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孔子VS基督

蔡德贵 世界知识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世界知识  

作者:

蔡德贵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西方文化存在有巨大差异,这只众所皆知的事情。本书从宗教中的孔子与基督入手,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有孔子的思想世系和基督的信徒;孔子的修身和基督的救赎;《论语》和《圣经》;孔子的仁爱和基督的博爱;孔子的大同和基督的天堂;孔子的天和基督的上帝;孔子的筷子和基督的刀叉;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和儒家基督徒的出现十部分。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25日生,山东招远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学会理事。曾任《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1970年3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科威特、埃及、美国、瑞士、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利比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澳门进行访问研究、工作和参加学术活动。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和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九五”、“十五”规划宗教学科评审组专家,华夏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中心顾问,台湾儒学青年会顾问等。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主要学术著作:《十大思想家》(合著)、《秦汉齐学》(合著)、《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共5卷,副主编,任其中《西亚北非卷》、《犹太卷》主编)、《阿拉伯哲学史》、《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哲学与宗教》、《修身之道》、《季羡林传》(山西古籍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两个版本)、《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主编)、《东方思想宝库》(主编之一)、《儒学大词典》(副主编)、《世界哲学家词典》(副主编)、《道统文化新编》(合著)、《中国哲学流行曲》、《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主编)、《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及其修订本、《当代东方儒学》(合作主编)、《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东方学人季羡林》、《季羡林写真》、《真情季羡林》、《五大家说儒》、《中国和平论》、《季羡林之谜》等。

书籍目录

一、解题二、东西两圣人三、孔子的思想世系和基督的信徒四、孔子的修身和基督的救赎五、《论语》和《圣经》 六、孔子的仁爱和基督的博爱七、孔子的大同和基督的天堂八、孔子的天和基督的上帝九、孔子的筷子和基督的刀叉十、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和儒家基督徒的出现

章节摘录

学者们普遍认为,基督教所追求的天堂图景,和儒家学说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同等终极关怀的审美价值。两种理想的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终极关怀。只是两条道路的起点不同。基督教的起点来自于人性的堕落和神的救恩。因为根据基督教原罪说和人性恶的观点,人靠自身的努力是达不到天堂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普遍的爱,人单靠自己,只能从罪恶到罪恶、从卑微到卑微。真正的普遍的爱必须求助于神,由神以一种恩赐的形式来施行对人类的拯救。而儒家思想的起点则是人性善和人自身的努力。既然人性善,人就有可能通过克制自我来实现普遍的仁爱。基督教要人通过努力守律法“得救”;而儒家则要求由克己达到“复礼”而实现大同。(一)孔子的大同大同思想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公羊传》作了集中论述,其他儒家经典也有很精彩的论述。儒家经典对天下一家和大一统都是很重视的。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论语》中,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有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子夏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都是天下一体的观念。《礼记?礼运》集中论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指出:“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请,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孔颖达疏:“孔子日: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为天下一家所绘出的蓝图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苟子》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王制》说:“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集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非十二子》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儒效》说:“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因此,大儒“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王霸》歌颂汤、武之时“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局面。批评春秋时五霸“非以本正教”、“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知一政于管仲”的结果。该篇认为人主之职,能“一天下”,就可以“名配尧、禹”。因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就顺应了民心。《君道》也歌颂“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升平之世,而且歌颂“四海之内不待令而一”是“至平之世”。在《强国》中,荀子对齐相田文说:“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成相》认为“天下为一海内宾”。这些都是“四海一家”和“大一统”的主张。刘师培在《群经大义相通论?公羊荀子相通考》中肯定《荀子》一书多公羊之大义。从上述引证的荀子原文来看,“一天下”确实与《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相合。《公羊传》僖公四年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桓公元年说:“王者以天下为家。”《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正式提出了“大一统”,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西汉董仲舒对此作了发挥和说明:“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王正月”解释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日: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坐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而东汉何休对此进行了解释:“《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卿位;以诸侯之卿位,正境内之治。


编辑推荐

《孔子VS基督》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孔子VS基督 PDF格式下载



细细读


内容覆盖面小且评论没有深度,知识性和阅读性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