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围城里的笑声

余秋雨//叶兆言//北岛|主编:李小林//肖元敏//程永新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

余秋雨//叶兆言//北岛|主编:李小林//肖元敏//程永新  

页数:

355  

Tag标签:

无  

前言

  《收获》文学杂志社,座落在上海市巨鹿路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院门口有一间收发室,这间收发室,很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间收发室,没有一个收发室像它这样深刻地介入中国文学的历史,尤其在网络时代以前,许多对当世以及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就是混迹于堆积如山的邮件中,从这里辗转到编辑部,等待编辑们的辨识。很多年中,从邮局、收发室、到编辑部、印刷厂,再回到邮局,组成了一条隐秘的循环线路,像链条,周而复始地转动,使文学同时获得了力量和速度,经过它的转动,中国文学就不可能再停留在原处。在文学界和读者心中,巨鹿路675号那座花木深处的西式洋楼,不仅是一家高品质的文学加工厂,更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圣地。  《收获》的历史,早已超出它的自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作家们的回忆录、创作谈,甚至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可能有许多条路径,但每一条路径最终都会抵达这里。它是中国文学地图上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标,如果我们有起码的公正,我们就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非凡的资历——早在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就在上海创办了这份杂志,到1979年以前,它一直是新中国唯一的大型纯文学期刊,它发表的作品,诸如《创业史》(柳青)、《茶馆》(老舍)、《山乡巨变》(周立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上海的早晨》(周而复)、《杂色》(王蒙)、《美食家》(陆文夫)、《烟壶》(邓友梅)、《人生》(路遥)、《人到中年》(谌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三寸金莲》(冯骥才)、《我爱比尔》(王安忆)、《麦秸垛》(铁凝)、《虚构》(马原)、《极地之侧》(洪峰)、《活着》(余华)、《妻妾成群》(苏童)、《信使之函》(孙甘露)、《顽主》(王朔)、《迷舟》(格非)、《枣树的故事》(叶兆言)、《年月日》(阎连科)、《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池莉)、《奔跑的火光》(方方),《东藏记》(宗璞)、《务虚笔记》(史铁生)、《秦腔》(贾平凹)、《平原》(毕飞宇)、《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等,无不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更重要的,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是标准、原则、精神,它们通过那条永动机一般的隐形链条,得以确认、延续和发展。无论在言说空间受到贬抑,还是在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收获》始终如一地传布着文学的真理,把《收获》视为一面旗帜,应不为过。尤其在今天,欲望的盛行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文学家也不例外,欲望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唯一灵魂或灵魂的主要部件,在欲望的强大压力下,文学开始变得手足无措、内分泌失调,唯有《收获》的高贵、坚定和沉着没有丝毫改变,它证明了文学在这个益发冷酷的世界上仍然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中国文学应有的气质,但在这个时代里,它却成为一个奇迹。  这使我们有必要认真打量这本杂志的历史。我曾有过以这本杂志为研究对象写一本专著的愿望,试图通过《收获》的个案,剖析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史和精神史,但因时间、精力所限,始终未能如愿。编选这套丛书的动议,起于2007年,《收获》创刊50周年的时候。对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的作品进行分梳、整理、编选,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杂志本身,所有经历过的岁月都会附着在纸页上呼啸而来,它是一部回忆之书,一部史书,它见证了文学的传奇和我们自身的奇迹,它同时也是一部未来之书,因为它给我们希望。这唤起了我这位出版人的职业冲动,一种无法言喻的激情,使我在2007年春天,开始主持这套丛书的编选工作。我们通读了《收获》50余年的全部作品,尽可能选择那些既影响过时代,又不受时代的局限,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作品,这是我们权衡弃取的重要标准。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由于版权方面的原因,有些我们很想收选的作品,最后不得不割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无论怎样,在历经两年反反复复的出版过程之后,这套丛书终于在2009年的春天面世,为此,我要感谢《收获》文学杂志社所有同仁的支持与合作,当然也要感谢出版者的努力。我曾经试图去掉“50年”这一时间界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我已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是对中国文学半个多世纪的艰辛而漫长的旅程作出的精确概括。  如果用物质主义者最擅长的比喻,我想,我是触及了中国文学的银行中一笔最珍贵的款项。我毫不怀疑,它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救助我们。

内容概要

  寂静的高纬度、随笔十三、纪念、遥远的绝响、霜叶吐血红、风雨中的雕像、点滴人生、灵魂的石头等等,本书属于《收获》50年精选系列·散文卷三。

书籍目录

寂静的高纬度随笔十三纪念遥远的绝响霜叶吐血红风雨中的雕像点滴人生灵魂的石头迷失的一个群体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散文五篇回首往事脱帽誌变高潮围城里的笑声曼哈顿随笔搬家记比罗比詹的噩梦拉萨地图旱海里的鱼癸未手记温泉怒江的方式南方

