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箫笛史

林克仁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克仁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过中国音乐学人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音乐史的著作,以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白眉,专门著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起之秀蔚然成长,使老一辈由衷地发出“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的赞叹。可是有关乐器的专门著作,以我的孤陋寡闻,好像还不多见。因此,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林克仁的《中国箫笛史》自应推为乐坛的盛事。全书共分三编,上编论述了史前期直到现代的箫笛发展的经过,利用新发掘的实物论证骨笛的形制,使中国音乐的可考的历史提到了八千年以前。中编讲的是箫笛的制造,下编讲的是箫笛演奏入门,包含基本功及表情手段的阐释,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本书的优点是有许多具体的剖析,如对龠与排箫。的区别,在于龠是无底有音孔,排箫则有底无音孔。说到龠与洞箫的比较,则是基本相似,其形制与演奏方式如出一辙,区别在于龠为三孔,略短,而洞箫则六孔,略长,而且产生的时间有先后,龠为初祖,洞箫则为后嗣。具见作者考核的细密。箫笛族的名称随便,以举出一大串:笛、箫、笙、篷、篪、龠、楚、羌笛、泰始笛、姑洗笛、膜笛、排箫、洞箫、横吹、尺八……有的是同一名称,却是不同的两种乐器;有的却是同一乐器,却有不同的名称。乍听起来,简直如坠五里雾中。作者参考历代文献,比对流传的图画、石刻,特别是出土的文物,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让他们各归其位,一目了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功绩。举凡史学、考古学、训诂学、民俗学、乐器学等无不奔赴腕下,听候差使,加上本人的考订,既不盲从某一家的议论,也不拒绝某一家合理的意见;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标新立异,自然而然地富有说服力。特别可贵的是与乐器专家的合作,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读者一卷在手,真是图文并茂,左右逢源,毫无繁冗的感觉。到了后面附有演奏曲目,循序渐进,可以满足有志学习者的要求。介绍历代名家,范围遍及港台,具见作者用心的深远。说这本书是“箫笛大全”,也许不算是言过其实吧。作者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本来迄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鸣乐器及膜鸣乐器产生在前,随后是气鸣乐器,至于难度较高的弦鸣乐器自当更为晚出。作者凭借骨笛的出土认为它是最古老的乐器,从而推倒了过去比较一致的乐器产生的顺序,这种适时应变的思想与大胆的假设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数千年箫笛史与箫笛艺术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从中国箫笛发展史、箫笛制作史和箫笛演奏法三大部分进行全面论述,并着重揭示了其文化精神与美学内涵。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我国箫笛大家、艺术系教授。本书研究撰写长达数十年,其间得到国学大师饶宗颐,竹笛大师赵松庭及台湾名流马英九、宋楚瑜等人的关心和支持。本书可供中国音乐史研究人员和广大箫笛爱好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林克仁,箫笛理论家、教育家、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金陵国乐社社长。生于1939年11月。曾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专著《中国箫笛》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并获优秀著作奖。曾培养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和十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一级的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曾登台演奏百余场。1998年10月在江苏省政府礼堂举办的“林克仁师生民族管乐演奏会”、2001年7月举办的“林克仁教授箫笛唢呐教学演奏会”,与各地笛友、弟子同台齐奏,在箫笛界引起较大关注。与闵季骞教授等共同创建了“南师大民乐讲演音乐会”,不计报酬地坚持数年之久,并经常到大中学校宣传民乐,1999年10月被南师大授予“五个一工程奖”。1990年起,应邀赴日本、韩国访问,发表论文多篇,并与多国代表登台演奏,受到高度评价。1996年、1997年、1999年,多次应邀赴香港讲学并参加国际艺术节,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艺术节上深受欢迎的一台节目。2001年后,在赴加拿大、美国探亲访友期间,犹不忘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次在华侨社团组织的音乐会上演奏民乐,取得良好效果。

