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事实的魔方

陈霖,陈一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

陈霖,陈一 著  

页数:

2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陈霖、陈一编写的《事实的魔方》导言部分首先简要回溯了叙事学到新叙事学的发展,阐明了对新闻文本进行叙事研究的学理渊源。导言的第三部分对国内外新闻叙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指出,在西方对具体的文本分析、个案研究和新闻文化批评中,叙事学的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我国,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新闻也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虽然作为一门学科,关于其性质和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导言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本书在方法上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上的基本设定。
  《事实的魔方》认为新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在对经典叙事学的继承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而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随心所欲,对叙事学基本概念的清楚把握,是对新闻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关键所在。本书第一至第四章即在具体的新闻文本分析中阐明叙事学基本概念及其运用的有效性。第一章“谁在讲述新闻”,阐明新闻叙事者作为新闻,文本的语言活动主体不同于作者,坚持这一点,有助于贯彻叙事学的分析方法,探寻新闻叙事中的语言和符号活动的规律。第二章“视角与呈现”,论述叙事聚焦的安排和处理,关系到新闻呈现的事实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可信度,关系到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在具体的语言和符号活动中如何得到落实。第‘三章“时间l的诡计”阐述对新闻传播的叙事时间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新闻在建构现实中如何追求叙事的生动、连贯和合乎逻辑,而且可以洞见传播者的价值取向——通过时间的变形策略实现对核心信息的凸现或遮蔽,强调或淡化。第四章“声音的变奏”通过对新闻传播的叙事声音研究,发现和阐释新闻叙事如何在对多种“音调”的竞争中取得权威地位,成为真相的合法解释者。
  在以上基础上,本书尝试把叙事文本的分析与新闻话语实践分析结合起来,深入探寻新闻传播如何从一种叙事(语言)行为转化成为一种话语(权力)实践的内在文化机制和规律。本书第五章至第八章运用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新闻叙事的断点解析”对新闻报道中的叙事断点问题的研究,从叙事时间的分析着手,聚焦于叙事断点的具体情况,揭示了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政策、新闻制度之间的龃龉、矛盾和博弈。第六章“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一通过对典型报道模式的分析,将经典叙事学的分析框架与文化语境联系起来,从而既为叙述模式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和新的发现,更为典型报道研究提供了学理资源。第七章“消息来源的叙事建构”,从叙事声音的角度切入,透视消息源进入新闻叙事文本的过程的叙事机制是怎样的,揭示它如何实现了新闻的意义生产、舆论引导、立场暗示。第八章“章子怡媒介形象的叙事分析”以新浪娱乐对章子怡的报道作为个案,将叙事学和女权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阐述在章子怡的媒介形象构建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作者简介

  陈霖,文学博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批评、新闻传播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大众播与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著有《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新闻学概论》《当代新闻传播原理》等。

书籍目录

摘要
导言 新闻文本研究的叙事学l方向
 第一节 叙事学变迁
 第二节 现状与成果
 第三节 方法与方向
第一章 谁在讲述新闻
 第一节 记者不是叙事者
 第二节 语言主体
 第三节 叙事者的职能
第二章 视角与呈现
 第一节 视角决定呈现
 第二节 叙事者聚焦
 第三节 人物聚焦
第三章 时间的诡计
 第一节 从何说起
 第二节 延展与压缩
 第三节 时间的操纵
第四章 声音的变奏
 第一节 声音的双重视域
 第二节 叙述层次与叙事声音
 第三节 叙述视角与叙事声音
第五章 新闻叙事的断点解析
 第一节 强化与遮蔽
 第二节 再现的偏差
 第三节 断点失当
第六章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
 第一节 功能与原型
 第二节 叙事危机
 第三节 叙事转型
第七章 消息来源的叙事建构
 第一节 聚焦变异
 第二节 声音转换
 第三节 互文嵌入
第八章 章子怡媒介形象的叙事话语分析
 第一节 “狂野浅薄”的幸运女郎
 第二节 章子怡形象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语境:异化与冲突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一)描写  公开叙述的最微弱声音存在于描写之中。虽然新闻报道中的描写一般不太引人注意,它却是昭示叙述者存在的一种公开声音。请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千里风沙小站行》:  “神泉”映朗月,远方的天际正在孕育着一次新的日出……  红墙、绿树、碧水……落日余辉下的夏普吐勒小站,俨然茫茫戈壁上的一幅图画。  翻过火焰山驱车80多公里,被称为“兰新线上的小布达拉宫”的夏普吐勒小站便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五等小站,总能早早地吸引人们的目光。(节选)(《工人日报》2003.09.10)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叙述者对场景的营造显示着叙事声音的语调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平静的。叙述者试图通过“视觉化”的描绘,赋予叙述以美学元素,继而借助共享的人类审美经验召唤着受述者进入叙事声音的各种基调,以求达到“快乐着你(叙述者)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的叙述效果。人物描写勾勒出的视觉形象产生的亲切感也很容易被接受。如《伊娃的礼物》(美联社记者海伦·奥尼尔)中:  近80年的时间里,伊娃一直是在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里摸索。如今她可以不用扶墙,在养老院灰黄色的走廊里自由穿行;可以身穿一件蓝色和金色相间的长裙洋洋自得地旋转;可以兴奋地看着猫咪听到叫它的名字后懒洋洋地冲她转过身来;可以不时地向镜中偷瞄上几眼,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  叙事声音在成功的描写中公开但不突兀。描写从人、物“细、小”的角度着手,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新闻场景,能使读者产生“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观体验,积极参与到文本交流的过程中来。一般说来,通过描写,叙述者让受述者通过人物(或叙述者)的眼睛看世界,叙事声音提供了一个有距离感的语境,这个距离把自然场面与人物行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种“主题关联”,叙事声音由此形成的张力会制造出审美认同和同情。而描写失当会使得叙事声音变得夸张、聒噪,叙事声音也因过于外露而显得张扬甚至失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事实的魔方 PDF格式下载



新闻专业的学生可用作教材,个案全面,分析全面


一看就是本好书,想好好研究研究,给个好评吧


为论文而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