章节摘录

  好喝不过热汤面 临行前才知道,去斯德哥尔摩恰好和谌容同乘一个航班,出远门能有个 伴儿当然高兴。见了面我告诉谌容有位眼科主任看了她的《人到中年》说: “这人起码有五年以上的眼科临床经验。”谌容就笑了:“我就看了点儿书 ,去医院呆了几天。” 1989年四、五月间访问美国的时候,我只知道英文有二十六个字母,英 语就是用这二十六个字母拼来拼去。急中生智就想了一个简便的办法,乾脆 一言以蔽之,就学一句:I don't know English(我不懂英语)。说不懂也 不全是事实,还记了一个单词:Orange Juice(桔子汁)。于是从中国到美 国除了空姐送的快餐之外,我就在飞机上喝了一路的Orange Juice ,到了旧 金山吃第一顿真正的美国饭,一咬牛肉牙倒了。和谌容在一起用不着出这种 洋相,除了一般的会话之外,她好象精通所有关于食物的用语。SAS航空公 司的服务是第一流的,一等舱的服务就更好。一路十小时的航程,空姐们不 断微笑着把各种食物送到嘴边上:炸牛排、烤兔肉、煎雪鱼,还有各式各样 的面包、糕点、巧克力,然后就是法国香槟、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丹麦 啤酒,再加上花花绿绿的各色果汁饮料。一路上我跟谌容学白葡萄酒和红葡 萄酒的发音,等到下了飞机还是忘了怎么说。机舱里是一个秩序良好的饲养 场,所有的肠胃都被填得满满的,填满了肚子的脑袋就都开始昏昏欲睡,空 了一大半的一等舱显得有点冷清。我睡不着,又找了一个挨舷窗的位子坐下 。浓厚的云海遮断了飘渺的视线,眼前只有一派高远单一的青蓝色,只有一 颗高远单一的太阳,一切琐碎的都被抹去,都被这大手笔的抽象升华为纤尘 不染的纯粹,一个饱食的俗人无意间走到宇宙的门槛上,忽然就觉得有点不 对头,有点坐不住。 十小时的航程中不断的向旅客们报告飞行状况,坐舱前面的电视屏幕上 ,隔一会儿就闪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地图,一道弓形的弧线标志出飞行航线,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数字,飞行高度:10000米,时速:870公里,机外温度: -25℃,飞机位置:东经102度15分,北纬45度28分……沿着这条航线我渐渐 的朝着从来没有到达过的高纬度,朝着接近北极圈的北纬六十度线飞过去。 因为有七个小时的时差,那天过了两个早晨两个中午。向西飞行十小时在哥 本哈根转机,又向北飞了一小时才抵达斯德哥尔摩,领了行李走出机场的时 候已是傍晚了,而且正下着雨。正走着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晃动的人 头看见马悦然教授挥着一支烟斗在笑。走过去才知道马教授的夫人陈宁祖女 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汉语系主任罗德弼教授都来了。因为访问日程不同,谌 容随罗教授走,我随马教授老两口回家。 陈宁祖女士是四川人,见了面就爽快的告诉我:“你以后就叫我宁祖, 叫他悦然,这样简单。”我试了试,不行。只好还是按我的习惯叫她陈老师 。马教授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跟我讲《厚土》,讲他最近刚刚读过的曹乃谦的 短篇,说他非常喜欢,正打算翻译乃谦的小说。我惊讶他对中国大陆文坛了 解得如此迅速,马教授笑了:“我必须读很多才能有选择,就这样也还是读 不完,中国太大了。” 淅淅沥沥的秋雨把城市弄得怪伤心的,借着灯光我觉得过了一些桥,和 一些模糊的尖屋顶。早晨还在北京的家里和大哥一块喝大米稀饭,吃豆沙包 子,一眨眼,到了一个叫斯德哥尔摩的地方,走在许多金发碧眼的洋人中间 。自访美之后两年来经历的许多事情,也一眨眼被七个时区的距离远远地隔 开,不由得就觉得有些虚假,有些陌生。有一刻,就有点神不守舍,怔怔的 看着雨刷把许多泪雨从车窗上抹下去,听着车轮溅起沙沙的水声。 进了屋门宁祖就系起围裙张罗着弄晚饭,并且说知道我在飞机上吃了一 肚子“洋荤”,只做点清淡的。果然片刻工夫饭做好了,热腾腾的一碗鸡汤 面,上面浮了一层翠绿的菜叶,桌子上摆了两盘炒菜。马教授笑吟吟地拿出 两个酒杯来: “今天我们一定要喝一点。我有茅台,有泸州大麯。” 碰响了酒杯,马教授又说:“非常高兴你能来。” 我把酒喝下去,我更高兴,能到这儿来对我是种意外。 