书籍目录

绪论上编 中国箫笛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箫笛的起源 第一节 远古时期骨笛的创造 第二节 战国时期竹笛的萌生 第二章 汉魏六朝时期长笛的沿革 第一节 两汉时期长笛的沿革 第二节 魏晋时期泰始笛的创制 第三节 南北朝横笛和篪 第三章 隋唐以来箫笛的繁衍与普及 第一节 隋唐时期笛和尺八的繁衍 第二节 宋元时期膜笛的定型 第三节 明清时期箫笛的普及 第四章 现代箫笛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从笛的分类看笛艺发展 第二节 北方笛派 第三节 南方笛派 第四节 新一代代表性笛家 第五节 箫笛演奏家群体 第六节 不可不提的笛界元老 第七节 江苏笛界精英 第八节 箫笛教育家 第九节 洞箫名家 第十节 港澳台及海外笛坛 第五章 箫笛研究成果与活动 第一节箫笛论著 第二节 箫笛研究名家 第三节 箫笛有关机构 第四节 箫笛有关活动 第六章 箫笛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箫笛与诗词 第二节 箫笛与书画 第三节 箫笛与昆曲 第四节 箫笛之美中编 中国箫笛制作史 第一章 箫笛的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竹笛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箫的构造和功能 第三节 半个世纪来箫笛构造和功能的变迁 第二章 箫笛的制作 第一节 箫笛竹材选取法 第二节 箫笛制作工艺流程 第三节 箫笛制作名家 第四节 箫笛制作新材料探索 第三章 箫笛的挑选、保养和维修 第一节 箫笛的挑选和购置 第二节 箫笛的保养和维修 第四章 箫笛的音色和音准 第一节 箫笛的音色 第二节 箫笛的音准下编 中国箫笛演奏法 第一章 箫笛演奏基本风格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箫笛演奏风格变化特点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箫笛名家的演奏风格 第二章 箫笛演奏基本功法 第一节 气功(基本功法训练之一) 第二节 指功(基本功法训练之二) 第三节 舌功(基本功法训练之三) 第四节 唇功和耳功(基本功法训练之四) 第三章 箫笛演奏表现手段 第一节 力度与速度(音乐表现手段之一) 第二节 句法与语气(音乐表现手段之二) 第三节 抑扬顿挫(音乐表现手段之三) 第四节 平衡对称(音乐表现手段之四) 第五节 音乐表情功能 第四章 箫笛演奏口内功训练法 第一节 口腔扩张与变化(口内功训练法之一) 第二节 循环呼吸(口内功训练法之二) 第三节 双声(口内功训练法之三) 第四节 吹奏精粹的探索 第五章 箫笛演奏余论 第一节 横笛指法 第二节 笛子吹奏中的“微调”现象 第三节 箫笛演奏中技巧与韵味的关系 第四节 箫笛演奏中气质与美学关系 第五节 气定神闲——笛乐中的境界 第六节 箫笛名曲详解 第七节 竹笛流派纵横谈 第八节 中国竹笛的韵味 第九节 笛艺问答附录 与箫王陈重聊箫经 对弈赵松庭 今思如堵——忆恩师吴造峨先生 域外笛声与笛友 我和《姑苏行》 中国箫笛史中的几个问题 箫声中的思索 从“且听龙吟”说起 笛中三昧 弟子赞 埙的介绍 巴乌使用说明 口笛指法说明 六孔笛指法表 八孔箫指法表 韩国的箫 关于箫笛未来走向的思考 谈谈竹笛比赛评分标准 喜读民族乐器的独门著作《中国箫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中国箫笛的起源第一节远古时期骨笛的创造人类经历了由猿到人、历史悠久的浑沌状态,到了新石器晚期,火已经被广泛使用,人类还学会了使用多种工具。当时,位于现在的浙江河姆渡一带,沼泽遍地,野鸟群集,以游猎为生的河姆渡人居住在这一带。他们常常甩开比兔子跑得还要快的飞毛腿,出其不意地追逐鹤群,有时用石矛追杀野生羊群。每当夕阳西下,他们燃起一堆堆篝火,架起猎获的飞禽走兽,围绕火堆歌唱跳跃。当烤肉散发出香味的时候,人们拍手欢呼,分而食之。于是,在人类的栖息地便聚集起一堆堆的兽骨。每逢阴雨天或者寒冬袭来的时候,大大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于是,老人、女人、儿童便蛰居室内,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兽骨,制作出一件件骨针、骨管等用品和装饰品。起初他们用鹤的胫骨制作的小骨管,只是串起来如同项链一般地佩戴着,可是有一天,一位聪明的史前人忽然发现骨管管口可以吹出声音来(顺便提一句,史前人由于长期咀嚼动物肉而形成的强劲的颧肌、笑肌、口轮匝肌功能,以及凸起的上唇,很容易在管口吹出声音)。因此他们大受启发。特别是当他们吹起骨哨,竞引来一群群的飞禽,他们格外地兴奋,于是,胫骨上被钻出一个个的楔形孔,有时在骨管内插进骨针,吹奏时骨针来回移动,发出吱溜、吱溜的鸟鸣声,很像现在小孩吹的竹哨。这便诞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种乐器——骨笛哨。

