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结佛缘好人缘

卢志丹 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

卢志丹  

页数:

2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实中,有很多人的人缘很差,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对其冷眼相向,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使其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这类人,无论办什么事,很难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问题不在于大家对他冷漠无情、不公平;很多时候,问题恰恰出在其自身。
不难发现,人缘差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贪婪、易怒、愚痴、傲慢、多疑、偏执、嫉妒、残忍、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刻薄寡恩、言谈粗鄙、自我封闭,等等。而佛陀的教法,则是对治众生上述习性和毛病的灵丹妙药。所以,结佛缘,学佛法,是改善人际关系、赢得好人缘的一条最快捷、最便利的金光大道!
这本《结佛缘好人缘》,将佛陀教法落实到日常人际交往中,可以说是一部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佛教人际关系学”。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佛缘”与“人缘”之间的“不二法门”;以生动精练的佛教故事、画龙点睛的分析论述,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如何遇佛缘,结善缘,断恶缘,化逆缘,抓机缘,从而广结人缘,开拓财缘,进而喜结慧缘,放下尘缘。
全书以如何赢得好人缘为“经”,以大乘佛法的修行纲领——四摄六度为“维”,引导读者在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好人缘的同时,沐浴佛光的温煦和祥和。

作者简介

  卢志丹,字“照青”,笔名“蒲岩”。 生于1976年7月,来自大西北的深山僻壤。种过田,教过书,做过工,经过商,徒步重走过陕甘境内的长征路。目前在北京致力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掘。游心于佛儒之间,骋目于古今之变。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睿智的思辩能力、矫健酣畅的文字功力,策划和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是国内将红军长征精神引入现代职场和员工培训领域的第一人。其专著《英雄式员工的长征精神》被公认为颇具影响力的本土化员工励志经典之作,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是许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的员工们人手—册的必读之书。

书籍目录

一、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摘自《维摩诘所说经》
1?佛度有缘,随缘摄化
2?苦海无边,六度为筏
3?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4?万法缘起,知恩报恩
5?随处结缘,和谐人缘
6?金玉虽贵,不如结缘
7?化缘度众,贵在化心
8?完成人格,人成佛成
9?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广结善缘,福缘无量
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
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
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
——摘自《大般涅槃经》
1?积德行善,与佛相契
2?慈悲为怀,不需理由
3?心存善念,即是福源
4?舍心虽小,获福无量
5?把金钱种在“大福田”
6?探病问疾,积集修行资粮
7?多打活结,为别人留条路
8?缘来是福,缘去也是福
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0?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11?结怨不如结缘
12?微笑也可布施
13?大爱超越私情
14?用善举唤醒迷失的心灵
15?不要伤害一颗善良的心
三、结贵人缘,住平等智
乐欲利乐,一切众生。
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
自利利他,得安隐乐。
——摘自《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1?微小善举,能结贵人缘
2?与人为善,赢得贵人缘
3?助人为乐,贵人来敲门
4?家有贵人,世人多不识
5?结贵人缘,非攀附权贵
6?佛的眼里,人不分贵贱
7?大人物要懂得礼贤下士
8?不可轻视任何人
9?每个人都是贵宾
10?尊重弱势群体
11?慧眼识贵人
12?富贵学道难
13?无事是贵人
四、以戒为师,遮断恶缘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摘自《佛遗教经》
1?以戒为师,佛因此不朽
2?戒嗔恚,甚于防猛火
3?戒杀,能免世上刀兵劫
4?临财戒贪,身心自在
5?力戒“不与而取”
6?戒除色欲,重在戒心
7?戒婚外情,家庭幸福
8?美酒乱性,戒之慎之
9?处世戒太张扬
10?切莫傲气凌人
11?戒懒惰,勤奋精进
12?戒奢靡,俭朴惜福
13?远离于恶友,能舍诸恶业
五、忍辱宽绰,化解逆缘
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嗔恚,
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
——摘自《正法念处经》
1?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2?穷也不生气,富也不生气
3?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4?待人宽一分是福
5?让他三尺又何妨
6?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7?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8?从他谤,任他非,似饮甘露
9?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10?因为宽恕,所以长寿
11?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12?把逆缘和恶缘转化成佛缘
13?不憎恶人,坏人也要度
六、辩才无碍,妙语增缘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
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
1?如来说法,有七种语
2?广学多闻,成就辩才
3?机权语路,委婉含蓄
4?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道理
5?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6?辩论:败者拜胜者为师
7?最美好的声音是赞美
8?一句“谢谢”是最美好的礼仪
9?骂人之前,先咽口唾沫消消气
10?言辞诚谛,不说妄语假话
11?“黄段子”少说为佳
12?看破不一定要说破
13?禅门宜默不宜喧
14?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七、珍惜当下,把握机缘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摘自《金刚经》
1?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
2?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3?路途再远,也只在两步之间
4?莫失良机,把眼前的拿到手
5?机缘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6?及早忏悔,莫要恶贯满盈
7?不要让无聊的问题耗费时光
8?切莫迷失来时的路
9?不要为打翻的茶水哭泣
10?失去的不一定都是良机
11?好死不如赖活着
12?日日是好日
13?时时能修行八、以舍为得,财缘不尽
舍一,得万报。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1?佛理通商情,商情达禅要
2?最伟大的致富法则
3?贫穷的最直接因缘
4?贫穷也可以出卖
5?如何与首富做亲家
6?先结人缘,后结财缘
7?取舍之间,贫富已定
8?珍惜缘分,乐于付出
9?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10?舍了,才能赚得到
11?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12?不要把钱攥得太紧
13?合伙经商切不可起心动念
14?舍掉老想法,开创新境界
15?这样修财神法门最灵验
16?什么才是用不尽的财产
17?知足无财真富翁
九、参禅悟空,喜结慧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摘自《六祖坛经》
1?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2?无明似暗,般若如灯
3?我执不空,轮回难出
4?空性无相,无所不相
5?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6?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7?真空妙有,体相不二
8?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9?行亦禅,坐亦禅
10?喜得人空法亦空
十、随缘不变,放下尘缘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摘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随缘,惜缘,不攀缘
2?勘破,放下,大自在
3?看破情欲,放下情执
4?爱一个人,就适时放手
5?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6?烦恼来时,放下便是
7?放下名相,不作茧自缚
8?放下修行中的功德和虚荣
9?活着放不下,死后也受苦
10?生死随缘任它去
11?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2?心无挂碍,随缘应化
后记一、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摘自《维摩诘所说经》

