”,而是更多带有“杂歌谣”的气质。栏目中不但转载了《绣像小说》“时调唱歌”中“讴歌变俗人”(李伯元)的《送郎君(悲北事也)》(第1期)和“天地寄庐主人”(李伯元)的《戒吸鸦片歌(仿梳妆台五更体)》(第9期),而且还刊载了许多“俗曲新唱”类作品。如第1期的《叹五更(伤国事也)》、《醉东江(愤时俗也)》、《送郎君(悲北事也)》,第4期的《十杯酒(讥苛税也)》,第6期的《从军行(仿十送郎调)》,第7期的《十二月写郎--梳妆台调》,第9期的《戒吸鸦片歌(仿梳妆台五更体)》,第10期的《叹十声(仿烟花调)》,第14期的《祝国歌(仿鲜花调)》等。与《安徽俗话报》类似的还有《第一晋话报》的“词曲”栏。在目前可见的刊物中,“词曲”栏下刊载了两篇作品:《天足会歌》未标明演唱的情况,但《兄弟从军歌》却清楚地标明了使用“十二月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乐歌中国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从一位非音乐学科出身的角度来写作一个近现代音乐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文化,而且是博士论文,很有深度,推荐学习近现代史论专业人,非音乐和音乐,都值得看一下。


內容五分給三分。


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深刻,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范畴,更可以让我们洞悉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