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中国芭蕾舞史

邹之瑞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邹之瑞  

页数:

16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为中国芭蕾舞书与歌  一个静静的夏夜,我缓缓打开摆在面前的《新中国芭蕾舞史》手稿,慢慢地进入了书中所描述的日日夜夜——新中国芭蕾舞发展的日子。心中暗暗感叹,邹之瑞,一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的毕业生,一个曾经在中央芭蕾舞团担任过主要演员,而后奔赴美国留学的芭蕾“公主”,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实现从演员到芭蕾舞学者的转变的呢?  书中,邹之瑞尽其所能地详细叙述了中国芭蕾舞艺术从诞生到壮大的主要历史过程。这一历程,从白俄罗斯芭蕾舞者们为了躲避苏联“十月革命”的风暴,而在东方的中国落脚开始,一路风风雨雨的,有辉煌的收获,也有艰难曲折,并没有一帆风顺。邹之瑞在书中告诉了我们,20世纪50年代,戴爱莲表演的《和平鸽》怎样引发了“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的尴尬历史,告诉了我们中国人怎样在刚刚学习了短短四年之后就演出了全本《天鹅湖》而创造了世界芭蕾舞史的奇迹,告诉了我们《红色娘子军》问世时带给全世界的惊喜,告诉了我们“文革”期间“样板戏”的普及怎样使芭蕾舞陷入了既飞速成长又僵化的两难境地。芭蕾舞,是人类舞蹈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芭蕾舞传人中国的过程,就是另一种“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芭蕾舞学生们老老实实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承续了纯粹的俄罗斯芭蕾舞学派的技术风范和独特审美风格。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芭蕾舞人都承认,中国现在是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学派最好的保存者。只要中国芭蕾舞者登上世界芭蕾舞比赛大舞台,技压群芳,摘金夺银,西方观众往往会吃惊而又欣喜万分地赞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对于世界芭蕾舞艺术的巨大贡献。这中间该有一定的秘密吧?秘密的解答其实就在历史脚步里。邹之瑞勾画了历史的脚印,促使我们反思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

内容概要

  中国的芭蕾舞史,从20世纪初叶至今,已逾一个世纪。《新中国芭蕾舞史》从浩繁的资料中收集并运用大量的证据,对自裕容龄以来至2012年百余年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对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以及重要作品,在广泛深入研究及大量数据采集和对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资深从业人员的大规模访谈讨论后,给出了清晰的独立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探求芭蕾艺术的发展规律,梳理出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在新中国的发展史。  《新中国芭蕾舞史》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及欣赏。

