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与实务

李洪生 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

李洪生 主编  

页数:

218  

字数:

247000  

前言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的转变,全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9万亿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我国的食品产业总体发展不平衡,食品生产经营业态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呈现多、小、散、低状态。有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库存食品定期检查、问题食品召回等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个别企业还存在滥用添加剂、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等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爆发的“阜阳劣质奶粉”“非法添加苏丹红”“三鹿婴幼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食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漏洞,使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迫切呼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尽快建立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与保障体系,编织一张有效的食品安全网。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问题,而是围绕食品产业链发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集中反映。食品安全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本的解决方法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在逐步建立健全法制管理体系的同时,通过加快促进食品行业发展,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使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内容概要

食品流通是整个食品链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性、食品链前端(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的影响以及食品异地生产、加工或消费的特点等诸多因素,导致在流通消费环节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增多。因此,严格控制与管理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对于确保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由具有丰富的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经验的专家编写。在编写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了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案例,力争使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操作性。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概述,重点介绍了食品流通的概念和食品流通环节的现状等内容;第二章是食品流通的许可,着重讲解食品流通许可的管辖、条件、对象、事项、范围、许可证正管理等内容;第三章是食品流通从业者行为规范,着重介绍食品流通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管理等内容;第四章是流通监督管理,主要介绍食品流通监管的八大制度和食品流通重点专项整顿等内容;第五章是特殊品种的流通监管,主要介绍特殊食物品种的独特性和特殊食物品种的流通监管等内容;第六章是食品流通长效监管体系建设,主要介绍食品流通诚信体系和可追溯信息体系建设等内容;第七章是食品流通法律责任,着重介绍食品安全行政、刑事和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及处罚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食品安全师监督管理培训的指定教材,也适用于各级、各类食品安全监管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还可为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提供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我国食品流通环节 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食品流通监管体制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第四节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对策第二章 食品流通的许可. 第一节 食品流通许可的规定 第二节 食品流通许可难点问题研究第三章 食品流通从业者行为规范 第一节 我国食品经营者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食品经营者的管理 第三节 我国食品流通标准 第四节 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的要求 第五节 食品经营者储存食品的要求 第六节 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的要求 第七节 食品流通企业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第四章 食品流通监督管理 第一节 食品流通监管的八项制度 第二节 食品流通的专项整顿第五章 特殊食物品种的流通监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猪屠宰及其流通监管 第三节 酒类流通监管 第四节 食盐流通监管 第五节 粮食流通监管 第六节 乳制品流通监管第六章 食品流通长效监管体系建设 第一节 食品流通诚信体系建设 第二节 食品流通监管信息体系建设 第三节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 第二节 食品安全的行政责任 第三节 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 第四节 食品安全的刑事责任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是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费用占销售价的30%~35%,而发达国家为20%~25%。四是我国冷藏运输率不足20%,而发达国家易腐食品物流过程冷藏率达80%~909,6。五是我国农产品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值为1:3到1:4,流通中的物流增值严重缺失。六是我国鲜活商品的跨区域流通因缺少专用站台、制冰能力和预冷设备,每年运输损耗高达20%,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全国鲜活农产品采后的各种损耗之和达千亿元之巨。  (2)东、中、西部流通业与市场流通体系发展不均衡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60%,但该地区拥有的零售业网点和人数却不到全国的一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人数,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分别低34%和36%。从交易市场来看,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现象很明显,东部地区商品交易成交额占全国的79.2%,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仅占13.1%和7.1%。  (3)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流通效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流通速度低。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2.3次。日本的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年均可达到20~30次。二是库存率高。社会库存总额占社会商品销售额的比重也反映了流通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1998年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额的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零售业)库存平均只占销售额1.149/6~1.29%。我国2004年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占其当年销售额的比重为6.37%。三是物流成本过高。,2005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DP比重为18.6%,而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69/6,美国200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1%。可以看出,在物流效率方面,我国有较大的提高潜力。  2000年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长期保持在8%左右,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即达到15%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还比较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基本没啥实际用处,空、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