后记

《中国箫笛史》有幸进入人类文明史的书库,感到无比欣慰。这不仅仅由于它耗费了我半生的精力与智慧,而且书中涵盖的箫笛文化层面之广、援引史料之丰富、论述箫笛发展八千年脉络之清晰,以及揉合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制作家群体形象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是箫笛著作的一项工程,堪称划时代的里程碑。信念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崇高使命感,也源于付出无比艰辛劳动之后的踏实与喜乐。我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埋首图书馆,参阅了百余种几乎上千册的图书资料,其中明版《乐律全书》便有32大册,摘抄卡片,分类整理,资料积累固然艰辛,由典籍联系现代考古,融汇古今各家之说殊非易事。有幸的是我学习、工作、生活了逾半世纪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尊师重教,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得以我在图书馆通读朱载堉《乐律全书》、陈呖《乐书》等典籍,令人有久旱逢甘霖之感。此书的前身《中国箫笛》一经问世,立即由母校推荐,并获得江苏省教委颁发的优秀著作奖,连出三版,均已告罄。在此,仅向母校致以衷心的谢忱。本书中编“中国箫笛制作史”部分由常敦明先生供稿,特此表示感谢!我在《中国箫笛史》重新修订、出版的过程中,台湾马英九先生、宋楚瑜先生欣然题辞,在此谨致谢意。陈正生先生扎实的中国音乐功底在苟勖笛律以及尺八章节予以润饰修改,观点独到。史学大家卞孝萱教授以及詹永明教授大力推荐,使本书得以逐步完善。刘俊鸿先生、陈鹏年先生、李学义先生、曹诚照先生、赵安东先生、台湾陈中申先生关注此书的出版,令笔者十分欣慰。廖辅叔、赵松庭、庄本立等前辈生前为我旧作作序,嘉勉鼓励之辞,使我得以在箫笛史研究路上继续努力,本书之成,也是对前辈的告慰,所以,我仍将原序一并保留,实为一份感激之情。许多弟子提供资料,李春风、郭本良由外地来宁之际花费大量的时间校对、订正,邓志峰帮助整理箫笛制作部分文稿,山东刘清纯提供北派笛家的资讯等,笔者心存感激。


编辑推荐

《中国箫笛史》可供中国音乐史研究人员和广大箫笛爱好者阅读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箫笛史 PDF格式下载



早在1992年,林克仁老师就出版过专著<中国箫笛>,该书在介绍中国笛箫历史的同时重在演奏法的讲解.而现在出版的<中国箫笛史>则是在<中国箫笛>一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增写的一本中国箫笛史书.和前者不同的是本书重在写史,因此演奏法的介绍和练习曲乐曲内容不多.书印刷装帧精美,值得广大笛箫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收藏阅读.


本人对箫笛很感兴趣 但是对与它的历史却知之甚少 这本书正好可以让我了解一下它的历史 很喜欢


读了林克仁教授的著作,我对很多竹笛方面的盲点,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使我更加热爱竹笛!


就全书的结构来讲,前半部分很系统,后半部分有点乱,这只是初步的感觉,细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文中的部分观点未写来源,比如作者认为循环换气是孔建华先生二十世纪初从唢呐移植的,未写具体时间和具体作品,但我们普遍认为是第一次在笛子中使用循环换气的是赵松庭先生;对于笛子的律制的考证也不是很清楚(当然又难度)。总体来说不错。


能够体会到著者的认真与平和。装帧设计与印刷上乘。

书中的来自台湾的名人题字(一看就知道人家受过教育&#61514;)让我感慨,大陆在文化遗产的教育上失去的太多了。


学了很久的笛箫了,买这个书本来的目的是了解了解笛箫历史的,竟然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这门艺术的看法!


这本比较系统全面的了笛箫的历史。。不但丰富知识,理会有收藏价值。。。值得买。

硬封面。。纸张也不错


我想看的书,刚拿到手,随便翻了几页,就想继续看下去,我想,买对了,值得,谢谢当当,也谢谢快递。物美价廉,安全准时到达。


书挺厚重的,挺满意,希望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非常好,很精致。不错哦。


如果你是一个笛箫爱好者,那么了解一下中国笛箫的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书中作者对笛箫的发展历史整理归纳还是比较清晰的。


内容较详实,但书的品相较差,有点旧


作为研究资料很一般,没有特别之处,虽然很厚


书的品相很差,以后发货要注意


还可以吧,印刷不错,内容一般


这是很详细的一本..


此本书是研究箫笛历史及发展概况较全面的书,也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可能还有一点参考价值,但如果和其他的书对照起来看,这本书无论是史料收集还是作品分析都无法担当《中国箫笛史》的名头,失望!里面关于箫笛制作的一章更是可有可无。印刷不错,那也只是因为现在的印刷技术不错。不喜欢里面自吹自擂的部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