书籍目录

引言 一、本书所使用的主要概念 二、中国芭蕾舞史研究的主要参考坐标 三、本书的写作目的和结构 四、本书的说明 第一章新中国芭蕾艺术的历史准备(1950年前)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西方舞蹈文化的传人 三、新舞蹈艺术的滥觞和吴晓邦 第二章新中国芭蕾事业的奠基(1950—1964年) 第一节新中国芭蕾舞的起步 一、新中国芭蕾舞第一部作品《和平鸽》 二、新中国芭蕾舞的导师戴爱莲 三、新中国芭蕾舞的组织准备与教学奠基 第二节芭蕾学科的建立 一、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的建立和学科建设 二、欧洲古典芭蕾风范的学习 第三节中国芭蕾舞创作的突破与历史成就 一、芭蕾范式下的《鱼美人》 二、《红色娘子军》的杰出成就 三、上海芭蕾舞事业与《白毛女》 四、芭蕾民族化的中国经验 第三章“文革"时期的中国芭蕾(1966—1976年) 第一节“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普及与影响 一、关于“革命样板戏” 二、《红》、《白》两剧的“样板”历程及其广泛普及 三、古典芭蕾在中国发展的停顿 第二节新创作:《沂蒙颂》和《草原儿女》 第四章 中国芭蕾的复苏与繁荣(1977—1989年) 第一节综述 一、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二、新时期舞蹈艺术的总体态势 三、新时期中国芭蕾艺术综述 第二节中外经典剧目的复排 一、芭蕾经典的力量 二、《鱼美人》的更新 第三节芭蕾舞剧创作的壮大繁荣 一、外国名著的芭蕾改编 二、民族化探索的重要成就 第四节芭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艺术院团的争相鼎立 二、全国芭蕾比赛机制的确立 第五节中外芭蕾舞文化交流 一、影响重大的外国芭蕾舞团来华演出 二、中国芭蕾舞走向世界 第五章 中国芭蕾的繁盛期——市场经济下的发展(1990—2011年) 第一节综述 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芭蕾发展综述 第二节新世纪市场经济下的中国芭蕾 一、红色经典的旋风 二、中国芭蕾的“五分天下” 三、“芭蕾民族化”的延展创作 四、“现代芭蕾”的风格突破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外芭蕾舞文化交流 一、经典剧目的东方演绎 二、中国国际芭蕾舞比赛的独特魅力 三、国内外芭蕾舞演出双向交流的别样风采 第六章关于建立中国芭蕾学派的历史回顾和前瞻 第一节中国芭蕾发展的时空缺憾 一、历史缺憾——中国芭蕾的错失时机 二、时代缺憾——中国芭蕾发展的空间错位 三、创作缺憾——中国芭蕾发展的人才短缺 第二节关于未来建立芭蕾中国学派——芭蕾的东方学派的一些构想 一、芭蕾中国学派(芭蕾东方学派)初步的总体要求 二、中国芭蕾未来的发展走向:在世界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基础上的民族芭蕾和中国气派的现代芭蕾 第三节世界芭蕾发展历史对中国芭蕾发展的启思 一、欧洲古典芭蕾发展的重要线索 二、中国芭蕾发展的思考 三、呼唤芭蕾中国学派在新时代的诞生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人们说:一叶知秋。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个动作的诞生,多少可知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艰辛,从而得到中国芭蕾发展的历史讯息:让芭蕾艺术与民族艺术结合,是一条可以更多地得到中国观众认同和喜爱的可行之路。 (二)《白毛女》的样板历程 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自歌剧《白毛女》,其间做了一些艺术上的改动和处理,如在表演形式方面,在情节内容方面,等等。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变成“样板戏”的改编历程就像剧中“喜儿”的经历一样,命运多舛,倍受折磨。 196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大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诞生》一文,用大版篇幅报道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对该剧的多方面的阐释都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性倾向。 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文化革命中的一朵香花——祝贺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演出成功》,至此,该剧开始被归列到“文革”的革命文艺之中去。 1967年4月24日,毛泽东主席观看《白毛女》。此前的4月18日江青赶在毛泽东之前,匆忙观看了此剧。4月25日,作为“文革”中文艺工作的主管领导,江青对该剧提出卜些修改意见:①在戏中进一步突现军队作用,大量增加八路军和敌人的战斗场面;②喜儿的反抗精神还不够,应该一开始就有反抗精神。总之,要加强阶级斗争的内容,提出要对全剧进行“彻底的修改”。从此她的这些意见就像“紧箍咒”一样紧锁在全体剧组创作演出人员的头上。 1967年10月22日,江青在观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改编的《白毛女》后,一方面对改编中脱离上海版本太远的地方提出批评,另一方面又更加强调“突出主要人物”,“加强武装斗争”。 1972年4月,江青又提出一个修改方案。这被称为“约合方案”,又叫“江青方案”。1975年2月,上海《白毛女》剧组奉调进京,来实行“江青方案”。但改来改去总是让人无法信服。江青这个对艺术一知半解的“瞎指挥”终于无计可施。结果,原本在艺术上比较完整的《白毛女》在“文革”中被不断地用政治来僵化其艺术性,最终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终于无法演出。直到“文革”结束,《白毛女》才恢复了自己本来的艺术样貌。 变成样板戏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开来。不仅仅是所有的芭蕾舞专业学校、学科和演出团体放弃正常的芭蕾教学和演出,集中于排演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更普及到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了。中国大地上一时间出现无数个“吴清华”、“洪常青”和“白毛女”。芭蕾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样式,它本身对舞台等艺术元素有相当高的要求;但在那时的中国,在无数的乡村、工厂的土台子上就上演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片段或全剧。“文革”前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两剧,是成功的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而在“文革”中,却在中国大地上变成“土芭蕾”了。


编辑推荐

《新中国芭蕾舞史》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及欣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中国芭蕾舞史 PDF格式下载



正版图书,但印制得稍显粗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