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海洋经济评论

姜旭朝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姜旭朝  

页数:

209  

内容概要

中国海洋经济评论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文献,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每年定期出版和发行,旨在发表中国以及国际海洋经济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研究内容:沿海区域开发与规划;跨海域政治经济合作;全球价值链与沿海产业升级;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海洋产业组织行为;海洋开发与国家/地区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环境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离岸产业发展与布局。

书籍目录

The Performance of Western Australian PortsA Forecasting Model of Required Number of WheatBulk Carriers for AfricaManaging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Activities in Marine Protected Areas:Using Jervis Bay as a Case Study论海洋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指向下的政府海洋管理转型中国海洋经济理论演化研究国际海洋保护区研究进展:一个经济学视角中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主流产业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胶州湾围垦行为的博弈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国际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进展与海洋创新体系实证中国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中国海洋经济评论》[2008卷]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论海洋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构建海洋发展理论的理由  海洋发展指人类通过直接或问接地开发、利用海洋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变迁的行为。¨。这个概念是中性的,而海洋发展事实呈现的结果则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对海洋发展事实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海洋发展自然而然也无法成为理论问题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因此,必须通过理论构建将之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步人21世纪之后,“海洋的本质和复杂性已使海洋科学发展成一种系统科学,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最近,社会科学也被包含在内。”错综复杂的海洋问题不仅向海洋科学界,同时也向人文社会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海洋基础理论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海洋发展基础理论,指论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价值、发展道路、社会效益,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导海洋实践的理论。  构建海洋发展基础理论的客观依据,是自然海洋和人文海洋区分的现实存在。自然海洋指海洋水体(含岛礁、底土、周边海岸带)及其上空的自然组合,是人类海洋发展的环境条件。自然海洋内部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局部扰动可能诱发区域的整体变化,并深刻影响大气的组成和全球气候的走向。人文海洋指人类以自然海洋为基点开展活动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即以“海洋作为其历史生存的空间,并尝试从海洋而非陆地的视角来安排这个世界”。的实践产物。海洋发展的地理空间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共同约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区域的划分,便与自然状态不完全吻合,包含了沿海国家、岛国与内陆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素,可视为自然海洋与人文海洋两个分类向度的混合产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海洋经济评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