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
2012-11
中国商业出版社
任宪宝
52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而民俗民风更是彰显中国人的性格与特点。 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它是为了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的功绩,才将其命名为“万年历”的。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进行查询使用。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我国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历书。本书仿照传统历书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突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 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本书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任宪宝,山东鲁人,现居北京。系现代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大美时代图书公社创建人。在出版传媒、医药学行业做过多年高管,并在实战中结合道家文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团队管理方法。 主编、编著作品:《教育百科全书》、《现代汉语辞海》、《新方与圆——白领兵法》、《世界名人传记丛书》(青少版)、《曾国藩大智慧》、《易经大智慧》等多部图书。
第一章 中华传统历法 一 历法的起源 二 阳历 三 阴历 四 天干地支 五 二十四节气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一 正月初一贺新春 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四 禁烟扫墓寒食节 五 扫墓祭祖清明节 六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八 七月十五鬼节 九 八月十五中秋节 十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十二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十四 除夕守岁到天明第三章 十二生肖与星座 一 十二生肖的产生 二 十二生肖年份对照表 三 生肖婚姻搭配宜忌 四 十二生肖与人生 五 生辰八字 六 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 七 二十八星宿与择吉避凶 八 星宿爱情录(生日对照)第四章 中华传统民俗 一 民间吉祥象征 二 传统称谓 三 悠远的民间传说 四 姓氏家谱渊远 五 气象民谚 六 传统春联 七 传统对联第五章 中华传统礼俗 一 结婚礼俗 二 祭祀礼俗 三 贺寿礼俗 四 丧葬礼俗 五 生育礼俗第六章 中华民间诸神 一 玉皇大帝 二 王母娘娘 三 观音菩萨 四 福星 五 禄星 六 寿星 七 财神 八 门神 九 灶君 十 土地公 十一 八仙 十二 钟馗 十三 东岳大帝 十四 碧霞元君 十五 龙王第七章 中华风水文化 一 如何选择吉祥居住地 二 如何让客厅更舒适 三 如何让门窗纳气旺宅 四 如伺使卧室兴家固庭 五 如何布置书房和办公室 六 如何让厨房招财避秽 七 如何选择布置卫浴 八 餐厅布局,口纳福瑞 九 装修设计的宜忌 十 别墅、庭院的风水
十一 冬至莫忘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早在二干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自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日: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入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此外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P41-43
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它是为了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的功绩,才将其命名为“万年历”的。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进行查询使用。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我国人民群众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历书。任宪宝编写的这本《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仿照传统历书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突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