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艺术二十四讲
1970-1
武汉大学出版社
熊礼汇 编
437
无
第一讲概说古文的文学性、艺术美和鉴赏方法,其他各讲则依次选取中国散文史上各个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十余种著述散文和数十位重要的散文家(或古文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细致论述其艺术特色。 论艺术特色,多言及其艺术精神、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力图揭示其修辞策略和艺术构思的匠心之所在。论作家、作品,必言及作家所处时代的散文创作趋向及其特有的文论主张和审美取向,既归纳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又分析其成因。该书征引材料宏富,立论稳妥,文笔流畅,表述清楚,是一本集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适合多个层级古代散文爱好者、研究者(包括硕士生、博士生)阅读的文学读物。
第一讲 略谈古文的文学性、艺术关和鉴赏方法第二讲 《论语》、《孟子》和先秦儒家散文艺术第三讲 《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的说辞艺术第四讲 《庄子》和先秦道家散文艺术第五讲 两汉说理散文的艺术嬗变第六讲 《史记》、《汉书》人物传记艺术的比较第七讲 建安散文的文风走向及三曹等人的散文艺术第八讲 魏晋文风的新变和阮籍、嵇康、陶渊明的散文艺术第九讲 《世说新语》和北朝三书的文体、文风第十讲 元结的古文创作和修辞艺术第十一讲 韩愈的古文主张和韩文的创作艺术第十二讲 柳宗元的古文主张和柳文的创作艺术第十三讲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古文创作艺术第十四讲 石介古文的风格取向及其对韩文艺术伟统的接受第十五讲 欧阳修古文的风神关及其表现艺术第十六讲 王安石的古文创作与艺术特色第十七讲 苏轼散文的艺术关第十八讲 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散文艺术第十九讲 南宋四大散文流派主要作家的散文艺术第二十讲 明代前期散文发展的特点和归有光的散文艺术第二十一讲 袁宏道的文论主张和散文的艺术精神第二十二讲 清代前期文章理论与散文创作倾向第二十三讲 桐城三祖的古文主张和古文艺术第二十四讲 近代散文的发展趋向与梁启超的新民体后记
战国纵横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功利主义者。他们的说辞大都带有某种明确的目的性,是在自觉状态下的有所为而作。他们深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真谛,并且文章内容鲜明的目的性又要求有相应的形式与之适应,因而他们在游说中往往自觉地借助于形象的威力,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章学诚指出:“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纵横驰说之士,飞钳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文史通义·易教下》)章氏所谓“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无疑揭示了战国之文的一大艺术特征。这一特征其实也正是《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的说辞所惯于采用的艺术手法,其主要表现为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一)巧于比喻 在论说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是先秦散文中颇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战国策士可谓尤精此道。在《战国策》所载策士说辞中,几乎随处可见巧于用喻的实例。其取譬设喻之妙,确乎令人赞叹。如《秦策三·应侯谓昭王》章记范雎为了揭示分权之弊,主张令从王出、君主专权,于是以“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为喻,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章记苏秦形容楚王之难以得见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怨恼的心情。《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章,记淳于髡对齐宣王说:“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粟、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他以所谓“物各有畴”即“物以类聚”的自然现象,暗喻“人以群分”的社会现实,乃明确宣称自己为“贤者之畴”,进而吹嘘“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尽管这不过是说士的诡辩,但其比喻之生动形象,实在非同一般。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