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品绎
2012-10
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占文
456
510000
本书每篇之首是“本篇视点”。其中,有对全篇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对篇中主要观点的阐发,有对社会某些热点问题的揭示、评论。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助于对《论语》现代价值的挖掘。
“本篇视点”之后是《论语》章句的“原文”。“原文,,之后是“解读”。“解读”中有引文,有白话翻译,有对生僻难认、难解字异读字的注音、注释。如果把“解读’’中的白话翻译纵向连读下来,即是较为完整的“译文”。这种结构方式,尝试性地改变了前注将原文、注释、译文单列的格局,避免了阅读时反复翻阅对照的不便,能使读者省时、省力。为避免阅读中的前后翻检之劳,“解读”对书里涉及的人物首次出现时,作了一般性介绍;同一人物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时,也作一些重复性介绍。本书词句明净、语言通俗,字用简体,语用白话,实话实说,很有可读件。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后记
本章谈君子的品格。 根据孔子的这段话,君子应当具备下面几种品格: 一是自重。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威望,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群众,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如:政府官员希望在公民面前有威望,企业老板希望在员工面前有威望,老师希望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即使是父母也没有不希望在子女面前有威望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是有的人有威望,有的人没有威望,甚至有的人“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究其原因,除了他的能力水平之外,主要是他自身缺乏自重。试想,一个本身不干净的领导者,坐在台上要求干部廉洁自律,台下的人怎能不戳他的脊梁骨呢?一个自己不遵守纪律的管理者,却要求下属严守纪律,他怎么可能在下属面前有威信呢?一个公务员如果经常喝醉酒,喝得走道摇摇晃晃,说话信口雌黄,却要求别人讲文明礼貌,别人怎么能信服他呢?不自重的人即使学习,学得的知识也不会牢固。 二是忠信。行事要以忠信为主。什么是忠信?为人处世“尽己之谓忠”,竭尽自己的全力就叫忠;“人言为信”,说话算数就叫信。忠和信这两种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是忠于国而信于民,的确是君子立身行事的大旨。但是,也不能把忠和信绝对化。要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忠而不愚、信而不痴。如对贪官污吏、腐败分子、虚伪奸诈之徒、心术不正之人,即使他还在领导岗位上,对他也无忠可讲、无信可言。这里的关键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要有个是非曲直的界限。 三是学人。每个朋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而我们一般的人总是看自己的优点多,看别人的缺点多,还常常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相比,总觉得自己是一朵花,别人是豆腐渣。这种人是难以交到真朋友的,更不会从别人那里受益。 四是改过。是人就没有不犯错误的,贵在能改。知错就改也是君子的重要品德。要改错首先是知错,认识错误,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之后才有改正错误的行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但往往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说了错话、做了错事,还要找出种种理由说自己是对的,硬是坚持不改,甚至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旧的错误,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客观地说,有些坚持错误不改的人,本质并不怎么坏,只是虚荣,碍于面子,才使他们文过饰非,害了自己,害了别人。实际上,改正错误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但自己超越自己是很难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常人往往缺少这种勇气和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