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现代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2010-9
孙鸿烈 气象出版社 (2010-09出版)
孙鸿烈
272
《中国西部现代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研究专著之一,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城镇化与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等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西部地区主要人类活动的特征、变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了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策略及技术措施。 《中国西部现代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可供地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序前言第一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第1章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现状与变化过程 1.1 土地利用/覆被现状与特征 1.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1.1.2 土地利用/覆被现状与空间分布特征 1.1.3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整治 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现代过程 1.2.1 国家资源环境遥感时空信息平台与信息重建方法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信息表征与分析方法 1.2.3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与动态特征 1.3 土地利用/覆被现代过程的时空变化模式 1.3.1 土地利用/覆被现代过程时空模式研究方法 1.3.2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格局 1.3.3 西部土地利用现代过程空间区划与时空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章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 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 2.1.1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的概念模型 2.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辨识 2.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的分析方法 2.2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2.2.1 人文驱动因素 2.2.2 自然驱动因素 2.3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模式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3.1 土地利用现代过程的时空模式 2.3.2 西部土地利用现代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4 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 2.4.1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2.4.2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2.4.3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和生态效应 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3.1.1 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3.1.2 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3.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侵蚀效应的研究方法 3.2.2 典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3.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3.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二篇 城市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第4章 西部大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 4.1 引言 4.1.1 科学问题和背景简介 4.1.2 材料方法与技术路线 4.2 成都市空间重构和文化转型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 4.2.1 政策因素、都市空间重构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4.2.2 地方特色文化都市建设与城市中心区环境生态的耦合效应 4.3 重庆市经济增长和功能演化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 4.3.1 经济增长与城市环境污染发展阶段及污染造成的损失 4.3.2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功能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 4.3.3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和职能重构及其环境影响 4.4 兰州市城市转型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 4.4.1 城市发展转型与环境污染变化 4.4.2 城市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影响 4.4.3 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效应 4.5 城市发展转型、对策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章 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 5.1 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5.1.1 科学问题和背景介绍 5.1.2 方法与技术路线 5.1.3 结论与讨论 5.2 西部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5.2.1 科学问题和背景介绍 5.2.2 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 5.2.3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西北地区城市化过程的环境效应 6.1 引言 6.2 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6.2.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演变特征 6.2.2 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变 6.3 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6.3.1 城市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 6.3.2 土地城市化的类型与特征 6.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对策 6.4.1 发展循环经济支撑的生态型城市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6.4.2 中心—边缘地域类型及边缘地域产业替代中心化战略 参考文献 第7章 天山北坡区域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 7.1 引言 7.2 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的环境效应 7.2.1 天山北坡城市发展概况 7.2.2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7.2.3 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2.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驱动机制 7.3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 7.3.1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演变轨迹与特征 7.3.2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7.3.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驱动机制 7.3.4 环境治理对策 7.4 奎屯市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奎屯市生态环境特征 7.4.3 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三篇 大型工程建设的环境效应 第8章 西部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8.1 山区道路工程建设的环境背景条件 8.1.1 地质环境条件 8.1.2 地貌条件 8.1.3 气候、水文条件 8.1.4 生态环境条件 8.2 山区环境对道路工程的影响与道路灾害 8.2.1 西部山区环境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8.2.2 西部山区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8.2.3 山区道路灾害分布规律与活动特点 8.3 道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灾害效应 8.3.1 道路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8.3.2 道路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 8.3.3 道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3.4 道路工程建设对灾害形成的影响 8.4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8.4.1 评价方法 8.4.2 研究实例 8.5 道路减灾的问题与对策 8.5.1 山区道路灾害防治的特点和需求 8.5.2 山区道路灾害防治需要注意的科学技术问题 8.5.3 山区道路建设不同阶段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山峡谷区道路工程减灾原理与技术 9.1 灾害多发区道路减灾选线原则 9.1.1 灾害多发区道路减灾选线的一般原则 9.1.2 滑坡区选线原则 9.1.3 泥石流区选(定)线原则 9.1.4 横跨地貌单元长大干线减灾选线原则 9.2 道路工程与环境协调的设计原理 9.2.1 水环境平衡的隧道防排水设计原理 9.2.2 路基支挡工程的收坡设计原理 9.2.3 路堑坡脚预加固的工程路径 9.2.4 工程弃方的开发性填垦原理 9.3 道路工程泥石流防治模式与技术 9.3.1 防治模式 9.3.2 防治技术 9.4 道路边坡灾害防治技术 9.4.1 滑坡(崩塌)防治技术 9.4.2 溜砂坡加固技术 参考文献 第10章 冻土环境对高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其工程环境效应 10.1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环境变化的监测 10.1.1 北麓河工程作用对冻土环境影响监测 10.1.2 青藏铁路工程多年冻土变化监测 10.2 气候和工程作用下多年冻土变化及其未来趋势预测 10.2.1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变化 10.2.2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多年冻土变化预测 10.3 青藏铁路工程下多年冻土工程适宜性 10.3.1 工程适应性评价方法 10.3.2 系统模型化和状态预测 10.3.3 工程适应性分区图 10.4 环境效应评估研究 10.4.1 青藏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4.2 青藏铁路建设的环境影响 10.4.3 城镇建设对冻土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10.4.4 主要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的关系 10.4.5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10.4.6 青藏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 青藏铁路和公路的生态影响与工程区生态保护 11.1 铁路(公路)沿线生态现状与环境问题 11.1.1 生态环境现状 11.1.2 主要环境问题 11.2 工程对沿途植被的影响 11.2.1 青藏铁路(公路)沿线植被分布及变化特征 11.2.2 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 11.2.3 工程未造成植被根本变化 11.3 工程对动物的影响 11.3.1 铁路(公路)沿线野生动物分布 11.3.2 工程对大型野生动物的影响 11.3.3 工程对小型野生动物的影响 11.3.4 野生动物日渐适应青藏铁路(公路)工程 11.4 工程区生态保护对策 11.4.1 工程区植被保护与恢复 11.4.2 工程区动物保护 11.4.3 工程区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这本《中国西部现代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由李秀彬、张镱锂、董锁成、崔鹏等人编著,作为“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集成研究专著之一,旨在针对西部现代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年来在西部地区实施的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为主,吸收其他有关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获得的主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