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审美问题研究
201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新
267
278000
本书通过介绍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符号学美学、文学语言学、接受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观点,阐发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分析了文学翻译应该具有的语言特色,对于文学翻译中的多对矛盾统一体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对于文学译本应有的整体审美效果做了初步总结,论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接受与传达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影响译文读者审美接受的主要因素。本书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对提高译者的文学翻译水平有所帮助。
袁新,女,生于1968年,汉族。1987年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后更名为外国语学院),1991年留校任教。1998年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文学翻译研究,发表论文+余篇,参编著作及教材8部(两部为副主编)。
序
引言
第一章 相关学科理论发展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第二章 文学翻译的语言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中语音与语义的配合
第四章 文学翻译中的辩证法
第五章 文学译本应有的整体审美效果
第六章 译者的审美接受与传达
第七章 译文读者的审美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版权页:西方美学中也有相似的论述。《论崇高》的作者朗吉努斯(213-273)认为,“技巧惟有在似乎是自然时才臻于完美,而自然惟有在含有不露痕迹的技巧时才得到成功”。在论述辞格时他说:“惟有当听者不觉得你的辞格是个辞格时,那个辞格似乎最妙。”朗吉努斯反复强调了艺术美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艺术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张秉真,2001年,第87-88页)。没有美,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真和善,正是美的陶冶作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自问世之后就是一块聚讼之地,引来人们诸多不同的评议,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康德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在西方美学史中,没有哪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有哪一部比它更富于启发性。”(张秉真,2001年,第263页)在《判断力批判》第45节中,康德说:“一件美的艺术品,必然被当做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它在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必须显得它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好像它只是自然的产物。”他还说:“艺术品之象是自然,是由于……这一作品能够使我们在它身上见到它完全符合着一切法规,但却看不见有死板固执的地方,这就是说,不露出一点人工的痕迹来……”(伍蠡甫,1979年,第409页)文艺作品是个有机的整体,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作品各个部分之间应该呈现出紧密的联系,每个字对于整部作品来说,都像一个细胞对于人体来说一样,有一点点的不适合,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说,译者在选择每个词时,都应该考虑到它多方面的意义:字面意义、隐喻意义、联想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语音效果,等等,在原文中它们处于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中,每个词都与周围的词有紧密的、全方位的联系,那么,译文中是否也能保持原有的方方面面的和谐,这是需要译者认真对待的问题。应该注意的是,感受作品的气韵,必须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远观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文学翻译审美问题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给这么好的书写评价,真是惭愧。好书。
对我写的论文帮助不大,不应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