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东坡文集导读

徐中玉 徐中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徐中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

徐中玉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认为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东方文化,作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之一,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六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博大而深邃的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先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适价值的思想智慧。明清之际,由于诸多原因,中国社会没能完成适时的转型,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华面临几千年未有之空前变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于危难,有意无意地把寻找救世良方的目光投向西方,投向西学,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冷落甚至猛烈的批判,连中医中药等物质文化财富也受到牵连。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被指斥为近代衰落与灾难的罪魁祸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潮流势不可挡。但当西风拂面之时,媚外的思潮也暗流涌动。好莱坞大片被热捧,屈原、司马迁蜗居墙隅。莘莘学子们的托福、GRE高分令命题者咋舌,而浅显的文言文却译得啼笑皆非。长期以来忽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恶果日益显露。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权威长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相信通过他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大读者会有多方面的收获。由于编辑时间相对仓促,失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

内容概要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认为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东方文化,作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之一,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六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博大而深邃的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先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适价值的思想智慧。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一生兼擅诗、文、词和书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名字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直到现在几乎仍妇孺皆知。作为一个才情横溢的文艺家,苏轼在文艺园苑里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似乎走的是一条辉煌而又顺畅的坦途。其实,他的一生遭际却是荆棘丛生,经受了漫长人生磨难的。在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他不畏艰辛,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有所追求,又始终豁达自持,才使他获得了文艺上的巨大成功。

作者简介

徐中玉,江苏江阴华士镇人(1915~),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1939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毕业于广东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建国前历任广东中山大学、江西中正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高教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两届;历兼上海作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主席(1984~1997);国家教委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及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执行副会长、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等。代表作有《鲁迅遗产探索》、《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古代文艺创作论集》、《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学术自选文集》等十多种,主编书籍有《近代文学大系·文艺理论卷》、《传世藏书·文艺评论部分》、《古文鉴赏大辞典》、《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等,期刊有《语文教学》、《中文自学指导》、《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高校统编教材有各类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五种,《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书籍目录

苏轼的“平生功业”(代序)导言第一章 苏轼的一生第二章 “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三章 “随物赋形”——苏轼创作的能动反映观点第四章 “观物必造其质”——苏轼创作的哲理性来源第五章 苏轼的诗创作第六章 苏轼的词创作第七章 苏轼的散文创作苏轼诗选注黄牛庙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和子由渑池怀旧石鼻城眉坞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王维、吴道子画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石苍舒醉墨堂泗州僧伽塔虞姬墓游金山寺”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四)望海楼晚景(选三)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吴中田妇叹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新城道中二首(选一)於潜女有美堂暴雨八月十五看潮五绝(选二首)陌上花三首并引书双竹湛师房二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无锡道中赋水车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和晁同年九日见寄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中秋月韩干马十四匹续丽人行起伏龙行百步洪二首(选一)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舟中夜起“大风留金山两日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选一)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梅花二首初到黄州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一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选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红梅(三首选一) 寒食雨二首琴诗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洗儿戏作东坡和秦太虚梅花海棠别黄州题西林壁次荆公韵四绝(选三)次韵蒋颍叔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孙莘老寄墨(四首选二)题王逸少帖书林逋诗后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送杨杰登州海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章节摘录

第四章 “观物必造其质"——苏轼创作的哲理性来源一、不可“一以意造”,应“神与万物交”苏轼曾以酿酒、烹饪等为例,指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制作出来的东西其“美恶不齐”却可以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他说此中有是否掌握了规律的问题,还有掌握了是否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在这里他又着重了“数”的观念,虽然他在当时条件下无法精微地对此作出什么“定量分析”,但他确是敏感而且笃信不疑地以为对客观事物即使如制造美酒佳肴之类,光做出好与坏、佳与不佳这样的“定性分析”是不够的,这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远不能说已达到完整、真切、深刻的地步。他以为如果没有掌握到规律,全凭主观胡搞,没有不失败的,再好的原材料,在这种人手中搞出来,“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他这种坚决反对“一以意造”的精神,不但始终贯彻在他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之中(《盐官大悲阁记》),而且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为依据。孔子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这里所说的“学”,分明是对“思”而言的,“学”与“思”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但“学”毕竟是基础,不“学”而一味去“思”,很易成为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乱想,孔子固也反对“学而不思”,但更反对“思而不学”。这没有什么不对。

后记

本书于1990年6月出了第一版后,经过18年又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重印,我感到相当欣慰。因虽已来不及即予以仔细修订,但大致还是可供青年、学者们参考、学习、思考的。当年老友蔡尚思、陈子展、谭其骧、顾廷龙、胡道静五位专家、教授均已仙逝,他们设计编出这套“中华文化要籍导读丛书”,在当时公认起了不少作用,对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虽然简短却颇精细的介绍,纠正了当年长期忽视甚至严重误解许多优秀遗产的错误,是一批难得的收获。对这五位老友的卓识与功绩,我至今深感钦佩。我在系列书末的“后记”中,说明本书实际是凭集体之力编著而成的。因当时催稿甚急,我事忙难于独力完成。高建中、邓乔彬、方智范三位都是诗、词研究专家,当时都已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谭帆专治戏剧、赵山林早治戏剧,也已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学研究成绩都很受欢迎。现在,他们五位全都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博士导师及著作等身的名家了。当时若没有他们的协力研讨、执笔,我就难于及时完成此书。对此,我至今仍很感谢他们对我这一工作的协助。对他们多年来在学术上的显著成就,我应该在此介绍说明几句。


编辑推荐

《苏东坡文集导读》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苏东坡文集导读 PDF格式下载



RT、好像书在地上滚了几圈的感觉,封面划痕刮伤明显。送货服务还不错,就给个三分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