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男人四十

和田秀树,贾黎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和田秀树,贾黎黎  

页数:

148  

字数:

110000  

译者:

贾黎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你对你的人生满意吗?退休以后怎么办?怎么对待婚姻倦怠期?四十多岁人不可不知的生存技巧。裁员、职场人际关系,教育孩子、赡养父母,你都能从容面对吗?本书的作者以亲身体验告诉您该怎样度过充满不安和迷惑的中年生活。 如今的社会,即便四十多岁的时候创业失败,也还有机会可以重新爬起来。只要记住如今的四十岁实际上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几岁,便不会因为自己到了这个年龄不要像年轻人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感到无所适从! 我希望大家能够丢掉“我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想法,因为那样一来,你会很自然地觉得“来日无多”,看问题的目光必然短浅。

作者简介

和田秀树 男,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经科助手、美国卡尔、曼尼加精神医学院外国人研究员。现为精神病医生、川崎幸诊所精神病科问、秀树·和田·研究所和绿铁升学指导研讨会的法人代表及一桥大学经济系讲师(现代经济学)。其著作包括《多重人格》、《自由老人行》、《自恋的结构》、《大人必知的学习方法》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四十不惑”已成为历史 如今的四十岁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五六岁 四十多岁正年轻 不要害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屡败屡战 不做不知道 用于风险性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总财产的三分之一 我的“摸索”始于学生时代 巧用“失败”,寻找转机 此一时,彼一时第2章 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长野县和冲强县居民的平均寿命 “高风险”是年轻人的口味也未必会取得成功 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也未必会取得成功 要创业,“准备工作”先行,莫等到情感机能老化了 即便过了四十才开始学习,也完全有可能当上律师或成为一名医生 十年磨一剑,成功方有可能 学习不离手,生存不用愁 知识要不断地更新 学做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不变应万变 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参加资格考试,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走一步看一步”是高明的生存之道 领跑人总是占上风 机会等人第3章 职场生存技巧 如今的中间管理层为什么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上不来 精神分裂症型个性和躁狂抑郁症型个性 两种妄想类型形成鲜明的对照 精神分裂症型人没有“自我” 自“粉红女郎”开始的“一统江湖”现象 社会越富足,精神分裂症型人格越明显 泡沫经济的破灭告诉人们“命运是不可战胜的” 躁狂抑郁症型上司跟精神分裂症型部下必不可免地要产生分歧 迎合精神分裂症型人毫无意义 要看人下菜碟 在这个年代,在生存就不能当“好好先生”……第4章 家庭生存技巧第5章 多样生存技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男人四十 PDF格式下载



  住家男人的四十之恋
    
    
    
  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四十岁,知识较丰富,听各种不同议论,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命运。”这句经典台词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好象每个中国人对这句话都有深刻的理解,其实并不然。四十岁的中国男人,压力更大,正如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男人四十》里的主人公林耀国(张学友饰)一样,中年男子所要面对的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与诱惑。他们在这种压力面前的种种挣扎正预示着四十男人的困境与尴尬人生。“男人四十”转换成更为中国化的说法,就是“人到中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终日背负重担,疲于奔命于家庭和职场之间,直面许多问题,没有认识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余裕,“惑”在所难免。
    
  我还没到四十,但毕竟离那岁数不是太远了,有点伸手可触的感觉,故而心里也总在想象自己已经老了。加上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有的是老板的呵斥,有的是同事的黑刀,有的是朋友的伤心一箭,有的是情人的惊艳一枪。心身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可谓是寝食不安、精神恍惚啊。不过中国人一向又善于化压力为解脱,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做出非凡的成就。在如此压力、烦恼、紧张的生活之中,不但没有被累得趴下,反倒越来越会生活,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佐证之一,就是讲究起休闲的生活内容,质量第一。在K歌房里纵情唱出“每天爱你多一些”。
    
  然而出现了一本书,让我又对四十的男人前景感到担忧。《男人四十》,作者是日本人和田秀树,和田秀树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现在却一只脚跨出医学领地,探讨起社会心理问题。小医医病人,大医医天下,和田秀树的改行意义不小。医生的手术刀本来锋利无比,一旦转向社会,自然一刀见血。日本似乎具有医生当作家的传统。与夏目漱石比肩的大文豪森鸥外本是陆军军医,大作家加藤周一更是医学博士,以《失乐园》闻名于世的渡边淳一也是医生。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鲁迅、郭沫若均为弃医从文之人。可能医生对人的观察能力成为他写作的源泉。
    
