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共五大书记(走向新中国)

冯蕙、李捷、杨明伟、 王玉强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冯蕙、李捷、杨明伟、 王玉强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1出版)  

前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的,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一次空前的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 从此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的身上,肩负着中国的前途与希望。 本书“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由冯葱、李捷撰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由杨明伟撰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由王玉强撰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由吴殿尧撰写,“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由蔡庆新撰写。

内容概要

1945年6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
中共“七大”产生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的身上,肩负着中国的前途与希望。冯蕙、李捷、杨明伟、王玉强、吴殿尧等著的《中共五大书记(走向新中国)》系统地反映了这五人从青少年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探索救国真理,实现建设新中国的艰辛历程,热情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中共五大书记(走向新中国)》是一部缅怀先辈教育后人的通俗读物。

书籍目录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 风华少年 步入社会 寻求真理 创建中共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 开辟革命道路 三次反“围剿” 力挽狂澜 迎接历史转折 全民抗战 延安整风 针锋相对 战略决战 揭开崭新的一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 师爷之后,童年艰辛,“靠天天借债过日子” 新学开端,辽东立志,“不离家将走向悲剧的下场” 移居天津,求学南开,“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 重回南开,投身五四,“思想是颤动于狱中” 西行赴欧,认定主义,为“宣传奔走”“热心耐苦” 扯旗反逆,创建红军,以杰出才能进入中共核心领导层 十年舌战,艰难周旋,“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 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聚西柏坡,战略决战,“解放军必将取得全国胜利已无疑义” 筹备政协,“进京赶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 走出湘乡,刘少奇踏上漫漫革命征程 年轻帅才,成为工人运动中杰出领袖 战斗的白区,党内公认为的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 转战南北,在抗战烽火中主持华东、华中党的工作 回到延安,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 协助毛泽东,在胜利前夜作最后的冲刺 筹划开国建国,对新中国经济建设作深入思考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吴殿尧 大山之子,在维新救国中立下“冲天壮志” 奋身军界,在黑暗中摸索 天涯寻正道,到欧洲找党,去莫斯科学习 策应北伐,从四川到南昌 力挽狂澜,参与发动南昌起义 朱毛会师,举起井冈山红旗 转战赣闯,朱毛红军声威大震 五反“围剿”,屡挫强敌战犹酣 率军长征,征途漫漫整两年 跃马太行,率八路军浴血抗战 坐镇延安,协助毛泽东指挥各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擘画决战,六十花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救星” 走向胜利,参与筹建新中国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 “东大”学成,回国弄潮,从团中央到党中央 正式调入中央,两陷囹圄,先期转入中央苏区 先遣西征,会贺龙,战斗在湘鄂川黔 反对分裂,扼制张国焘,三次向党中央提出团结统一的建议 奔赴前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及时总结抗战经验 出使共产国际,宣传毛泽东,是抗战正确路线的代言人 延安辉煌,全力协助毛泽东,全票当选中央委员 抱病拼搏,从延安到西柏坡,为新中国奠基 迎来曙光,在新中国的脚步声中猝然倒下

