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辑刊2007
2008-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中心 编
351
545000
本辑刊收录的207篇文章,是从2007年刊载在海内外媒体上的近千篇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新闻报道中选辑而成,分成“综合报道篇”、“人才培养篇”、“科学研究篇”、“校园文化篇”和“科大学人篇”,并附录了2007年对外宣传报道作品的目录。她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国科大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珍贵史料,可供今后工作和研究之用。由于时间仓促和收集的资料有限,可能有一些好的新闻作品未能收入,深表歉意。
前言综合报道篇 科教一体的成功之路——中国科大教学科研同创新共发展 发展教育与科研双赢模式 中科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会议在中科大召开 中科院捐亿元设科大教育基金 中国科大:所系结合创新发展 连续四年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平均每千名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一名院士 把课堂设在科学研究最前沿——中国科技大学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为培育一流创新型人才探路——记中国科大“所系结合”办学模式 科学家与学子“面对面”——中国科技大学探索教育与科研双赢共进之路 中科大:关爱学生润物细无声 中科大:学业预警机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每一件实事,都是一堂无声的党课——中科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上) 最有效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中科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下) 大爱无痕——中国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上) 育人为本——中国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下) 评论:创新托起“无痕的大爱” 从细微处人手——中国科技大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上) 在自我教育中提升——中国科技大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下) 大爱无涯:无处不在的主旋律——中国科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记事(上) 评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大教无痕:自我教育的新境界——中国科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记事(下) 中国科技大学帮助学生脚踏实地、仰望天空 这里有支“快速反应部队”——中国科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上) 评论:服务育人 从网络游戏中抢回学生——中国科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下) 一点一滴饱含爱生情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上) 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开展思想教育 在自我教育中放飞梦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下) 路甬祥:好大学须将创新人才培养融人科研实践 中科院北京分院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全面合作 中国科技大学教学与科技相结合,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钱学森手稿将出版 守住清贫 李政道援手科大校友基金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出任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顾委 中科院继续集中力量支持中国科大办学 院士专家巡讲团到安徽万名干部学生聆听受教 孙金龙:合肥市将不断拓宽与中科大合作的渠道……人才培养篇科学研究篇校园文化篇科大学人篇附录
严济慈积极探索建设学校发展的新思路。他认为科大必须办出特色,要有显著的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标志。在1963年他提出要办一个国际上没有的零零班,培养一批具有广泛、坚实科学基础的科学技术研究人才。他认为科大的入学新生必须是高质量的,要经过严格挑选,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所淘汰。科大要多聘请研究所的专职研究员来兼职授课。科大的课程安排必须重视实验,重视联系科学研究的实际。科大高年级学生要有到研究所参与科研的机会。科大的毕业生要基础宽厚,而不是仅仅面向个别研究所的窄口径。 科大应该创办因材施教、培养顶尖人才的教育模式 严济慈不赞成一味地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他了解到一些系的老师将课程内容讲得太深、太广,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很多同学都觉得学习负担重得难以承受。他立即布置教师在课程讲授上给同学们减负,不能让学生成为书本的俘虏,而是要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严济慈的主持下,中国科技大学的教学工作走上了快速、有序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人才,也使学校在成立之初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几所大学之一。 1969年年底,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出。几经波折,1970年落户合肥,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决定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大学。严济慈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赞扬科大在困难时期做得很好,比其他名校还好;说他听到很多人说科大的毕业生好,就非常高兴。他对此津津乐道,不厌其烦。 此后,严济慈积极投入到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二次创业之中。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一班人开始筹划在北京玉泉路原科大旧址创建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于1977年9月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