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生活
2008-7
华夏出版社
鲁迅
328
334000
无
鲁迅死后,由别人撰写的《鲁迅传》,可观者不过十余种,但究竟哪种《鲁迅传》给我们描绘了清晰而完整的“鲁迅形象”?恐怕难说。我绝非有意刁难为鲁迅作传的众多学者。他们大都认真诚恳,就其可能取得的成绩而言也很足以骄傲了。问题在于,传记取得的成绩无法满足读者了解“鲁迅形象”的渴望。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说,作家形象并不等于曾经生活过的作者,而只能以该作家全部作品为依据。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个绍兴人,而是所谓“人间鲁迅”周树人用大约八十个笔名完成的《鲁迅全集》(以下统称《全集》)给人造成的形象。即使真有谁熟悉鲁迅生平,让他写鲁迅传,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传记著作中的鲁迅和《全集》隐含的鲁迅是两回事。前者无法取代后者。编这本《鲁迅回忆录》,初衷确实就是想从《全集》中选出鲁迅正面涉及自己的文字,撇开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编排,使读者犹如读鲁迅本人所作的自传或回忆录。这想法让我得意了许久,编好之后,却又有不少困惑。首先,《全集》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呢?和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不同,鲁迅没有亲自为后人撰写一部较为翔实的自传。《全集》中有“自传”名目的倒有三篇,即1925年附于俄文本《阿Q正传》序言后面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在前者基础上增补修订的《鲁迅自传》,还有就是1934年为伊罗生所编《草鞋脚》写的((自传》。但这三篇都不过千把字,属于极简略的履历,和“自传文学”相去太远。另外可作为传记材料的有日记,包括((两地书》在内的书信,《朝花夕拾》,一些和身世有关的序跋(如《自序》等)。学者们为鲁迅作传,所能取自《全集》的材料大抵如此。比起胡适、郭沫若等作家,鲁迅的自传作品实在太单薄了。至今没有理想的《鲁迅传》,他自己也有“责任”!即使在涉及个人身世的文字中,鲁迅也并不从历史的角度述说。他不喜欢将个人经历和思想织入公众视野中的大历史。通过记叙个人经历来记录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这个由胡适等人确立的现代中国自传的写作准则,鲁迅并未遵行,因为他并不看重个人在历史中的意义。无数经验告诉他,历史抹杀个人,甚至那些似乎创造历史的伟人,不也被历史任意涂抹吗?鲁迅绝无使自己成为历史人物的野心,毋宁说他对此是绝望的。他的文学目标恰恰是避免自己成为被别人任意歪曲的历史人物。他只是固执地仰赖甚至许多中文修养很好的读者也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独特的文笔,竭力将自己从历史中拯救出来,退守于“无名”、“逃名”状态。鲁迅当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成为历史人物并非靠企图进入历史的事功,而是靠孤寂颓唐中留下的文字。日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说:“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斋里度过的。他既没有郭沫若那样的革命家生活,也没有胡适那样的外交官生活。一般来说,现代中国的文学者,在阅历上都远比日本等国的文学者要复杂,但他是不在此例的少数者之一。”尽管如此,鲁迅的经历也并非毫无传奇因素,他只是不愿写而已。翻开《全集》,除了“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不仅看不到他在文章之外做了些什么,就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许多重大事件也很少有特别的记载。《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对历史场面确实只是“看来看去”而已,甚至简直就要把这些忘记、掩埋,不忍记忆。
鲁迅死后,由别人撰写的《鲁迅传》,可观者不过十余种,但究竟哪种《鲁迅传》给我们描绘了清晰而完整的“鲁迅形象”? 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个绍兴人,而是所谓“人间鲁迅”周树人用大约八十个笔名完成的《鲁迅全集》《以下统称《全集》给人造成的形象。即使真有谁熟悉鲁迅生平,让他写鲁迅传,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传记著作中的鲁迅和《全集》隐含的鲁迅是两回事。前者无法取代后者。 作者编这本《鲁迅回忆录》,初衷确实就是想从《全集》中选出鲁迅正面涉及自己的文字,撇开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编排,使读者犹如读鲁迅本人所作的自传或回忆录。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其辉煌的创作生涯,
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绍兴-南京-东京-杭州-绍兴-南京-北京(1881—1912)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范爱农藤野先生《呐喊》自序被挤出集团之外——北京时期(1912—1926)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随感录(四十)《阿Q正传》的成因说胡须从胡须说到牙齿记“发薪”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我的“籍”和“系”答KS君我观北大忆刘半农君忆韦素园君不是信我还不能“带住”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两地书》(节选一)马上日记(节选)马上支日记(节选)我和《语丝》的始终成为流人——厦门一广州时期(1926_-1927)上海通信厦门通信厦门通信(二)厦门通信(三)海上通信 《两地书》(节选二)《三闲集》序言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怎么写——夜记之一略谈香港通信答有恒先生再谈香港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躲进小楼成一统——上海时期(1927—1936)在上海的鲁迅启事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鲁迅译著书目(节选)《二心集》序言为了忘却的记念致许广平《自选集》自序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答杨坉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自传《花边文学》序言致母亲《且介亭杂文》序言病后杂谈(节选)阿金我要骗人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也是生活”……死亥年残秋偶作附录鲁迅年谱
插图:我的种痘上海恐怕也真是中国的“最文明”的地方,在电线柱子和墙壁上,夏天常有劝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诫父母,快给儿女去种牛痘的说帖,上面还画着一个穿红衫的小孩子。我每看见这一幅图,就诧异我自己,先前怎么会没有染到天然痘,呜呼哀哉,于是好像这性命是从路中拾来似的,没有什么稀罕,即使姓名载在该杀的“黑册子”上,也不十分惊心动魄了,但自然,几分是在所不免的。现在,在上海的孩子,听说是生后六个月便种痘就最安全,倘走过施种牛痘局的门前,所见的中产或无产的母亲们抱着在等候的,大抵是一岁上下的孩子,这事情,现在虽是不属于知识阶级的人们也都知道,是明明白白了的。我的种痘却很迟了,因为后来记的清清楚楚,可见至少已有两三岁。虽说住的是偏僻之处,和别地方交通很少,比现在可以减少输入传染病的机会,然而天花却年年流行的,因此而死的常听到。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洪福齐天,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否则,死了倒也罢了,万一不死而脸上留一点麻,则现在除年老之外,又添上一条大罪案,更要受青年而光脸的文艺批评家的奚落了。幸而并不,真是叨光得很。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淡然忘之,请痘神随时随意种上去,听它到处发出来,随后也请个医生,拜拜菩萨,死掉的虽然多,但活的也有,活的虽然大抵留着瘢痕,但没有的也未必一定找不出。一样是中国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里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数很少,没有危险了。
《这也是生活》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无
提供了方便看鲁迅的一种办法
作为一本鲁迅的自述文集,这本书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作为一本传记就让人很不满意。对我来说,内容与前面的简介并不匹配。
鲁迅陪我们走过这么久了,但到青年时期,才发现什么是鲁迅的价值
我买的两本鲁迅的书,等了一个星期后才收到。需要有点迟,但是收到还是挺高兴的。希望下次发货可以快一点。。。