  当和田秀树作为医生面对整个社会的时候,社会变成了一个病例。他的观察角度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观察对象而已。和田秀树从1965年之前出生的日本人中发现了众多“躁狂型抑郁症”患者,从1965后出生的日本人中发现了众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此类的调查概括中,社会学与医学的界限消失了。以此为基础,和田秀树从就业、上下级关系、知识结构、子女教育、夫妻关系、老人看护等不同方面为年过四十的男病人们开出药方,以满足男士们的解惑之需。虽然他所观察的对象是日本社会,但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已经成为一体。日本人的问题也可能或正在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问题。
    
  在我们以往的电视、电影或文学作品中,四十岁的男人一般都是被家庭压力所控制的窝囊之徒。现在不一样了,四十岁的男人因为经济实力的影响已经具备了成熟、稳重的魅力,当然背后是金钱的作用。于是中年之恋、四十之恋的话题甚嚣尘上。但,其中的好男人自是不少,他们知道赚钱,同时也知道休闲。他们懂得赚钱其实是为了休闲,一位社会学家就曾说过,我们常常把休闲看成是肤浅的娱乐,其实,休闲是有关“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极为严肃的人生课题。细想之下,这真是道出了休闲的真谛。在蔬菜下的稳定与动物式的满足以后,人为何活着就成为一个精神事件。休闲提供了这个精神事件的思考方向。所以说休闲是生活的另一重心,这个重心里,人们不断改变生活方式和内容,使其朝着更合理、更美满的方向发展。
    
  日本一般被视为男性社会,其实并不尽然。准确地说,日本是个“男性工作的社会”。一般日本家庭的财政大权、子女教育权是掌握在家庭主妇手中。《男人四十》这本书是在承认日本当代社会男女秩序的前提下教男人们如何做个好男人,而不是重新确立男人在日本社会体系中的位置。从这种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种“人生读本”的借鉴意义,而不是创新的思想。与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第二性》的深远影响相比,《男人四十》只是一部普通的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方面的书,可能它的影响还不如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男人四十》。
    
  社会始终是向前进步与发展的,始终是朝着符合人性的渐进方向的。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外面的世界,四十男人正做出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商业领域,四十男人的成熟、经验恰到好处,正是酒醇味道香的时候,他们真正做到了孔老先生所言:“四十而不惑”。这些四十男人把男性魅力发挥到极至,长袖善舞,纵横天下。他们的形象常常被各种报纸杂志广为曝光,他们的故事更是被大众津津乐道,成为这个时代的传奇与象征。正所谓:男人四十正风流。然我辈书生,无缘这种人生传奇,仅仅能在寂寞的时光里为传奇的人生写下一点无关痛痒的文字,招魂也罢,抒情也罢,如是而已。


  不知道怎么就瞄到这本书了,不过比较有意思。可以当通俗心理学参考书呢。
  
  如果人的个性也大致分为“精神分裂症型”和“躁狂抑郁症型”,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分裂型人在内心里永远把他人摆在第一位,无主见随大流喜欢推卸责任;躁狂型内心里永远是自己要当主角,有主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责任心强,那么流行文化越来越泛滥是因为无主见的分裂型人越来越多了么?
  
  作者认为日本青年普遍沦为没有自我的精神分裂型人生因为泡沫经济造成的(因为它告诉人们命运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我们国家的情况呢?“社会越富足,精神分裂型人格越明显(因为社会富足,人们即使不努力也能衣食无忧,干脆随大流好咯)”--这个是我找出的答案不?
  
  其实我倒觉得中国富足后,有主见的躁狂人多了而不是精神分裂型人多了,不然倒回毛泽东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加整齐划一呢。。
  
  先弄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然后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比如说精神分裂型其实喜欢崇拜强者,如果躁狂抑郁症型是他的领袖就要表现的足够自信,而非去当什么“好好先生”, 看看奥姆真理教事件就知道如果领导得力分裂型对领导的崇拜可以达到何种地步了。这是作者给出的策略,对我这种社会白痴来说蛮有用的,先学习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