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言中国

王辉耀 编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作者:

王辉耀 编  

页数:

310  

前言

  用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建言中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看中国》终于结集出版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这本书是近年来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首次在国内集结出版、从不同角度来为中国建言献策为主的文集。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新的转型时期。世界日渐聚焦中国,在日益加速发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亦逐渐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虽然有着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并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成为稳步进入回升轨道的主要经济体,却还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面,肩负着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民生等重大战略任务。因此,中国需要广泛凝聚国内外各界才智之士,尤其海外高层次人才共同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不久前,国家举办了近年来少见的高规格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人才规划纲要,暨《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了包括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也显示出中央和政府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有了超过160万的留学人员以及600万的新华人华侨分布在海外,特别是在海外近年来已经涌现出来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十分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富有创新意识与活力、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素质、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将会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主要收集了35篇主要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撰写的有关文章,围绕国内近年来一系列的热点和重要话题,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的人才和教育的话题,涵盖中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留学人员与海归潮。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包括中国模式,中国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输出。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收集了35篇主要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撰写的有关文章,围绕国内近年来一系列的热点和重要话题,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的人才和教育的话题,涵盖中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留学人员与海归潮。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包括中国模式,中国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输出。第三部分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对策,其中涉及了经济转型及对策,对付金融危机挑战等。

作者简介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创始会长及2005委员会创始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 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曾任国家对外经贸部官员,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首席商务经济参赞,全球最大工程咨询公司SNC-Lavalin国际公司董事经理和世界第三大项目管理公司AMEC-Agral国际公司副总裁,并担任过GE、西门子、ABB、三菱、阿尔斯通等多家跨国公司的高级顾问。
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上被誉为“新华商的代表人物”,被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奋斗经历和发展轨迹,堪称开放式人生成功者的代表,《嘹望》周刊评价说:“王辉耀从北京到海外的远征,无疑是中国更加开放所产生的独特现象之一。”
在东西方沟通、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人才方面有着广泛的实践和研究,发表相关著作和畅销书多部,包括《我在东西方的奋斗》、《新华商之路》、《MBA通才之道》、《海归时代》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 中国的人才和教育 第一章 中国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的人才机制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中国需要建立大国型的人才战略 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关于“千人计划”设立社会人文科学领域试点的建议 美国伊立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孙贤和:事业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关键 日本德岛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任福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宏:英国和新加坡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聚焦中国的教育改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对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初步研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院长潘则建: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日本法政大学工学研究生院院长李磊: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私见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宋伟宏: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高唯:和国内大学交流合作的体会 第三章 中国留学人员与海归潮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留学归国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分析 加拿大麦科文商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魏小军:海归的重返文化休克及相关政策建议 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副会长高伟民:海外专业人士以团队的形式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第二部分 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 第四章 中国模式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宋立刚: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黄靖:中国模式受到根本性挑战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中国模式能否取代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第五章 中国的“走出去”与“国际化” 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裁张红力:坚定不移走出去 战略性获取资源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张康清:西方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喊“不”的原因分析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赵红心: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市场进入与人才培育的探讨建议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副主席黄惠燕:重视海外华人社团 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六章 国家形象与软实力输出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史天健:重视传统文化对提升政府信任度的积极作用 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授王坚:关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陶庆华:中国需要符合国民认知的国家形象 宏道资讯公司董事长陈丕宏:物竞“人”择,适者生存第三部分 经济转型与对策 第七章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商务中心主任刘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挑战、战略要素和政府政策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与其家电下乡,不如藏富于民 加拿大鲁珀特市政府官员程乃立:中国应注意发展创意性经济 第八章 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高盛集团亚洲区主席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监管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李一:金融海啸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管理学教授林小华:加拿大的经验教训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美国华人银行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刘恒中: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与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房地美公司风险控制部主任王雪松: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建议后记

章节摘录

  背景  ■全球人才战争日渐激烈,发达国家发达的“资本”主要是人才  ■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  人们说科技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技术与知识由人而来,为人所掌握,不过是人的创新和创意而已。  人们说“货币战争”至关重要,掌握财富分配的金融最为根本,然而,所有的货币、资金以及实物,都掌握在人的手里,金融衍生物不过是聪明人的游戏。  人们说能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弹丸之地、四面受敌、不产几吨石油的以色列能够对抗中东石油国家半个世纪……  许多国家还为落后寻找了人口过多、土地与资源均量少、国家发展起步晚、自然灾害多、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等种种借口,然而,同样是起步较晚、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人多地少、多火山地震同时资源贫瘠的日本,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资源,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人一度高居世界第一。  人才战争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所有重要领域命运的顶尖人才。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大国首先是人才大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  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会日益激烈。截至2005年,全世界已经约有1.91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地球上每3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移民。在安哥拉、布隆迪、肯尼亚、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拉利昂、乌干达、坦桑尼亚,33%—5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而海地、斐济的比例超过60%,加纳达到83%。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仅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10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印度媒体就把这种“培养阶段”由本国投入成本、“产出阶段”却去了外国贡献的情况称为“奶牛现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挤奶的却是外国人。很显然,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去增强了对手,不仅仅是人才教育、培养、培训、替代成本的不可收回,还意味着经验、理念、技术、知识、资金的损失,最严重的是自身因此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位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掠夺最有才华的人,尤其是从小国、穷国吸引有智之士,可能会损及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出于最糟糕的考虑,可能会让这些国家一败涂地。”  美国是全球人才竞争中最大的人才流入国,时至今日,美国大学37%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非美国公民。在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4.2%。到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制度  ■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应更开放  ■在中国,2004年出台长期引进人才的绿卡制度  美国能够吸纳全世界大多数顶尖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硬件基础,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重视关于人才的态度与制度。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y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  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  相比之下,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还不足够开放。在中国,2004年才出台长期引进人才的绿卡制度(一年后只有100人获批),但至今没有人才人籍政策。一个来到中国投资的外国人曾被私下质疑说:为什么你们(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人乡随俗”地学会了忽略环保、漠视劳工权益?即使再正规的跨国公司,似乎来到中国都把这里当成一个只用来生产的“工地”?而在欧美国家就完全不同,即使没有法律规定和工会抗议,也会对自身有高标准要求?  这个外国人回答说:“问题在于欧美的制度是希望外国人来赚钱的同时,也争取他们把赚到的钱留下。但要外国人把赚到的钱留下,赚钱时要像对自己的家园一样自觉爱护,就得保证这些有产业、资金以及才能的外国人能够在你这里入籍安家。中国不欢迎我们人籍安家,不欢迎我们成为‘自己人’;人不留下,赚的钱自然也不会留下;既然永远不可能成为家和归宿,那自然就是‘工地’,是中国的制度让我们外国人只想来赚钱。”  P11-13


编辑推荐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Globalization)是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所发起和海内外六家知名研究机构和学会参与支持的新型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吸引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专家参与,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成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端国际智库,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力争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提供独立、客观和有建设性的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包括:建言献策,国际问题,国际人才,可持续发展,企业国际化,华侨华商等领域。中心通过研究、出版、讲座、圆桌午餐和论坛等一系列的方式,研究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研究和政策对策,供国家和有关部门和机构采纳,成为中国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高层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建言中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