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岳天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岳天明  

页数:

375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一篇文章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未来趋向作过这样的概括,即“差别发展中的转折点趋近趋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向”、“连片滚动趋向”和“单质突破趋向”。其中,“单质突破趋向”指的“不是以往那种单项经济指标的超常发展,而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己的地理区位优势,实行沿边开放战略,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向”(参见刘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特征与转型》,载《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十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我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以为,“单质突破”的重点在于“突破”,就其实质,这一趋向和如今所倡导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西部大开发为总体性背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加快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农村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不仅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以民族经济的提升来培植适合于民族社会发展的社会文化,而且要不断地积极引导文化意识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品位,改善和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从而真正实现协调发展、和谐运行的未来发展新景象。应该说,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的现实课题。

内容概要

该书通过历史归因的考察凸显了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特征,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思路,探讨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上。该书不仅借鉴了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量运用了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来揭示动力系统的构建和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问题,同时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当中,从而使这一成果形成了既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理论创新的独特风格。 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现实,但如何能够走出一条“低代价发展”的道路尚需学术界不断的探索。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介绍  一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  一 从“田野工作”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  二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产生、旨趣和内容  三 关于“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简单评述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 第一节 古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第二节 近代以来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以青海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例 第一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简述  二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第二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  二 经济实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 交通闭塞,信息不灵  四 干部总体素质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五 宗教影响深而广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点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显著特点  二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长期并存  三 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四 传统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发育缓慢,游离于社会边缘或共生于现代经济体系之中,未能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吸纳力  六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成为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第七章 民族政治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第八章 民族教育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第九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前景的探析和展望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研究”吸引着不同领域的学者关注与人类命运攸关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各国和国际社会也相继成立了发展研究机构,发展问题也一直成为联合国关注的重心,“发展类型”和“发展风格”就出现在当时的国际文献中,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是“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90年代以来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增强了社会发展意识。  西方社会从对发展的异化和对异化的反思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然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逐渐代替以客体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相伴而生的是,对“人”的理解也经历了由现实的个体人向“类人”的转变,于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如今,西方社会复杂性研究大师(如法国的埃·莫兰)们的复杂性思维又在不断地滋润着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沃土。  虽然,由于理论指向的针对性和理论的兴趣点等原因决定了国外少有直接针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视角上的重要参照,它对我们把握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研究常常摈弃了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大多掩盖或忽视各个国家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常常过于单一地依赖于某一特殊性,从而使结论缺乏预想的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