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

陈享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享光  

页数:

226  

前言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相当长时期。理论上把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实践上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也为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快速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充分证明了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反映基本经济制度属性的范畴,而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类型。传统体制下,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结合,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或体制类型的转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整体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以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线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考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根植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因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考察相关专题。  本书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共有十一个。这十一个专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微观基础、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和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问题等进行了考察。第一章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和体制结构,说明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第二章向市场经济过渡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考察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方式,分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及其特点。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与企业改革,考察了我国企业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问题。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考察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和实现形式。说明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和收入调节,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方式和收入分配的过程与机制,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和收入调节中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内容概要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相当长时期。理论上把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实践上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也为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快速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充分证明了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

作者简介

  陈享光,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优秀教学标兵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著有《融资均衡论》、《货币经济学导论》、《重组:从产权到人格》等专著,主编有《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经济基础》等著作,与他人合著有《微观主体行为分析》等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九十佘篇。承担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节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五节 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两条道路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三节 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
 第四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与企业改革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战略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第四节 构建规范化的公司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第一节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节 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与收入调节
 第一节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第四节 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
 第五节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储蓄、投资与金融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投资结构
 第二节 国民储蓄的形成
 第三节 储蓄一投资转化与金融
 第四节 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第七章 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及治理
第八章 过渡经济中的失业与充分就业
 第一节 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第二节 隐性失业与公开性失业
 第三节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其结构性矛盾
 第四节 就业、再就业与就业竞争
 第五节 充分就业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节
第九章 二元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的传统解释
 第二节 农业剩余的转移与工业化
 第三节 我国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
 第四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工业化
 第五节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
 第六节 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表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第四节 发展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第五节 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经济
 第六节 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节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第二节 宏观调控方式
 第三节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第四节 宏观调节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五节 政府微观管制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然而社会主义实践超出了他们的预想,社会主义都是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的生产社会化、商品化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经济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也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经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列宁认为在过渡时期必须保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将消亡的理论。列宁之后,斯大林在理论上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客观必然性,但他依然认为全民所有制生产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国民经济整体上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来调节的。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依据斯大林的理论形成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并在相当长时期,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同时又把计划经济与指令性计划相等同,形成了“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没有指令性计划就会失去其社会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下,不可能对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作根本性的改革。  从社会历史条件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建立的时间不长,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特点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缺乏管理经济的经验,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或做法,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看来确有某些合理的方面,有些做法如综合平衡、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等也是值得借鉴的。但前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对此如果本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进行探索、改革,是可以解决的。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脱离实际的“左”的东西在相当长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使得在很长时期不可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实质性改革。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落后,自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观念有着深厚的基础,它不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立即消失。这种自然经济观念本身具有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机制的倾向。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对于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起过重要作用,有些经验对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有可取之处,但是战争结束后,没有认真加以总结,把一些供给制因素带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观念和原有的供给制思想形成了对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