章节摘录

  如今,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一公元前486年),俗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跟随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组织僧团,弘法教化众生。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  悉达多因父为释迦族,所以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语Sakyamuni的音译。“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释迦牟尼,意译也可合成为“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人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四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人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人中国。  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教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2010年6月12日,佛顶骨舍利于9时15分在南京栖霞寺盛世重光。在庆典仪式上,台湾星云法师说:这可能是世界唯一仅存的佛顶骨舍利。  那么,悉达多太子为何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呢?《妙法莲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度尽苍生,令众生人人得道,个个成佛。  《醒世恒言》上有句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佛经中说,佛有三不能: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二、佛不能度无缘之人;三、佛不能度不信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神仙”,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众生变得同他一样,佛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众生一种途径和方法。  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众生固然无量无边,但佛菩萨之悲愿亦是无尽的,不论众生与佛的缘分深浅如何,不论认识不认识、眷属非眷属、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敌,佛菩萨皆一一度化,皆以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缘者而度之,无缘者若因缘成熟之际,佛菩萨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时机迟早罢了!  大地众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浅有异。甚至大恶之人亦有佛性,仅为烦恼覆障;若业障消除,佛性自然显露,即当发菩提心,共登彼岸。  “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陀大慈大悲,以种种善巧方便,随缘摄化一切众生。如何摄化众生呢?佛教经论中提出四种方法,统称为“四摄法”。第一,布施摄。即用财施、法施及无畏施来摄化众生。如佛陀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布施自己的身体、性命利益众生。而现代人捐款济贫、当志愿者,布施自己的时间、体力及财物等,都是布施的具体表现。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会的贫富,得到适当的调节;也唯有布施,最能表达佛教的慈悲精神。  ……


编辑推荐

  《结佛缘好人缘》以如何赢得好人缘为“经”,以大乘佛法的四摄六度为“纬”,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佛缘”与“人缘”之间的“不二法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如何遇佛缘,结善缘,断恶缘,化逆缘,抓机缘,从而广结人缘,开拓财缘,进而喜结惹缘。引导读者在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好人缘的同时,沐浴佛光的温煦与祥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结佛缘好人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