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

孟雪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

孟雪梅  

页数:

282  

Tag标签:

无  

前言

  做学问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更离不开书。对于那些想做学问的读者来说,他们眼里的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可以从中去觅取他们所需要的书。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转到一百多年前,再往前推到古代,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图书馆”这个字眼的时候,古代学人就做不了学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古代,中国的官府、民间、个人都对古代的典籍加以收藏,从周代的“藏室”发展到后来的“书仓”、“书阁”、“书库”、“藏书楼”、“书院”,形成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等不同的藏书模式,这些就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各类的“图书馆”,中华文明才有可能保存和延续至今。同样在古代西方,除了官方和私人藏书外,在藏书载体上有别于中国的是当时西方各国普遍存在着的修道院图书馆,其中尤以爱尔兰的修道院图书馆而闻名于世。西方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度,如离开了基督教,离开了修道院的图书馆,也就谈不上西方古代文明的存在。东西方文明都离不开对书的收藏,都离不开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在中国可以与西方修道院图书馆进行相类比的则是“书院”,二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是机构,既不是官方的,也不是私人的;不同点是载体属性上的不同,西方是“教会”的,中国是“世俗”的。它们之间的异同又决定了“修道院”与“书院”在藏书格局从内容到管理上的差异。西方“修道院”收藏的书主要是人文学科和少数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尤其关注于教会经书和教会历史典籍的收藏,而中国古代“书院”藏的书主要是经、史、子、集,尤其侧重于儒家经典的收藏。教会典籍与儒家经典是这两者之间在藏书上的各自特色。此外,在为读者服务上,它们都不是公开对外开放,而是为少部分人服务的,服务对象也不相同。  整个中世纪的历史,这两种并行不悖的藏书格局在东西方各自运行着,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但是随着1500年世界历史转变出现的大拐点,16世纪下半叶,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开始了在中华大地上与儒家文明的接触与交流。此时,中国原有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社会受到了冲击,士大夫开始认识到世界原来是如此丰富多彩的。

内容概要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付梓之际,作者嘱我写序,我原想大可不必。因为一本学术的书,其价值早已写在字里行间。本人之所以提笔而作,倒是想借此说几句题外的话,谈谈自己对书的感悟。自我从厦门大学毕业,步入福建师大任教以来,我就与教会大学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福建师大的前身是13所教会大学之一——福建协和大学。在我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时,协大图书馆的藏书成了我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当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时,我之所以选择以利玛窦为研究对象,就是受到协大图书馆藏书的影响。研究生毕业后,之所以要回福建工作,还是因为我念念不忘的是协大图书馆那丰富的藏书。我原本要到福建社科院工作,一切手续都办好了,最终还是协大图书馆的书把我拖回到了师大。可见,书的磁力是如此之大,我无法抗拒它。

作者简介

  孟雪梅,教授,博士。1961年11月生于哈尔滨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同年7月在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任教。曾任图书馆学系主任、图书馆学硕士点负责人,兼任校工会副主席、校民盟主任委员、省政协委员。曾获得黑龙江省教书育人系统先进个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11月被引进到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信息管理系任教,担任信息管理系主任,校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2007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在数十种专业刊物中发表论文70多篇,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建设》两部国家级教材编写中担任副主编,并主编(包括联合主编)《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社科信息检索》、《科技信息检索》等5部专业著作,参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文献信息管理》等6部专业教材,多次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内容方法第三节 史料类型分析第四节 史料分布及采集第二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形成条件与主要特点第一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创建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特点第四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地位第三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第二节 成长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第四节 恢复调整时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第四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结构与馆藏特色第一节 西文文献收藏数量大第二节 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占较大比例第三节 自办出版物及交换刊物较多第四节 珍善本及特色收藏颇负盛名第五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文献组织与技术方法第一节 引进外国分类法第二节 创编新式分类法第三节 卡片目录的引进与编制第六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流通服务与民主管理第一节 注重开放共享第二节 提倡“人本精神”第三节 主张民主开放式管理第七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第一节 图书馆组织体系结构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构成第三节 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第八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建筑风格与历史地位第一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建筑的文化背景第二节 中西合璧的图书馆建筑风格与特点第三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建筑在历史中的地位第九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与分配使用第一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第二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经费概况第三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经费使用特点第十章 教会大学图书馆专家生平与重要贡献第一节 教会大学中的著名外国图书馆专家第二节 教会大学中的著名中国图书馆专家第三节 教会大学图书馆学专家的重要贡献第十一章 与非教会大学图书馆的比较与分析第一节 图书馆藏书结构及数量第二节 图书馆经费数额及来源第三节 图书馆读者构成及特点附录附录一: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一览表(1909——1951)附录二: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中外工作人员一览表(部分)附录三: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自办刊物一览表(部分)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历程,无疑令人慨叹,其存在时间虽短,但其作用影响很大,是中国较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图书馆。教会大学图书馆发端于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他们人华后便以改造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及思想为工作目标,传教布道,先后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会大学中创建为数众多、有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力破千年陈规陋习,将图书馆作为启迪民智的重要文化机构和服务民众的社会事业。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设立发展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较早将西方图书馆理论、管理和技术方法等带进中国,实“为天下之先”,使中国图书馆界传统思想及服务观念变革、进化得以推动,起到启蒙和示范之作用。  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是随着教会大学的兴办而发展的,西方在近代中国共建立了16所教会大学,其中由基督教新教各差会①及基督教人士创立的共13所,主要有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华中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大学及岭南大学。其他3所为天主教创办的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大学。这些教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图书馆,尽管规模有限,但影响很大。由于教会大学图书馆多属基督教所创办,故本书主要以13所基督(新)教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教会大学图书馆的研究范围亦与之对应。研究的时间跨度则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共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


编辑推荐

  我以为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遇可求的,而书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协大收藏的书都是一百多年前的,尤其是那些珍贵的西文善《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