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铸区域科技创新力

殷醒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殷醒民  

页数:

239  

字数:

271000  

内容概要

《重铸区域科技创新力》由殷醒民著,本书的研究重点是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能力演进的特征,而且更多地是以次级区域(地市级)和县级区域的经验来解释;另一重点则是从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出发来讨论国家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如何与工业生产力的融合问题。科技与教育资源应当跟随工业实力才会有更高的配置效率,说明科技必须找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制造部门,而不问这些制造业位于大城市还是县级区域。今天,次级和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在蓬勃兴起,而对它的科技创新力发展轨迹的关注似乎被忽略了。中央政府和各级区域政府的决策者能够从本书中找到怎样选择产业发展重点和明确技术创新重点的思路,也能够更好地正确评价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模式的成败之处。
《重铸区域科技创新力》适合经济方面的师生阅读,也可供决策者参考,还可为对区域科技创新力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益的资料。

作者简介

殷醒民: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1994年留学英国,获得Univejty
of
Sussex博士学位。作者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研究,著述甚丰,在《国际亚洲研究》、《经济研究》、《发展政策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实证研究》、《制造业结构的深化与发展——1978-1998年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欧洲的企业合并政策——经济学与法律分析》、《中国工业与技术发展》、《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和《企业购并的金融经济学解释》等。此外,作者还积极为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区域技术创新力提升的新视角
1.1 重化工业化的创新需求规律
1.2 从“增长奇迹”到“创新奇迹”
1.3 长江三角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证据
1.4 技术创新资源的创造与集聚效应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2.1 引言
2.2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更替
2.3 制造业产值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差异性
2.4 应对经济冲击的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2.5 劳动生产率优势与结构优化方向
2.6 未来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3章 资本积累与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资本深化”的方向性转变
3.1 引言
3.2 有关制造业资本积累的理论
3.3 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的投资重点
3.3.1 先进制造业的分类
3.3.2 上海制造业投资的重点变化
3.4 先进制造业技术密集度的测定
3.4.1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分析方法运用
3.4.2 产值增长倍数的产业差异
3.5 资本积累率与先进制造业利润率的比较
3.5.1 利润结构的重化工业特征
3.5.2 资本报酬率的上升和下降
3.6 寻找先进制造业“资本深化”的重点部门
3.7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4章 长江三角洲82个工业区的空间分布模式
4.1 问题的提出
4.2 次级区域城市化率测定的误差
4.2.1 次级区域城市化的测定
4.2.2 区域制造业劳动力占人口比率的证据
4.3 工业区的兴起与生产力的空间集聚
4.3.1 江苏工业区的空间分布
4.3.2 浙江工业区的空间分布
4.4 长江三角洲城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构
4.4.1 制造业在空间结构上的集聚和分散趋势
4.4.2 工业生产力扩散与城市拓展
4.5 简短的结语
第5章 FDI技术溢出效应中“人力资本门槛”的实证研究——来自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证据
5.1 引言
5.2 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国内文献回顾
5.3 考虑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
5.4 计量方法和数据说明
5.4.1 计量方法和差异讨论
5.4.2 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
5.4.3 数据来源及说明
5.5 FDI与经济增长因果检验
5.5.1 平稳性检验
5.5.2 协整检验
5.5.3 Granger因果检验
5.5.4 估计方法和回归结果_
5.6 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5.6.1 长江三角洲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
5.6.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人力资本门槛
5.6.3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
5.6.4 其他结果的讨论
5.7 结论
第6章 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资本深化”与“技术深化”次序——对上海实例的经验研究
6.1 引言
6.2 区域产业政策的引导效应
6.3 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快速提升
6.3.1 不断开放的制造业体系
6.3.2 出口结构的技术升级特点
6.4 工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效应的匹配性
6.4.1 进入技术创新阶段的判断
6.4.2 信息技术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6.4.3 产业的盈利能力与创新投入的匹配性
6.5 是“技术深化”还是“资本深化”
6.6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7章 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的战略选择:产品技术还是产业技术
7.1 先进制造业的提出
7.2 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
7.2.1 先进制造业的初步确定
7.2.2 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轨迹
7.2.3 重点制造业的利润结构变动
7.3 电子信息产品先进制造领域的选择
7.4 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外资因素
7.5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8章 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联动创新战略
8.1 引言
8.2 知识扩散的地理空间与技术近似性
8.3 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演化
8.4 资本深化中的先进制造业不同投资率
8.4.1 人均资产比率缩小的迹象
8.4.2 先进制造业的人均产值
8.4.3 为什么外资主导的电子工业属于低劳动生产率
8.5 盈利性与创新投入可能性的匹配问题
8.5.1 产业盈利性的区域特征
8.5.2 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
8.6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9章 区域工业增长中心变迁的空间结构度量——长江三角洲县级区域工业生产力变动的经验研究
9.1 问题的提出
9.2 长江三角洲工业增长中心的扩大趋势
9.2.1 工业增长中心的就业创造
9.2.2 工业劳动力迁移的增长效应
9.3 县级区域“工业革命”的证据
9.3.1 县级工业生产力的兴起
9.3.2 高速的工业投资增长率
9.4 资本深化的就业增长特点
9.5 结语
第10章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扩展与集聚趋势
10.1 引言
10.2 县级区域创新力的快速上升
10.2.1 研发强度与创新水平的区域/国家比较
10.2.2 超越省级区域工业与技术实力的“明星区域”
10.3 县级区域专利创造的经济价值评估
10.3.1 县级区域创新力的提升
10.3.2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的增长
10.3.3 县级区域技术力量的测算
10.4 工业与技术相互促进的空间结构一致性
10.5 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另一种含义
第11章 超级工业增长区域的技术化与人力资本化战略
11.1 跨入内生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1.2 超级重化工业化的收入倍增效应与创新需求
11.2.1 一个快速上升的重工业化率
11.2.2 收入倍增的创新需求
11.3 区域生产资源与创新资源的空间错配
11.3.1 资源配置的不同绩效与次级区域的崛起
11.3.2 国家创新资源的空间分离与融合
11.4 重塑区域知识创造体系
11.4.1 高等教育创造人力资本作用提升的迹象
11.4.2 提高次级区域人力资本的供应能力
11.4.3 转向次级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11.5 次级区域工业技术化与人力资本化的再解释
11.5.1 研发与教育投资的互补性
11.5.2 一个思辨性讨论
11.5.3 需要扩展创新的地域基础
11.6 结论
第12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实证检验肯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它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引进外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回归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传导是通过与当地人力资本结合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在推动经济的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拥有的本地良好吸收能力是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二,本章的研究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假说。回归结果表明,比起直接作用而言,FDI更多地是与国内的人力资本相结合而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也就是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门槛”假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成立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的前提是所在地必须跨越最低限度的“人力资本门槛”,即中等教育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5.91%,否则FDI的流入就会产生“飞地”效应,甚至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三,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收敛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反向影响,证明“追赶”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更快的增长速度来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而对于某一个城市而言.在经过高速发展期后,经济增长率会逐渐降低,趋于稳态。  第四,在制度因素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都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即在市场机制运行已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有利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增加市场开放程度、扩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创造更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也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1990-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要想使外资发挥积极的作用,各地区必须跨越人力资本门槛。从广义上来讲,“门槛”不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本,各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经济运行环境、法制环境等因素都是制约FDI充分发挥作用的“门槛”。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提升地区的投资环境,只有将其推升到“门槛”之上,外国直接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扩散效应。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重铸区域科技创新力 PDF格式下载



刚到货,翻了下,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