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辨的愉悦

盛宁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盛宁  

页数:

33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盛宁,196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师从杨周翰先生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北大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执教于南京大学,1984—1986年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哈佛、斯坦福大学进修西方文论。1989年18月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该所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主编。1997—1998年再度作为高访学者赴哈佛大学进修,其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滨河分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做学术演讲。1994年为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外国文学评论》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思辨的愉悦》是其阅读国内外文学文化的文本(以外国文学文化的文本为主)所生的感想记录,此外,还提供了他与文本打交道的看家本领。

作者简介

  盛宁,1945年7月生于南京,196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师从杨周翰先生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北大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执教于南京大学,1984—1986年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哈佛、斯坦福大学进修西方文论。1989年18月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该所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主编。1997—1998年再度作为高访学者赴哈佛大学进修,其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滨河分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做学术演讲。1994年为英美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外国文学评论》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代表作:《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同年,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本);《新历史主义》(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文学:鉴赏与思考》(三联书店,1997初版,2003再版);《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三联书店,1997),此书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文学·文论·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主要译著:《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现代百年》(牛滓大学出版社,1998);《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书籍目录

名家名著解读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3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20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37“冲浪人”厄普代克简论/56当代文论思考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三议/7s重读《论解构》/90“解构”:在不同文类的文本间穿行——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启示之一/100思辨的愉悦——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启示之二/126“认同”还是虚构?——结构、解构的中国梦再剖析/157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纠缠——兼谈《启蒙辩证法》的“总体性”/186文学散论纳博科夫如是说/223道与逻各斯的对话/230重写文学史还是要有点“中和之气”/238重访哈佛散记/245藏书·读书·用书——追忆周翰先生/258欧美文坛剪影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287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复活”/272哈代的三部新传记/278福柯《疯癫史》被指“史料基础薄弱”/265重温“文学典律之争”/292埃兹拉·庞德的学术性传记问世/299诗人w.H.奥登与上帝/307海伦·文德勒对叶芝诗歌形式的新论/315“蜂鸟”与“白热”:艾米莉·狄更生的文学身世/322欧洲人眼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萨尔茨堡第408次美国文学研讨会侧记/331

章节摘录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  手边这本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译本,是花城出版社于1985年5月出版的,时隔6年之后才对译本的删节说三道四,不啻是十足的“马后炮”。但转念一想,我所要发的一通议论,其主要目的还不在于讨论中译本的删节是否应该,而是要探讨与西方当代小说观念和小说形式有关的一些批评理论问题,心中也就坦然了许多。  中译本的编后话称:“基于对篇幅和影响的考虑,我们征得译者同意,将某些冗长的或不合乎我国风尚的段落作了些删节。”看来被删去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后一方面的内容,人所共知,在此不论。而前一类所谓“冗长的”篇幅,除小说每一章篇首的题记引文(主要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文)以外,就是一部分作者本人介入小说叙述所发表论创作意图和手法的插话。试以第一章中被删的第三、第四两个段落为例:小镜在描述了柯布防波堤宛如亨利·摩尔或米开朗基罗的石雕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冒出作者的自问自答:“我言过其实了?也许是的,但是我的话可以验证,因为柯布自我笔下所描述的那个年月以来,变化微乎其微,而莱姆镇却真的变了,如果您回头朝岸上看去,那我的话就不对了。”接下来的第四段也是一段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告诉读者如果他设想自己处于故事发生时的1867年,那他将看到怎样一幅景象。  删节最集中处在第13章。在上一章中,女主人公萨拉独自遛进山林散步遐想,受到东家蒲尔特尼太太的严厉责骂,她回到自己房间暗自落泪。此刻,作者突然介入,告诉读者说他是不会让她跳楼自杀的,然后又设问:“萨拉究竟是谁?她是从哪个黑暗的地方来到此地的?”并以此作为这一章的结束。接着,在第13章,作者对方才的设问回答说:“我不知道。”然后就完全撇下故事情节,径自发表了大约两千字关于自己的创作思想的议论。而在中译本中,这些约占全章三分之二篇幅的议论被统统删去了。关于这部小说,作者说道:  我此刻讲的故事纯属想象,我所创造的这些人物都从未存在于我头脑以外的世界。倘若我至今仍然声称对笔下人物的思想、甚至最隐秘的念头都了如指掌,那是因为我正以一种我的故事发生时人们普遍接受的惯例进行写作(譬如说,我采用了这种惯例的某些语汇和“语气”):小说家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或许并不了解一切,但却要竭力表现出了解一切。不过,我生活在阿兰·罗布格里耶和罗朗·巴特的时代;倘若这是一部小说,它就不应该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原书第80页)  限于篇幅,不能将删节部分全文引出,但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已能对中译本的删节原则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编者显然认为,诸如此类的议论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毫无关系,读者的兴趣在于故事本身,他们不会有耐心去听作者这种关于小说作法的高头讲章。  一部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并为另一种文化传统接受的现象,向来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按照以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时对原作做一定的删节、解释、甚至增补,对文体和形式做一些改动,都是允许的。但这种做法现在已不太时兴,一般来说,翻译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的形式和内容,尽量用一种新的语言再现原作的风貌。但是,由于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译作与原作恐怕总要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较文学之所以对于翻译问题发生兴趣,乃是因为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差异(明显的增删更不待言),往往恰好是作为接受一方文化心态的自然流溢,人们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特别清晰地窥见不同文化传统的离合点,而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离合点却不易察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差异由于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因此也仅仅是文化差异而已,我们并不一定要以某一方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为标淮,非道出其中的高下优劣。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笔者无意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译本所作的删节提出非议,而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从原作所处的英美小说传统的角度看,在中译本中被删节的部分,对于原作来说,非但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相反,正是这些间杂于故事叙述之中的议论和插话,赋予了这部小说以某种“旧瓶装新酒”的特色:在叙述形式上与18、19世纪的传统小说认同,亦即福尔斯所说的,按“故事发生时人们普遍接受的惯例进行写作”,然而,小说所真正传达的主题思想,却不折不扣地是20世纪的观念。第二,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被删的议论和插话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就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亦即作者所说的“阿兰·罗布格里耶和罗朗·巴特的时代”,英美小说观念又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回顾近30年来英美、乃至整个西方小说创作的态势,我们就会发现,福尔斯在这部小说中所发表的对“小说”的看法,应该说表现出了一种“先锋性”的姿态,而在这种新的小说观念指引下创作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的范畴,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迥异于一般通俗小说的追求。  ……


编辑推荐

  《思辨的愉悦》选收了二十五篇文章、随笔和感想,是作者多年来阅读、翻译和评论外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精华。文章融会贯通,有比较,有观点,都是世界文坛巨擘。从本文文学和文化的追踪溯源到个体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背景,都有独到的理解和交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辨的愉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