因为还要返回城里的旅馆,宁祖要我们快点用餐。喝下一口热汤面,顿 时觉得满肚子里乱七八糟的洋味道一下子都被理顺了。 宁祖问:“怎么样?” 我说:“到家了。” 和康有为坐一会儿 因为时差的关系凌晨三点半就醒了,醒了无事就去洗澡,洗了澡还无事 就打开窗帘,坐在台灯下边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着斯德哥 尔摩醒过来。先是清扫车低声地在黑暗中开过去;然后,街对面的楼房在晨 曦中清晰起来;再然后,便看见满天的浓云被海风驱赶着匆匆而过;渐渐的 ,从裂开的云缝中斯德哥尔摩醒了:金色的朝阳平静地照在它的脸上,塔楼 的尖顶,深红的屋瓦,古色古香的街道,都静静的等着阳光走过来。我注意 到这里和旧金山、纽约不同,这儿看不见一座那种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摩天大 厦。 平静的斯德哥尔摩躺在平静的阳光下边,静静地沉思着,没有一丝青春 的躁动和炫耀。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十四个岛屿七十座桥梁编织起来的城市,波罗的海 深沉的蓝色为它定下清冷的基调,高纬度斜射的阳光又给这清冷抹上一层高 远透彻的辉煌。 上午马教授接我去逛市容,并专门带我去他们住所附近的一座公园去玩 。说公园又不是公园,沿着山坡的森林、花坛走上去,除了驯鹿、灰熊、海 豹一类的动物而外,公园基本上是一个散落的村庄。村庄里星散着木头的农 舍、牛棚、场院、谷垛、水磨和风车,一切都是两三百年前的模样。房屋农 具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农舍里摆着纺车、锄头、镰刀、马鞭、铁铲一 类农具,壁炉里的松柴辟辟剥剥的烧着,穿着老式农家服装的姑娘,坐在粗 笨的木凳上转着纺锤。所有这一切手工的劳作在瑞典都已变成历史了,都被 当做文物收藏在这儿。说实话,看着这些文物并没有引起旅游式的愉快,我 不知道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才能直起汗水淋淋的脊粱来办一个这样的展览。 下午还是逛市容,领路的是位老乡,叫郭川。郭川在这得了学位,已经 做了大学讲师,有一份在这属于中等但却可以叫老乡们咋舌的收入。老乡带 着我逛旧城,逛王宫,逛街头上趣味横生的小商店,走过许多桥,看见许多 蓝色,和蓝色中的倒影,经过许多教堂和巍峨的古代建筑,我记不住那么多 的名字,索性就不记,只记得如水的秋风把一座城市清彻的刮到视线中来。 时间很充裕,不用急,我跟着老乡过了一座桥,又过一座桥,绕过一条街, 又过一条街。累了就在街角上随便捡个椅子坐下来,看着零星的游人悠闲的 来往。然后,老乡请我到一家日本餐馆吃鱼片,餐馆的名字倒是记住了,叫 “将军”。走进门去,在楼梯拐角处撞见一个全身披挂浑身闪亮的“武士” ,模样象是中国戏台上的武将,只是脱不尽日本式的做作和蛮横。吃了鱼片 时间还早,又去看了几处地方,老乡指着一座楼房说:“这是一所老旅馆, 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流亡出国,曾在这个旅馆住了一年多。”听见这话 顿时来了情绪,旅馆的第一层是咖啡厅,完全罩在新装的玻璃里面。于是我 建议: “走,和康有为坐一会儿。” 这大约是个五星级的旅馆,大厅里的装璜金碧辉煌像是王宫。我们拣了 一个视野开阔处坐下,隔了一条马路和一道白色的石栏就是海水,向左可以 看见钟楼高耸的老市政厅,向右隔着桥栏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水面上停泊着一 条洁白的大船,老乡说那是个青年旅馆,专门给在斯德哥尔摩度蜜月的新婚 夫妇住的,收费极低,但是一次只能住三天。喝着茶,郭川说许多斯德哥尔 摩人都知道康有为在这儿住过。我不由就想,不知这些人是否也知道康有为 为什么会万里迢迢跑到这来住着;不知康有为住在这座旅馆里是一种怎样的 心境;去国怀乡,孤旅天涯,一个孤寂的中国心灵却偏偏又游荡到如此高远 的寂静中来。P1-4


编辑推荐

  《围城里的笑声》在所有虚妄的追求都过去以后,灵魂依旧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围城里的笑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