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

罗书章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

罗书章  

页数:

186  

内容概要

  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国内金融机构全面承受着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除产品、技术、服务等经营层面的差距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英、美、日等国家的金融机构先后于20世纪末停止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后,我国金融机构仍处于分业体制的束缚下,在金融业务拓展与创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影响了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简而言之,金融混业经营是与分业经营相对,以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与信托业在机构组织形态以及产品和服务上一体化为重要表征的金融经营模式。国内金融理论研究及业务实践也在多方面尝试探求适合国内的金融混业经营途径和模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中,陆续出现了平安(PAC)、中信(CITIC)、中金(CICC)、银河(CGFHC)等金融控股公司,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书籍目录

1 导言 1.1 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我国金融会计规范建设 1.4 金融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6 本书的研究思路 1.7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2 金融及金融混业经营 2.1 金融与金融中介  2.1.1 金融的含义  2.1.2 金融中介  2.1.3 金融分业与混业 2.2 金融混业经营的动因 2.3 金融机构的融合  2.3.1 全能银行  2.3.2 金融控股公司 2.4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  2.4.1 银证合作  2.4.2 银保合作  2.4.3 证保合作 2.5 金融监管  2.5.1 金融监管的产生  2.5.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功能监管 2.6 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会计  2.6.1 金融混业组织形式与会计主体  2.6.2 金融产品及服务融合与会计对象  2.6.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 3.1 会计主体理论  3.1.1 会计主体假设研究回顾  3.1.2 会计主体的确定  3.1.3 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 3.2 企业组织制度与会计主体  3.2.1 企业组织制度变迁:公司制的产生  3.2.2 公司制下的会计主体  3.2.3 公司制下会计目标的发展  3.2.4 金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 3.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辨析  3.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差异  3.3.2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差异 3.4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发展构想  3.4.1 组织结构应优先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3.4.2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3.4.3 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3.4.4 限制产业资本的进入  3.4.5 专业化与综合化并重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对象 4.1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4.1.1 会计对象  4.1.2 会计要素 4.2 金融资产  4.2.1 资产要素的确定  4.2.2 金融资产的内容  4.2.3 金融资产的特点  4.2.4 金融资产的同质化:混业经营的内在可能性  4.2.5 准则机构对金融资产的界定 4.3 金融负债  4.3.1 负债要素的确定  4.3.2 金融负债构成  4.3.3 金融负债的特殊性  4.3.4 准则机构对金融负债的界定 4.4 金融机构权益  4.4.1 所有者权益与权益  4.4.2 金融机构权益:资本金  4.4.3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作用  4.4.4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特殊性及管理实践5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 5.1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及目标的历史变迁  5.1.1 财务报告理论  5.1.2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 5.2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  5.2.1 报告的构成  5.2.2 合并报告  5.2.3 分部报告 5.3 信息披露  5.3.1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5.3.2 信息披露质量控制  5.3.3 充分披露与自愿披露  5.3.4 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6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6.1 金融监管与会计  6.1.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6.1.2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1.3 会计信息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6.2 会计监管与内部控制  6.2.1 会计监管  6.2.2 内部控制 6.3 金融分行业会计监管  6.3.1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  6.3.2 保险业会计监管  6.3.3 证券会计监管 6.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一个简单的归纳 6.5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运行要点  6.5.1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5.2 引人市场力量  6.5.3 重点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6.5.4 构筑有效的资金防火墙7 结论 7.1 本书的主要结论 7.2 本书的局限性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 金融及金融混业经营  2.1金融与金融中介  2.1.1金融的含义金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总称,其中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它由资金的盈余单位和资金的短缺单位、连接二者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一系统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融储蓄、投资和中介三个功能于一身。金融体系将资金配置到生产投资领域,将储蓄从个人和公司手中转移到企业、个人和其他需要向生产性项目投资的部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经济学家尚未意识到金融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福利水平的重要意义。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y)的概念很少被提及。在哈罗德一多马和索罗一斯旺等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金融也面临同样的境遇,这些模型中提及的资本仅指实体资产。但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经济学家仍对金融给予了高度重视。1911年,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了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服务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推动储蓄流动、评估项目、管理风险及监督管理者等。随后,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Goldsmith,McKinnon and Shaw)先后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对信息和激励经济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King和Levine(1993)则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便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关于金融的内涵,虽然这一词组在国内有据可查的历史已近百年,通常国内金融理论界对其有宽、窄两种理解,其中窄意的“金融”主要源于对英文Finance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释义的直接翻译,它是指“金融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资本资产的供给和价格确定”,此亦是西方金融学界较多采用的一种意义,如兹维·博迪将金融学定义为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宽口径则又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分析及微观金融分析两个分支。宏观金融分析大体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名义经济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国际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等”。微观金融分析大致有金融市场角度、金融中介机构角度、金融功能角度等。  2.1.2 金融中介  中介是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机构,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就是自生产者处取得商品或劳务,再零售给消费者,基本的功能有:确定价格、市场出清、增加流动性、沟通买卖、保证交易质量和监督。通常认为,发达经济体系中的中介包括零售中介、批发中介、金融中介及其他中介,Dan-iel F.Spulber(1996)的研究表明,1993年美国GDP的25%源自中介。在微观经济中,中介用于说明市场均衡条件,解释市场如何根据供需进行调整;在宏观经济中,中介对价格和存货有影响,而价格刚性程度和存货变化影响经济周期。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 PDF格式下载



该书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当前的金融混业经营会计分析的比较透彻,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