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发展与就业

姚裕群,傅志明 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

姚裕群,傅志明 主编  

页数:

430  

前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在劳动人事专业的基础上,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促进而逐步成长起的一个新专业。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各级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以及经营单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80余所高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需要,有关部门及高校组织编写了~系列教材,为这一专业的教学、人才培训、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应该看到,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立时间不长,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变化较大,教材编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材建设从总体上讲还相当薄弱,存在体系不健全、内容陈旧、大量交叉重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这一专业的健康发展。鉴于以上背景,基于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及这一专业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精神,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发起“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建设工程,并于2002年年底正式启动。该系列教材在编写伊始,即确定了六条编写原则:1.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对知识体系的要求,确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充分满足该专业的学历教学和专业人员知识培训的需要。2以服务于全国所有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为目标,动员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编写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种教材既系统地阐述该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又与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实践紧密结合。4.立足现实,反映前沿,力求创新。在教材建设中,既反映已经成熟或公认的理论与学术思想,又能够反映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和方法,在理论体系、结构框架、体例格式和写作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

内容概要

  “发展是硬道理。”“就业是民生之本。”本书是对我国的“就业”这一经济社会特大问题的理论、实践、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和阐述的第一部教材。本书分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就业原理和就业实践三篇。第一篇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范畴与主要理论和工业化、城市化、知识经济基本内容及其与就业的关系,阐述了社会发展理论、指标体系和有关的文化问题及其与就业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第二篇为“就业原理”,对就业概念、体制、市场进行基本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原理与供求主体、国外主要就业理论与我国改革以来的就业思想。第三篇为“就业实践”,对政府在社会就业中的基本职能与政策、统计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就业管理与就业服务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我国的就业发展历史和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发展基本范畴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经济发展理论   第四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第五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 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就业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就业  第三章 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社会发展理论   第三节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第四节 社会发展与文化  第四章 社会发展与就业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现代化与就业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建设与就业   第四节 社会规制与就业   第五节 法制建设与就业  第五章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我国的改革开放   第二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 第二篇 就业原理  第六章 就业基本分析   第一节 就业基本范畴   第二节 失业基本范畴   第三节 就业的体制环境   第四节 就业市场  第七章 劳动供给与需求原理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劳动供给   第三节 劳动需求   第四节 劳动供求关系  第八章 劳动供给主体分析   第一节 职业素质基本范畴   第二节 职业素质内容分析   第三节 职业意向与价值观   第四节 职业选择及其决策  第九章 劳动需求主体分析   第一节 劳动需求主体基本分析   第二节 用人单位的雇用  第十章 就业理论   第一节 传统就业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就业理论   第三节 后凯恩斯就业理论   第四节 非凯恩斯就业理论   第五节 我国改革以来的就业思想 第三篇 就业实践  第十一章 政府与就业(上)   第一节 政府的就业职责   第二节 政府的就业目标   第三节 就业政策与失业治理  第十二章 政府与就业(中)   第一节 就业统计   第二节 失业统计   第三节 劳动力统计调查   第四节 失业监测与失业预警  第十三章 政府与就业(下)   第一节 政府就业管理   第二节 就业促进行动   第三节 公共就业服务   第四节 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  第十四章 新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的就业   第二节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的就业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   第四节 改革前期的就业   第五节 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   第六节 进入新时期的就业  第十五章 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上)   第一节 体制转轨中的就业问题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第三节 城市化中的就业问题   第四节 与国际接轨中的就业问题  第十六章 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下)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   第二节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格局   第三节 目前大学生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第十七章 创业   第一节 创业基本分析   第二节 创业的条件   第三节 创业环节与过程   第四节 政府与创业   第五节 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然而,在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也在不断地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的主体是谁?谁在发展中受益?在反思中人们发现,在传统发展思想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人,尤其是弱者。对此,美国学者托达罗指出:“发展必须为一个多维的进程。这一进程涉及不平等的减少和绝对贫困的消除。从本质上讲,发展必须意味着全国的变化,适应个人和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多种多样的基本需求和愿望,整个社会从普遍不满的社会生活条件向物质和精神条件更好的方向转变”。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发展一经济增长。很长一个时期内,发展被看做是经济增长的同义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数新独立的国家一般都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工业化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逐步走过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其说发展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不如说其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社会学家的看法可以被简略的概括为:发展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70年代生态主义的兴起,更进一步扩大人们的视野,发展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联系起来。于是,生态学家在上述基础上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保护。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也不断拓展,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内容。(二)社会发展的含义可以看出,对于“发展”定义的理解或运用是多样的。在经济学家笔中发展通常是指经济增长,在社会学家的笔中则变成了社会变迁。而其他学科大多也都有自己对于发展的定义,众多的发展定义也导致了社会发展含义的多样化。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发展与就业》:“发展是硬道理。”“就业是民生之本。”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发展与就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