章节摘录

1910年(宣统二年)秋的一天,一个16岁的少年向故乡深情地投去最后一 眼目光,转身踏上了广袤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他离开故土韶山去湘乡县 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给父亲留下一张字条,表达自己的远大志 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 山。” 这是毛泽东迈出的人生关键的一步。如果他不立志走出乡关,也许还会 是一个像父辈那样的农民,在故乡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一生。而中国如果没 有毛泽东,就导演不出那样有声有色、惊天动地的历史巨变,“我们还会在 黑暗中摸索”。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历史面前同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893年12月26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诞生在中国湖南湘 潭县韶山冲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毛贻昌,字顺生,读过几年私塾,精 明能干,善于经营,除务农外,还兼做生意,家境日渐富足。母亲文氏,善 良贤惠,乐善好施,笃信佛教.他们对毛泽东的出世寄予厚望。因为毛泽东 的两个兄长都在襁褓中夭折,文氏怕毛泽东不能长大成人,便依当地的习俗 ,让他寄居在唐家托外祖父家,拜龙潭的一块巨石作为“干娘”,取乳名为 “石三伢子”。 毛泽东从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田间劳动。毛泽东的父亲在当地是一 个见过世面的精明人,他不满足于让毛泽东只会务农。毛泽东8岁那年,父 亲便送他在韶山南岸读私塾。父亲对他的最大希望,是继承日兴旺的家业, 为毛家光宗耀祖。 毛泽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在他的指导下,毛泽东很快读完了 《三字经》、《论语》、《孟子》和《诗经》。毛泽东学习有个特点,就是 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先生稍加点拨,他就能够理解。一次,邹先生因 事外出,要学生在塾堂温习功课。毛泽东却和几位同学到池塘戏水。邹先生 回来看见,大为恼火,罚他们对对联,对不出下联的就要用楠竹板打手心。 邹先生出的上联是“濯足”,毛泽东不慌不忙,立刻对以“修身”。邹先生 不禁连连点头。 后来,毛泽东多次转学,先后就读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 私塾,又读了《公羊春秋》、《左传》等经史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但是,毛泽东并不喜欢这些传统的经典,而以更多的经历阅读中国的古典 小说,尤其是那些‘‘犯上作乱”的故事。他最喜欢看《水浒》、《三国演 义》、《西游记》一类书。他曾经回忆说:“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 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3岁那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却仍然没有放弃自学。白天。他和父亲在 田间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他帮助父亲记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毛泽东便悄悄点燃小油灯,读书常过子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借到的一 切书籍,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在内。 一天,他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 农民。对这件事,他纳闷了两年之久,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这些书 颂扬的全都是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种田的,土地归他们占有,让农 民替他们种田。他更加发奋读书,还对周围的人说:我们长大也要写书,写 农民的书。 辍学在家的日子里,毛泽东还看了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些书,思想受到震 动,眼界顿觉开阔。其中一本是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是他 向表兄文运昌借来的。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少西洋的器械——铁 路、电话、电报、轮船,强盛的办法是把这些东西传人中国。因此,他主张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这本书所代表的思想,在早几年就已经过时,但 对毛泽东来说,仍然觉得新鲜。毛泽东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激起他重新 恢复学业的愿望。 不久,毛泽东说服父亲,在韶山乌龟井私塾继续就读。从此,他更加珍 惜学习的机会。 私塾的老师毛岱钟是个新派人物,毕业于法政学堂,以讼笔著称远近。 毛泽东的父亲对此抱以很大希望,因为儿子可以学到打赢官司的本事。中国 的农民考虑问题十分实际,毛泽东的父亲也不例外。 乌龟井私塾不能引起毛泽东的兴趣。他在这里只读了半年,就转往东茅 塘私塾。巧得很,他在私塾以外,结识了一位维新派老师,经常向他问学求 教。这位老师叫李漱清。他反对信神拜佛,把庙宇改成了学堂。毛泽东很钦 佩他,就拜他为师。 就在毛泽东为求学而在私塾间转来转去的时候,中国长达上千年的封建 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清廷内部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 织在一起,整个社会的颓势无可挽回。革命的、改良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谋 求新的社会出路。韶山的宁静,与中国社会的激烈动荡,形成强烈的反差。 当时,毛泽东身处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南方偏僻山村,对这种局面无从了解 ,不过也多少感受到了社会大变动前夜的一些征兆。 这时,毛泽东读到一本记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书中谈到日本 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越南、缅甸等主权的丧失。书的开头一句话是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激起毛泽东强烈的爱国热情,意识到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他终于作出自己人生中很有意义的决定,要走到韶山以外那 广阔的世界中去。 1910年秋,毛泽东进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刚一入学,就得到校 长的赞赏。在入学考试时,毛泽东借《言志》的作文题目,抒发了自己的救 国志向,几年来郁积在心头的感想喷然而出。校长看后连连称赞:“今天我 们取了一个建国才!”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课程以西学为主,教学方法也很激 进。毛泽东学到许多新鲜知识,接触到中国以外的广阔世界,茅塞顿开。他 在这里如鱼得水,发奋读书,进步很快。他写的作文《救国图存论》、《宋 襄公论》,在全校有名。国文老师的批语是“视似君身有仙骨,襄图气宇, 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并要同学们传观。 这时,毛泽东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从 表兄那里借来关于康有为变法运动的书,还借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反复诵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希望能像他们 那样,为了救亡图存大干一场。 一次,他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里面有华盛顿、林 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他在书中用墨笔画了 许多圈圈点点,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 兵之道,才不致蹈越南、朝鲜、印度的覆辙。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了半年。这半年,是他打开眼界的半年,也 是他为自己确定了更远大的人生志向的半年。 这时,毛泽东的心中又升腾起新的企望。他把目光转向离家乡更远、离 政治中心更近的地方——省会长沙。 P2-5


编辑推荐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是五大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冯蕙、李捷、杨明伟、王玉强、吴殿尧等著的《中共五大书记(走向新中国)》系统地反映了这五人从青少年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探索救国真理,实现建设新中国的艰辛历程,热情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是一部缅怀先辈教育后人的通俗读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共五大书记(走向新中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